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致公党南京市委:
贵单位提出的《把握文化旅游重构机遇 加快文旅融合场景培育》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南京市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充分利用现在和可开发挖掘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经典文化旅游项目,形成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已成为南京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车之两轮 鸟之双翼”。贵单位的提案对南京文化旅游发展提出了具有很强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我们将完善思路举措、融入重点工作,加快文旅融合场景培育,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政策统筹,规划融合引领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在国家和地方文化和旅游部门合并前,南京市出台的《关于加快文化建设 提升文化实力 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1+5+1”文件和《关于加快南京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等文件中,就已经明确了把南京打造成为世界著名文化休闲旅游胜地的发展目标,制定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和具体任务。市文化和旅游局组建后,仅2020年,市政府办公厅就出台《关于培育新业态 拓展新消费 促进我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应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恢复文化和旅游市场活力的若干措施》,作为提振文化旅游市场、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纲领。市委宣传部印发《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明确深化红色文化研学阐释、建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扩大红色文化传播、促进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四大项重点工作任务。南京市文旅局与教育局联合印发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范围的相关文件,研究制定研学旅行基地标准,推广一批文化教育和旅游体验相结合的研学旅行基地。
二是加强规划编制。南京市文旅局已作为全市城乡规划委员会成员参与全市重大规划和项目的决策,有力保障了社会经济总体规划、重大项目和土地使用规划与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的一致性,在全市城市优化功能调整中布局文化旅游产业。加强文旅融合的事前谋划,先后编制《南京市“文旅融合”前瞻性策划研究》《南京市中华门雨花路历史片区文化旅游总体策划》《南京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长江南京段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中山陵—玄武湖城市中心公园“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在全省首批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标准基础上,加上红色文化、运河文化等南京地方标签,夯实文旅融合发展基础。
二、强化资源整合,突出业态融合
一是强化资源整合。以提升文化旅游公共产品的市场价值和公众体验价值为导向,有效整合重点文化和旅游资源。在坚持文物保护的前提下,以产品策划和营销为纽带,将南京城墙、民俗博物馆、玄武湖等重点公共文化旅游产品的部分经营权整合划转,统一市场化运作。通过经营合作,经营收入按比例返还公共文旅产品管理单位,用于公共文旅产品的保护强化和服务水平提升,提高全市文化旅游首位度。
二是突出活动融合。整体塑造南京“文化旅游节”品牌,将春季赏花、踏青,夏季赏荷、采摘、戏水,秋季品蟹、登高、赏秋,冬季观灯、泡温泉等季节旅游活动与南京文化艺术节、博物馆之夏、博物馆之夜等重大文化活动相整合。统一策划、统一组织、统一发布、统一宣传, 进一步深化文化旅游活动内涵、扩大文化旅游活动的覆盖面,形成参与度广、美誉度高、主客共享、社会共建的四季群众性公共活动体系。
三是关注业态契合。以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为导向,导入不同业态,整合相关功能,赋予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产品新附加值。建设文旅整合阅读实践基地,以金陵图书馆和玄武湖景区结合为试点,精心打造“图书馆+旅游”新模式。将南京共享图书馆平台、“阅汇点”数字阅读平台等两大阅读资源供给平台打包整合,融入具备旅游要素的特色阅读推广活动,打造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并重、阅读活动与阅读服务兼顾的“文旅整合阅读实践基地”项目。建设博物馆夜公园,将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同旅游发展有效结合,将传统戏曲等项目在博物馆进行实景演出,打造了“夜瞻园实景演出”项目并于国庆节期间运营,国庆长假期间共演出18场,吸引游客9600余人,受到市民和游客好评。
四是发展数字文旅产业。支持自主研发线上文化和旅游科技产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文化和旅游行业的应用。大力发展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数字文旅消费新业态。推进南京智慧旅游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市区两级数据平台协同发展,构建市级文旅政务服务总枢纽。集聚文旅行业资源、服务资源与信息资源,形成全市文旅产业数据资源库;统一文旅信息服务入口,提升用户服务体验,建设移动端“文化旅游服务总入口”。推进重点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5G建设力度,到2022年,实现全市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 4G/5G网络覆盖率超过90%。
三、加强品牌建设,推进场景培育
一是项目为抓手推进融合。近年来,南京市围绕遗产文化、科教文化和红色文化,建成一批文旅融合优势项目。在遗产文化上,25公里明城墙风光带全线贯通,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城市城墙;海上丝绸之路遗迹串联成线,入选全省“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路;紫金山—玄武湖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成功打造南京城市旅游名片,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在科教文化上,依托金陵文脉优势,建成科举博物馆(一期)、南京博物院(二期)、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汤山直立人遗址博物馆等文旅融合重点项目。在红色文化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竣工开放,并被评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目前正在争创国家5A级景区;2条线路入选全省廉政文化旅游专线,位居全省第一。
二是打造文化旅游街区融合品牌。依托长江路文化旅游街区、中山北路民国文化街区、颐和路民国风情街区、新街口—鼓楼—湖南路时尚休闲旅游街区、老城南历史文化街区等特色旅游街区,按“城区即景区”标准,一体化推进秦淮、玄武、鼓楼等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全域旅游发展。目前南京长江路文化和旅游集聚区、南京熙南里历史文化休闲街区、南京夫子庙步行街已成功入选省级首批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
三是打造融合“夜之金陵”品牌。借力夜间经济发展,打造文旅融合新品牌。现已遴选出科举博物馆、瞻园、中华门瓮城景区、夫子庙景区、玄武湖景区、大报恩寺遗址景区、内外秦淮河游船项目、六朝博物馆、金陵图书馆、江苏大剧院、南京保利大剧院等一批“夜之金陵”品牌文旅项目,推出“夜购、夜食、夜宿、夜游、夜娱、夜读、夜健”精品文旅消费路线。“金陵寻梦·夜瞻园”实景演出,《金陵幻夜·意境愚园》、《南京喜事》等以园林、文化街区为实景的沉浸式演艺,为游客营造出多层次的文化体验;明城墙“明月印中华门”光雕艺术表演给市民游客带来视觉盛宴。
四是开发“南京礼道”文旅融合品牌商品。以文化创意延伸旅游产业链,开发文创旅游商品,完善南京特色文旅商品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南京特色文旅商品线上展示平台,超过1000件文旅商品和一批特色文旅商店上线展示,扩大“南京礼道”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开展南京文旅特色商品评选征集和“南京特色文旅商店”评审认定,推出一批文旅商品示范企业、示范项目。推进文旅商品无理由退货工作,营造文旅消费良好环境。
感谢贵单位对南京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关心,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得到更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1年7月22日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