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沈婷婷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青少年体育与文化协调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南京教育、体育的关心与支持,两位委员的调研工作扎实深入,意见建议中肯又有针对性。现将我市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 关于学校体育课问题
2018年,市教育局联合7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南京市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宁教体〔2018〕68号);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我市正在研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中明确要求:就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要求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有条件的学校要相应增加体育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要在下午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寄宿制学校要每天出早操;体育活动性课程应当列入学校课表。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和体育活动时间。体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以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构建体育课上“学”、体育活动课程(或体育社团)“练”、校园体育竞赛“促”、体育家庭作业“补”的学校体育与健康整体化课程。积极探索在智慧校园环境下的“互联网+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学前教育阶段广泛开展快乐体操、趣味田径等幼儿体适能游戏活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落实每周小学4节及以上、初中和高中3节及以上体育课,每学期安排不少于10节健康教育课。高中学生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
为了跟踪掌握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实情况,近三年来,市教育局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阳光体育专项随机督导,市教学研究室组织开展常规视导、体育教学质量监测,以及《学校体育工作年报》等工作,目前,全市中小学已基本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程。小学1-2年级每周开设4节体育课,小学3-4年级和初中每周开设3节体育课,部分小学为了克服体育师资不足的问题,采取整合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或利用校园周边资源开设体育校本课程和体育特色课程;高中每周开设2节体育课,约70%的高中实施选项教学,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锻炼方法。
二、关于体育中考改革
我市将进一步推进初、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改进中考体育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执行“过程评价+基础知识+现场测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逐步提高中考体育成绩权重,由过去不低于中考成绩总分的5%。统一考试类别、考务条件、评价标准,运用数字化、可视化手段,改进考试方法,确保成绩精准、客观、公正。同时,关于兴奋剂和替考问题,也会进一步关注,并制定相应防范措施。
将逐步建立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我市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通知》(苏教基〔2019〕8号)要求,正在积极研制《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今年,将大力推进学生荣誉证书注册认证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的全过程系统管理,为综合素质评价奠定坚实基础。
三、关于体育技能培养
1.在学校社团活动方面。在中小学开设的社团活动课程中,学生体育社团占比最高,达各类学生社团的60%左右,主要依靠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服务,如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轮滑、击剑、啦啦操项目等,另外,也有少数学生体育社团采用下午到社会体育俱乐部活动的方式,如射箭、帆船、马术、高尔夫球项目等。
2.在课后体育服务方面。2018年在学习北京经验基础上,市教育局和市体育局在2019年根据省教育厅等三部门《关于利用优质体育和科技教育资源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利用优质体育资源开展南京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投入经费250万元,明确了全市66所中小学校92名教练员正式开展体育课后服务试点工作,组建近100个体育课后服务社团,参与学生数3000多人。
3.在体育作业方面。多数中小学校已融合社会“智慧体育”资源为青少年学生服务,试点在小学推进寒暑假体育作业,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青少年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方式基本得到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融合。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上述工作目前在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农村学校推进难度较大。
4.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学质量监测方面。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要求,从2015年开始,我市每年组织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干预工作、体育与健康课质量监测工作,定期公布评比结果,并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另外,省教育厅和省体育局也已将每年组织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纳入省运动会(青少年部竞赛)积分体系。
5.在面向全体学生方面。围绕教育部提出的“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我市在6年前就针对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搭建起了青少年阳光体育节“十大体育联盟”联赛制度,全面推动了“市区校三级联动”竞赛活动开展,目前,我市面向全体学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竞赛”、小学校园内的“月月有竞赛”正在普遍开展。据年终竞赛统计,我市每年青少年学生有近20万人次参加了市区两级竞赛活动,占全市学生数的四分之一。
6.在调动社会力量方面。为发挥体育在育人方面的综合功能和价值,调动各体育项目协会和社会体育俱乐部的积极性,今年,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和市体育总会还联合打造了阳光体育“十大嘉年华”活动平台,有力推进了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和校外服务工作,同时也鼓励社会体育俱乐部积极承办或主办更多的校外竞赛活动,每个周末平均至少有5项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
7.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为了充分发挥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结合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学校特色品牌的打造,我市在南京青奥期间,开始推进中小学校体育文化“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建设工作,目前,已创建了232所市级体育特色学校和247所各类足球特色学校,全市85%以上的中小学校有各自体育特色,有效地发挥了校园体育文化育人的功能。另外,还在市级体育特色学校中布局小学、初中和高中重点项目相衔接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进了25所学校“市队校办”“市队联办”工作,已布局28所高中招收体育特长生,每年为省专业队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输送了大批体育后备人才。我市长期坚持“优势互补、责任同负、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原则,在此方面的工作始终走在省内最优、全国前列。
四、关于考核评价标准的问题
目前,就体育、艺术特长生评价标准的问题,也已经在进行新一轮调研座谈,力争尽快形成切合实际、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推动制约南京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早日得以解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国家、省、市有关体教融合相关政策为引领,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人才共育、成果共享”为原则,不断拓展体教融合工作阵地,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全面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再次感谢委员们的宝贵意见,期待你们继续为南京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献计献策。
南京市教育局
2021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