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0195号提案的答复
    (补齐短板 有序推进完善住宅小区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实施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7-29 15:45 来源:市城市管理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孙展兵等委员:

    您们提出的《补齐短板 有序推进完善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实施的建议》提案收悉,感谢各位委员对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的关心支持,经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南京市进入了依法治理生活垃圾、全面实施垃圾分类的新篇章。

    1.周密组织小区垃圾分类。建成小区垃圾分类收集点7852个,在建489个,建成投运收集点的小区比例达到83%。4295个小区完成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组建小区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小组,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居委会、物业、业委会、居民代表沟通协调机制。因地制宜制定小区垃圾分类方案,做到“一小区一方案”。定期评选示范户、“红灰榜”,激发居民垃圾分类自觉性、主动性。1万多名垃圾分类指导员坚持每天早、晚进行桶边指导,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居民正确分类。建立垃圾分类检查评比制度,街道每周、社区每天对小区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检查。目前,厨余垃圾分出量达到1011吨/日,增加近10倍。配备分类收运车辆2800余辆,全部涂装垃圾分类标识,实行“不同种类、不同车辆、不同去向”分类收运。建成垃圾分类信息平台,1500多名收运人员到小区“打卡”收运,分类运输车在线监控。

    2.加强浓厚宣传动员氛围。组织2万余名垃圾分类志愿者,广泛开展上门入户宣传。召开小区居民议事会、“垃圾分类大家谈”活动8000余场。组织数千人次“跟着垃圾去旅行”活动。成立企业垃圾分类自治联盟。编写完成全市幼儿、小学、中学《垃圾分类读本》,开展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教育实践活动。全市主次干道、商业体户外大屏、10条地铁线广告屏、南京电视台高频次播放垃圾分类公益广告。条例实施首日全网直播垃圾分类实况,观看量1500万人次。推送微信朋友圈垃圾分类公益广告2次,累计曝光1865万余次。市、区召开垃圾分类新闻发布会近百场。开通大件垃圾预约回收、垃圾分类积分、垃圾分类词典等便民服务功能。形成全媒体、广覆盖、高频次的浓厚宣传氛围。

    3.推进建全政策制度体系。市城管局和各相关部门制定出台垃圾分类配套政策文件100余个,涵盖了宣传动员、源头减量、分类作业、检查考核等各方面,形成了以条例为总纲,政策、标准配套比较齐全的制度体系。市、区、街三级城管部门加强垃圾分类人员配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抓好工作落实。市垃分办每月编发考核通报、简报、数据专报,在《南京日报》刊登各区、各街道综合排名,进一步压实各级责任。

    针对各位委员提出的建议意见,下步工作中我局将在组织发动宣传、提高管理水平、完善议事机制、规范设施建设、严格法律法规上下实工夫,确保全市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1.持续完善小区设施建设。合理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点,主动征求居民分类意见,公开公示小区垃圾分类方案,进一步规范垃圾分类收集点建设和垃圾收集容器设置,在集中投放点配套建设洗手池,探索研究小区厨余垃圾不破袋可行性方法。小区垃圾分类收集点无空间条件或收集点难以“落地”的小区进行车辆流动收集。规范投放时间设置,设立误时投放窗口。推进垃圾分类信息平台在垃圾计量管理、收运处置监管、回收服务等方面的全面应用。

    2.不断提升垃圾分类实效。开展“争优除差”行动,将居民小区、重点行业单位、街镇按成效分为优、良、差三级。计划用三年时间,对标找差、集中力量、精准施策,切实破解垃圾分类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逐步实现消除差类、争先创优的目标。开展垃圾分类便民惠民“微风行动”,在每个小区因地制宜开展“微改造、微宣传、微奖励”。截止7月1日,全市各小区“微改造”项目加装洗手池146个、洗手桶41个、烘手机3台、破袋器432个、垫脚台92个、灭蝇灯97盏、遮雨棚120个、洗手液15处、脚踏板4处,3个小区加装了视频监控,23个小区进行了路面改造,43座收集房加装空调,46座收集房加装除臭装置,增设绿植130盆;“微宣传”类共开展路演72次、小区广场活动17场、培训会117场,发放环保布袋300个,发放垃圾分类微创意产品250个,发放宣传小礼品1560个,开展入户宣传275次,宣传户数25153户,发放宣传页27996页;“微奖励”类共开展积分兑换活动219次,积分抽奖7次,红榜家庭发放奖励55次,有奖晒自拍活动50次,有奖问答活动32次,评选最美督导员2次,颁发社区环保优秀家庭荣誉证书1次。努力

    在细微处下足“绣花”功夫,增强居民在垃圾分类中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提高垃圾分类实效。

    3.继续加强分类宣传动员。结合全市垃圾分类重点任务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策划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入户宣传、教育引导、媒体报道等工作,在社会上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围绕《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展普法广场活动,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生动详尽的将垃圾分类普法知识传播普及,促进市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积极倡导垃圾分类“小手拉大手、分类共参与”行动,主动上门培训校园教师学生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激发学生及家庭参与人情。在校园内推行“垃圾分类小能手”称号评比,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工艺品制作大赛,“垃圾分类小达人”创意大赛,以及垃圾分类文艺节目创作等形式,营造垃圾分类浓厚氛围,带动家庭参与分类,切实提高全市垃圾分类参与率和正确率。投放公益宣传作品,积极倡导垃圾分类理念,广泛征集、专业制作垃圾分类公益宣传片。设立主流媒体垃圾分类动态新闻专题专栏,开辟人民网、新华网、百度、新浪、南京日报、现代快报、扬子晚报、江苏城市频道“零距离”、南京教科频道“城管行”、西祠胡同、硬腿子等专题专栏,持续推介垃圾分类新闻动态。制作公益宣传片,面向全市开展南京垃圾分类微视频大赛,制作电子海报、利用全市各主次干道、商业体户外大屏,地铁线广告屏、南京电视台等渠道不间断循环播放。

    4.深入宣传贯彻条例执行。围绕《条例》贯彻落实,细化市级各部门、区政府的责任分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一是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加大对物业服务企业的激励支持,细化奖励、补贴办法。研究制定新建小区垃圾分类收集点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的实施细则,推进垃圾分类收集点落地,保障小区生活环境改善。二是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持续开展《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普法宣传活动,向市民发放条例宣传册,组织条例知识竞赛,制作播放条例宣传短视频,通过微信等广泛传播,提高居民知晓率,促进广大市民知法、守法、用法。

    5.加大分类监督与执法保障。对分类质量不达标的小区、单位,建立“首次告知整改,再次整改后收运;对多次违规拒不整改的,可拒绝收运并移交执法部门处罚”的“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鼓励市民监督举报混收混运问题。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可以通过奖励、积分等方式,促进单位和个人开展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加大检查考核力度,继续在《南京日报》刊登各区、各街道综合排名,夯实市、区、街道、社区、单位各级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执法规范,组织执法人员参加垃圾分类培训,开展常态化垃圾分类执法巡查和餐厨垃圾收运企业专项检查,及时查处乱倒垃圾、乱倒污水、混装混运等行为。

     

     

                                   南京市城市管理局

                                    2021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