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九三学社南京市委:
贵单位提出的《构建特大城市人口高原 夯实发展基础 助推南京高质量发展》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今年以来,南京将创新人口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全龄友好的“温度城市”纳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通盘考虑,我委也将《南京市“十四五”人口发展专题研究》列入全委重点课题。
通过南京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主要数据情况来看:目前,全市常住人口为9314685人,与2010年我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1310941人,增长16.38%,年平均增长率为1.53%。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187619人,占12.75%;15-59岁人口为6359338人,占68.27%;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67728人,占18.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275870人,占13.70%。与2010年我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24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8.4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2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52个百分点。全市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10.99年上升至11.76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8085241人,占86.8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229444人,占13.20%。与2010年我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847055人,乡村人口减少536114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8.86个百分点。
近年来,在人口政策上,一是积极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紧扣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保障相关医药费报销、生育保险报销、新增产假护理假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将“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和“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列入全市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通过调研座谈、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从合法性、合理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和技术性等五个方面,对2017年新修订的《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规定》进行立法后评估,对规定的实施效果、社会影响、现存价值等进行综合分析。二是优化人口生育各项服务管理。推进计划生育行政服务事项“一城通”,全面推行承诺制,落实首接责任制。简化基层办事流程,计划生育政务窗口在为市民办理服务事项时,推行“就近受理申请、数据网上流转、批件快递送达”等政务服务新模式。持续推进生育服务信息化改革,融合“互联网+计划生育服务”项目,引导群众网上办理登记服务,提倡手机预约服务。2020年,全市生育登记APP线上登记超3万例,同比增幅33.33%。三是深入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完善制度建设,出台《南京市婴幼儿托育机构管理办法》《南京市婴幼儿照护服务实施意见》等,明确职责分工,夯实婴幼儿照护服务法律保障。全市每年都按年度目标新建示范街道指导服务站、社区亲子活动室和托育机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产业布局上,一是形成“策源地+高地+基地”圈层组团式创新产业布局。半径10千米圈层的绕城公路范围内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知识创新策源地;半径10-20千米圈层的江北新主城、江南主城仙林、麒麟、东山片区重点发展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创新转化高地;半径20-40千米圈层的副城、新城以及溧水、高淳副城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高新产业基地;在外围地区和城镇之间的开敞空间,利用农林资源发展第一产业和旅游业。二是形成“一带、双核、三城、多园”的创新功能布局。整合城市既有创新空间,坚持优先向高新园区、老城硅巷布局原则,构建以紫东科创大走廊为核心的绕城、绕越公路之间及江北快速路沿线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带,打造麒麟科学中心和江北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发挥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和江北大学城的重要创新作用, 以大学城为知识供给和技术创新策源地,通过交通、绿地等廊道联动老城科技硅巷、高新园区构成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带。推动南京科教资源优势与高新产业发展优势融合,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创新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
在人才引培上,一是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自2017年起,我市先后制定出台10项有关人才安居的政策文件,明确人才安居适用对象目录,引导开发商和商业银行对人才购房按规定落实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优惠,不断扩大人才安居的受益面。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筹集人才住房438万平方米,累计发放补贴19.8亿元,为1.3万余名人才购买商品住房提供了服务。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发放紫金山英才卡,集成居留落户、社会保险、文化体育、交通住宿、科普宣传等各方面服务措施,推进落实人才子女教育、健康医疗等服务。深化人才联系服务,实施人才问需“月谈”制度,针对科技顶尖专家、被举荐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等重点群体,已举办16场专题座谈会,对人才提出的76项各类意见诉求,均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办结或完成对接。二是大力集聚高层次人才。围绕集聚海内外人才,“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实施“创业南京”英才计划、“345”海外人才引进计划等重点工程,积极对接海内外一流科学家团队和高层次人才来宁创新创业,累计集聚218名科技顶尖专家、培育472名创新型企业家、引进3715名高层次创业人才,共吸引9名诺奖图灵奖得主、132名中外院士来宁创新创业。在高端聚才示范带动下,我市国家和省级人才工程入选数继续保持全省全国领先地位。2020年,国内首创提出“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品牌,打造“类海外”环境、提供“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全球共有1840人提出入湾申请,653人通过审核,九成以上具有硕博学位、八成以上来自世界前200强名校和研究机构,正式入住254人。三是积极支持青年人才创业就业。实施宁聚计划,推进落实各类创就业政策保障,加大“零成本”创业孵化平台供给。举办在宁大学新生集体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开展“赢在南京”“创青春”等青年双创赛事活动,推进大学生实习计划。2020年,共扶持6787名青年大学生在宁创业,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40.15万人,落户大学生59866人,集聚海外留学人才4257人。
在人口管理水平上,一是强化与市房产等部门的合作,建设出租房屋社会化监管平台,全方位获取全市房屋中介、二房东和房屋租赁企业信息数据。同时,依托网格化社会治理,提升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管控工作效能。目前,试点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并将在全市进行推广。二是积极尝试通过水电气、有线电视开户、视频门禁及“智慧小区”建设等途径,大量获取在宁有居住地址的、疑似漏登记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数据。在此基础上,依托大数据分析研判,梳理整合了百万余条数据,推送到至基层开展定点核查工作,为基层流动人口登记工作提供了精准方向。三是打造二维码门牌自主申报功能。住房出租人、承租人通过微信扫描门牌上的二维码,进入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申报登记界面,按要求填写提交信息,即可完成申报工作。相关数据通过一体化平台推送至网格员开展核查,社区民警审核通过后纳入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进行管理。该功能的上线,进一步拓宽了我市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信息来源渠道。
下一步,在全面学习理解提案所提意见建议基础上,我们将结合工作职能,牵头会同市相关部门,围绕“十四五”规划纲要,结合人口发展形势,充分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深入研究,扎实做好普查资料的整理分析等工作。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好普查资料的开发利用,加强人口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准确反映我市人口结构特点、变化趋势和特征。一方面,我们将全程调研跟踪南京市人口出生、优生优育动态数据,立足自身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同时,积极向省、国家层面呼吁,争取政策支持,尽快健全完善生育保障和优生优育的制度机制,如对不孕不育群体能否建立生育诊疗补贴或假期制度,逐步延长二孩生育产假,提高生育津贴和生育相关报销比例,将产假和配偶陪护假合并,确保夫妻共享产假,等等,全面提高育龄人群生育积极性。另一方面,将紧跟国家和省出台的新政策新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尽快拿出实施意见,确保第一时间享受政策红利,以满足生育保障需求,提升优生优育水平,为助推南京高质量发展做实人口生育基础性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上,健全面向全年龄段、全人群、全要素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老人友好、儿童友好、残障人士友好的公共服务设施,为深度老龄社会做好健康福利准备,为儿童营造趣味、安全的成长环境,为残障人士创建无障碍和尊重包容的社区环境。
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