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王真理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统筹推进秸秆离田,巩固提升我市水环境及农业源污染治理成效》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1、统筹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秸秆机械化还田和多种形式利用。各地按照离田收储利用优先的原则,统筹安排收储与机械化还田作业田块,鼓励各类主体开展收储与多种形式综合利用。据统计,2020年全市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生成可收集量约80.84万吨,共处理78.09万吨,其中实施秸秆还田面积为136万亩,消耗秸秆大约58.91万吨;其他多种形式利用总量19.18万吨,全市综合利用率超过96%,有效解决了秸秆综合利用的出路问题。正如您在提案中指出的,通过秸秆还田,既解决了秸秆的出路问题,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作物产量质量,为新时期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不断完善秸秆还田技术体系。大量的秸秆还田,也带来了一些无法忽视的问题,如秸秆腐熟过程会导致部分时段农田水质发黑,秸秆连续多年全量还田导致土壤耕作层残留秸秆偏多,秸秆还田前期需要增施氮肥解决秸秆腐熟与秧苗争氮等问题,都在一定范围内客观存在。针对这些问题,我市在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过程中,认真总结和推广一些好的经验和模式,如因地制宜推广稻虾共作,利用龙虾能够吸食腐质秸秆的特性来减轻对环境的影响;指导农户加强田间管理,避免秸秆腐熟阶段向周边排水;在连续多年实行秸秆机械化还田的田块,推行3年一次的犁耕深翻,实现耕地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的互换,减少残留秸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在秸秆机械化还田之前,按每100公斤秸秆增施1公斤纯氮的比例适当增施氮肥,在后期水稻追肥时充分利用腐熟秸秆的肥力适当减少氮肥,总体上保持氮肥施用总量的平衡。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和模式得到基层群众的广泛应用,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超过70%。
3、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的应用。目前,我市部分秸秆综合利用主体积极和科研单位合作,加强设备改造和技术更新,以进一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其中,勤丰众成生物质新材料(南京)有限公司积极和南京农业大学潘根兴团队合作,研究生产生物质炭的生产工艺,目前已完成5代更新,目前生产模式更自动、更节能、更高效,并将生产工艺成功推向全国。秸秆生物质炭化利用于2017年入选全国秸秆综合利用十大典型模式。市科技部门组织实施了“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中Cd的固定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等一批科技创新项目,组织相关单位申报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的科技计划项目,推动相关科技成果在南京的推广应用。
二、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加强秸秆机械化还田、收储与多种形式利用的指导,组织专家、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照科学还田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还田作业步骤,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质量和成效;开展生态型犁耕深翻还田试点,着力解决连续多年还田导致土壤表层秸秆累积的问题。鼓励有条件的秸秆综合利用单位组建专业化的秸秆收储队伍,在田间地头建立分布式的秸秆临时堆放点,进一步完善以秸秆综合利用企业为龙头、秸秆经纪人为骨干、种植大户为基础的秸秆收储利用体系,构建“村收储、经纪人转运、企业综合利用”市场化利用模式。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先进适用装备推广,着力解决部分秸秆打捆机械在南京丘陵地区适应性差、收储效率低的问题。逐步完善秸秆综合利用扶持政策,支持本地企业更大力度开展多种形式利用,支持秸秆高值化综合利用,促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健康发展。
2、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继续支持产学研用融合,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环保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鼓励运用其专业实验室、技术装备参与秸秆综合利用科研工作,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与集成示范。进一步推广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模式,指导农户科学投喂饲料和肥料,避免稻田水质变坏影响环境。推广应用成熟的秸秆腐熟技术和模式,进一步缩短秸秆腐熟的时间,提高还田秸秆的转化效率。加强水稻田间管理,充分利用水稻的生长吸收利用还田秸秆释放的养份,达到既减少化肥使用又改善水质的目的。
3、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宣传推介南京市秸秆利用政策与资源,吸引社会资金和各类人才来我市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探索开展网上招商、嵌入式招商等新型招商模式,扩大招商引资信息宣传效果。
感谢您对我市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所提出的宝贵建议。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