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崔中利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融合农业科教资源,打造中国智慧农业的南京方案》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提案中深刻分析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形势,针对良种选育的制约因素、农业劳动力人口萎缩和老化的现状、我市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提出了加快新型育种设施平台建设、推动智慧农业装备研发、整合科教资源形成智慧农业发展的南京方案的建议,具有很高的决策参考价值。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市工信局、科技局认真研究相关建议。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加强政策扶持、考核激励,推动信息化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全省领先,高水平建设国家农创园、国家农高区,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1%,为南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新动能。一是积极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浦口区被列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溧水区入选“首批江苏省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江宁区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新增“2021全国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案例”10个,均位居全省前列。二是强化园区示范引领。发挥好南京国家农创园和南京国家农高区在智慧农业应用示范、产学研合作上的带动作用。南京国家农创园围绕打造世界知名的“农业硅谷”目标,把智慧农业作为三大发展方向之一,推动前沿信息装备技术和农业深度跨界融合,形成了集群式院士创新高地。南京国家农高区立足“绿色智慧农业”,重点推进生物技术工程化和农业产业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积极探索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业智慧高端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2015年南京整市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在全省率先建成市智慧农业中心,成为全市农业农村系统“信息集成共享、服务统筹协同、资源整合利用”的数据平台。2017年建成了全国农业物联网(水产养殖)区试工程,同时,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了“南京国际智慧农业博览会”,作为南京软博会的重要内容,成为国内知名的智慧农业交流合作平台。四是加快农机装备产业发展。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着力实施“农机装备产学研推用一体化”“农业主导产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等八大工程,进一步加强现代农机装备企业扶持培育。智慧农业装备产业主要涉及农田灌溉、粮食烘干、植保无人机、种子加工、信息采集终端等领域,并具有一定技术优势。五是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科技服务。突出服务、培育、主阵地等核心要素,兼顾面上覆盖与点上重点建设,有序推进全市以科技服务超市、星创天地为重点的农业农村科技服务载体建设。全市建成省级农村科技服务超市36家、“星创天地”24家。累计培育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81家、省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9个,初步形成科技支撑下的现代农业技术创新链。坚持和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开展“送科技下乡”等活动,涉农六区年均培训人次超过3000,受益群众超过10万人次。
针对提案中提出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市工信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创新驱动,全面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一是立足南京科技资源优势,以全面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能力为核心,瞄准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的目标,大力推动农业科技产业链建设。加强与在宁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应用前景的前沿科技成果。二是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成果导向配置涉农科技资金的绩效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产学研协同的创新机制,加大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引进和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牵头实施技术创新项目。三是积极发挥两个园区综合优势,着力形成错位联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协同融合发展格局,推动实现“1+1>2”的共建效果。南京农高区坚持绿色智慧农业主题,发展壮大生物农业主导产业,协同推进农产品特色加工、农业智能装备制造、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做优做强未来食品战略产业。南京国家农创园瞄准“农业硅谷”总目标,深化“一核四园多基地”发展布局,聚焦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和功能农业三大主导产业,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要素、全过程、全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四是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发挥全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广泛推广应用环境因子调控、畜禽定量饲喂、水肥一体化喷滴灌、农业无人机装备等智能农业的新技术、新模式和新装备,加强农业物联网应用点运行、监测和维护。鼓励引导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应用农业物联网、北斗导航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智能化水平,推动生产管理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每年新建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点10个左右。依托省“苏农云”大数据平台,完善市智慧农业中心功能,推进农业数据资源共享,促进数字资源协同管理。
二、支持新型育种平台建设,做大做强现代种业“芯片”。一是支持南京农业大学牵头的作物表型组学研究预研项目落户南京农高区,鼓励园区在相关政策和资金上对该重大基础科学设施的建设进行优先支持,市科技局表示将持续做好相关服务对接工作。二是加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全面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加快查清农业种质资源家底,夯实种业品种创新根基。组织开展重点新品种创制和特色品种开发,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和育繁推一体化,依托南京科技资源组建1个全国一流的现代种业创新联盟(载体)。三是加大现代种业企业培育力度,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集团。四是加强种子种苗服务能力建设,围绕地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在优良食味水稻、高效设施蔬菜、五莓(梅)、西瓜(甜瓜)、螃蟹、青虾、特色鱼等主产区,加快建设一批质量可靠、生产技术先进、配套服务优良的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中心)。
三、推进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助力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一是持续优化政策环境,紧紧围绕农机装备产学研推用一体化工程的实施,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市工信局表示,下一步将着力培育行业骨干企业和自主品牌,支持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高端装备赶超研发,进一步发挥中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喜农机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北斗农机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在农田水利灌溉领域、粮食低温干燥机械研发、智能农机管理高新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我市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撑。二是引导农业、机械、信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合作,积极搭建农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我市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和支持农业农村部机械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河海大学等农机装备科研院所和高校,江苏省农业智能装备灌溉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南京市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市粮食烘干机研发中心等研发中心,不断提升和增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继续扩大在农田灌溉、粮食烘干、植保无人机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推动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在南京的集聚。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