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0204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进一步营造南京创新名城创新氛围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7-13 17:46 来源:市委创新办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周文中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营造南京创新名城创新氛围的建议》提案收悉。提案对充分挖掘南京创新资源、营造城市创新氛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办作为提案的主办单位,对提案提出的意见建议,会同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积极营造尊重创新的氛围”的建议

    我市一向重视营造鼓励创新氛围主要举措包括:一是政府部门服务创新的意识持续加强。只争朝夕抓创新、担当作为促创新成为政府部门的普遍自觉,2021年市委一号文中更是明确提出“一切围绕创新、一切推动创新”的工作导向二是科技企业勇于创新的动力得以保障。市委书记和市长每月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协调解决问题。建立健全创新尽职免责机制,强化信用激励约束,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和法治环境。三是普通民众感知创新的氛围越来越浓。2020南京创新周设置“全民创新日”,线上利用抖音短视频激励南京城市新面貌,讲述南京的创新故事,展示南京的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线下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多点开花呈现主题客厅,举办群众发明创造创意大比拼,营造城市创新氛围。2021南京创新周在全市范围内布设了174个创新打卡点,同步在创新周官网开设了“创新寻迹”版块,以南京市地图形式呈现打卡点分布。通过科普渠道加强全民感知创新周,组织百场科普宣传活动进社区、园区、学校,覆盖约3万人次。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做好“尊重创新、服务创新”工作,践行“一切围绕创新、一切推动创新”的鲜明导向,在普通民众“感知创新、尊重创新”工作上持续发力,并根据您的建议,考虑在南艺后街、玄武湖公园、秦淮河两岸市民绿色健身步道等处,加入世界科技创新故事、南京创新创业人才故事等创新元素,通过创新观念的传播和创新氛围的营造,增强百姓创新氛围感知

    二、关于“大力宣扬院士科技创新风采”的建议

    南京高教资源丰富,拥有高等院校53所,在宁两院院士81人,为了充分挖掘院士这一宝贵的创新资源,一方面我市大力支持两院院士在宁建设院士工作站2020年,对在宁院士工作站进行排查摸底和复核确认的基础上,积极动员两院院士在宁建设院士工作站,依托南京聚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建设的原始工作站获得省科技厅立项,截至去年底,我市共有省级院士工作站共31家。为持续引导院士工作站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市科技局启动了企业院士工作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给予立项项目100万元资金资助。另一方面,深入实施科研成果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的“两落地一融合”工程。组建以科技人员持大股、市场化运作、职业经理人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研发机构,目前超过400家,吸引9名诺奖图灵奖得主、132名中外院士来宁创新创业,累计孵化引进科技型企业9000多家,其中280多家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下一步,我市将以院士工作站和新研机构为基础,统筹考虑在宁高校、科研院所的“院士风采展”资源,以“弘扬院士精神,助力城市创新”为主题,探索打造一批面向青少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三、关于“将创新文化融入社区文化”的建议

    2018年底,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南京市推进高新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首次提出了城市“硅巷”建设计划利用中心城区的存量空间,改造老厂区、棚户区,释放老写字楼,嵌入式地在大街小巷容纳创新创业者,打造无边界的科技双创区。2019年南京市委发布一号文件《关于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提升创新首位度的若干政策措施》,再次提出要发展“硅巷”经济,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载体活力。与其他城市不同,南京的城市硅巷更强调立足老城存量空间、发挥高校院所潜力,这使得南京的硅巷建设与创新文化的孕育传播浑然一体、相辅相成鼓楼区与南京大学鼓楼老校区合作建设“硅巷”,南大的优势学科和鼓楼区产业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形成以文创、教育培训等六大产业为主导的环南大创新产业集群。同样,玄武区也与东南大学启动共建东大·南京设计名城计划,通过在4.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聚优质设计产业资源,力争到2025年形成百亿级都市现代智慧设计产业集群,打造众创生态服务圈。秦淮区老门西工业区块,南京万科与善跑体育强强联合,以体育+科技为核心,打造一个开放式的复合活力产业园区;实现了物联网企业总部和体育培训、文化空间融合共生。江北新区通过建设“121”创新社区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要素,营造更加适应当前产业创新、人才创业的高层次创新生态,着力打造“有产业方向有创新主体有孵化生态有公共服务的“四有”创新社区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快特色硅巷建设,同时更加注重将创新文化元素融入校园周边的街巷文化,借鉴南京创新周全民感知创新的活动形式,打造“产城有机融合、创新无处不在”南京特色硅巷。

    四、关于“将创新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的建议

    中小学“创新校园”建设方面,主要从课内教育和课外培训两方面着手培养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课内教育我市于2009年启动实施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着力培养具有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科技爱好者和创新人才近年来,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将科技创新融入中小学课程改革,精心打造了科技创新教育“星光基地”学校157个,建设创新实验室、创客实践室、校园科技馆(室、园)、数字化学习室等,持续加大相关课程的整合、延伸、拓展和创新。课外培训大力开展科学知识普及活动,努力搭建更多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中小学生科学活动平台,如“实验能手比赛”“创新制作比赛”“机器人比赛”等常规竞赛,由“星光计划”项目团队自主创办的宁台港澳中小学科技创新交流活动,五年来吸引宁、台、港、澳四地中小学生2000多人次参与。

    大学校园创新文化建设方面,通过实施“紫金山英才宁聚计划”,努力营造全社会创新创业氛围。一是打造特色培训活动自2016年起我市以创新机制为抓手,每年举办青年大学生计划书大赛,旨在发掘一批科技含量高、前瞻性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创业项目,发现一批思维活跃、敢于挑战、走在时代前沿的创新创业人才,通过培训成果展示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目标。二是开展多种宣传活动。为更好的宣传我市创新创业政策,积极营造全社会创新创业氛围,定期开展“创聚金陵”系列活动,走进高校、园区,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投资路演、创业指导等活动。每年通过“赢在南京”大赛活动,在全国重点院校开展政策宣讲,推介南京创新创业环境;开展“青年创业潜力新星”评选活动,选树创业典型,激发青年创业热情。

    下一步,我市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将创新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一是持续推进“星光计划”,加强“星光基地”学校建设,不断做强做实品牌科技创新活动,让中小学生从小便接受创新文化熏陶二是结合高校、园区、基层平台资源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宣传,以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沙龙、政策宣讲、投资路演等形式宣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选取一批有潜力的新研机构、创新型科技企业的创新创业故事作为典型重点宣传,激发全社会创业热情。三是结合人社部推动实施的SIYB创业培训体系,在开展创业意识培训的基础上,积极谋划创办、改善、扩大企业的创业培训,覆盖更多人群,帮助有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掌握更多创业方法和技能,增强经营、管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四是科学谋划创新创业培训,做好各项创新创业品牌赛事。以南京都市圈区域一体化建设为契机,举办南京都市圈首届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暨南京市第六届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实现培训促提升、比赛促发展,为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南京创新创业首位度提升提供新动力。

    感谢南京市营造创新氛围、建设创新名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办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吸收传播创新文化、宣扬创新风采等方面的建议,在创新名城建设政策体系中进行体现。欢迎今后对创新名城建设相关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南京市委创新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7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