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台盟南京市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长江南京段生态环境质量的建议》提案收悉,感谢贵单位一直以来对生态环保工作的支持和认可,提案中所提出的相关问题我们一直在努力改进和完善,现针对贵单位提出的6条建议答复如下:
一、关于“高标准编制“十四五”长江南京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我局正在牵头“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刚性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从环境准入、布局优化、产业绿色转型、长江保护修复等角度系统谋划我市长江南京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快将长江南京段建成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和严管示范带,着力打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南京样板”。
结合“一江两岸”滨江规划,将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优化沿江功能布局。形成中心型、创新型、生活型、生态型、港口制造型五类功能段。引导沿江城镇公共活动中心临江布局,高品质建设由江北、河西市级中心,下关、燕子矶等地区级中心构成的中心功能段,形成南京重要的特色公共空间。加快大厂、板桥等地区转型,推动浦口三桥片区建设,形成创新功能段。桥北地区、桥林新城、滨江新城等临江地区重点完善生活服务功能,建设生活功能段。依托港口岸线发展现代物流和先进制造业,建设龙潭、经开区等港口制造功能段。依托过江通道防护绿地、沿江湿地、滨水绿地建设生态功能段,保障沿江生态功能。二是助力沿江产业转型。加快临江布局的梅钢、南钢、南化、金陵石化的功能优化升级或搬迁规划研究。加快长江北岸乌江段、八卦洲造船业退出或转型升级,推动金陵船厂搬迁调整。加快化工园玉带片区产业结构调整,向无污染的新材料产业转型。结合沿江产业结构调整,整治关停沿江危险品码头。
二、关于“积极推进长江大保护南京示范区建设。”
南京市已于2019年由市发改委牵头成立长江经济带发展重点工作推进办公室(推进办)。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推进办紧紧围绕持续整治修复“补短板”、加快转型提质“树样板”,加强统筹协调,推动长江大保护重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主要成果有:23项国家和省清单存量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150个长江干流岸线清理整治项目全部通过省级销号和水利部长江委现场复核;2020年“百项提升工程”完成 331亿元年度投资任务;着力推进18项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特色工作,形成了一批示范性强的成果,获国家省市领导的肯定。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深入贯彻总书记南京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长江保护法的关键之年。推进办紧扣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五新”“三主”新定位新使命,落实五大战略任务,按照省市的决策部署,制定印发了《南京市全面落实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任务的实施方案》。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编印了《2021年南京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要点》、《2021年南京市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和《南京市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重点任务分工》等系列年度政策文件,明确了4个方面22项工作任务、6大领域114个重点工程项目,形成了我市贯彻落实总书记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和长江保护法的 “一方案、一要点、一计划、一分工”等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全市长江经济带整体高质量发展。
三、关于“加大长江岸线整治工作力度。”
在市人大、政协的悉心指导下,市水务局牵头全面推进长江岸线整治工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切实担负起长江共抓大保护重大使命,把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奋力书写长江岸线美丽新画卷,主要工作如下:
1、认真编制岸线利用规划。根据2016年9月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印发的《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要求,2018年2月我市制定并颁布了《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办法》,并于2018年9月启动了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过程中,强化岸线规划涉及部门的协调,做好“共”字文章。规划统筹考虑岸线资源现状、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与现有的法规、岸线保护规划、行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合理布局生产、生活与生态岸线,落实各行业产业发展布局,有效发挥岸线资源的综合效益。经过长江岸线系统整治,现状长江南京段生态岸线占比接近80%,通过对南京港区及客运港区建设以及产业布局调整,规划至2025年控制生产岸线占比不超过20%,生态岸线比例接近75%;规划至2035年,通过港区岸线高效集约利用、占用岸线企业、码头的生态化建设,控制生产、生活岸线合理增长,生产岸线总占比不超过22%,生态岸线占比不低于70%。通过优化沿江产业布局,加快沿江产业转型,塑造良好滨江景观,积极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道路。目前,相关成果正在征求各部门意见。
2、全面完成岸线整治任务。2018年以来,市水务局全面排查了建立全市长江沿线416个占用项目基础台账;梳理明确了国家、省、市下达的长江岸线共226个违法违规项目整治清单,在疫情和汛期的双重考验下,圆满完成整治任务,拆除取缔160个项目,整改规范66个项目。累计清退生产岸线32.2公里,整治复绿面积超4000亩,我市长江生态岸线比例为从2017年的66.2%增加到为2020年底的77.9%。2020年,我市所有项目以零问题、零整改的高标准、高规格一次性通过省级及长江委现场复核验收。我市长江岸线整治项目数量、拆除体量、清退生产岸线长度、复绿面积创四个全省第一。去年以来组织开展4次“回头看”,加强联合执法巡查,根据现场检查情况来看,各区长江岸线整治项目做到“整改到位、拆除到位、清理到位、复绿到位”。现场违法占用江滩地问题未反弹,未见新的环境问题。
3、严格落实长效管理制度。在依法管水的前提下,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坚决守住长江空间管控防线,强化岸线保护和集约利用。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推进建立长江河道“段格化”管理机制,结合“河长制”、“岸线长制”、巡河员、护河员等形式,通过科学划分河湖巡查段格,界定工作边界,运用遥感影像、大数据平台等手段,形成“全面覆盖、层层履职、段格到底、人员入格、责任定格”的巡查网格体系。目前实施方案已制定正在推进印发实施。另一方面通过岸线管控,持续推进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牢固树立底线思维,落实《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要求,进一步规范涉河项目审批管理,强化涉河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同时,加强沿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廊道及滨江公园建设的水利技术指导,助推沿江各区高标准打造绿色特色示范工程。
四、关于“继续发挥好科技支撑作用。”
市政府于2019年1月揭牌成立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经过2年多的筹建和运营,已牵头完成了2019年度全市节能环保组新型研发机构的绩效考核;以江北新材料科技园环境综合整治和南京水务集团废水深度净化处理两大应用场景为先导,组织加盟研究所开展技术攻关示范;取得了微界面强化反应技术、环境DNA精准监测与生态健康诊断技术等多项技术突破;探索资金基金等全方位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研究形成源创资金组建方案,绿色低碳创投基金已完成战略合作签约;菁英计划完成与南京大学等4所高校组成首届绿色菁英班;完成了长江生态文明发展史战略研究等五个战略研究课题攻关,初步形成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智库;受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委托,开展江苏省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评估报告得到省领导批示认可,为2021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重要支撑。
截至2020年底,中心已集聚南京市44家新型研发机构,与12家龙头企业共建龙头企业创新中心,与8个单位共建绿色技术示范基地。依托加盟合作新型研发机构,中心连接了20家境内外高校和3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集聚了近30名中外院士和千余名科研人员。
五、关于“构建跨区域联防联控体系。”
2018年召开的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上,南京市与马鞍山、扬州等8个城市环保部门签署了《南京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了11条具体举措,明确要着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共保、开展长江饮用水水源地联合保护、开展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共同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南京都市圈。
为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实现跨市联动工作机制全覆盖,共同做好与周边城市的水陆跨界环境安全事件的预警与应对工作,实现南京与周边城市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去年9月,在省生态环境厅大力支持与指导下,我局与南京都市圈所涉及的7个地级市(宣城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滁州市、常州市、扬州市、镇江市、淮安市)和2个县级市(常州溧阳市、常州金坛区)分别签署了“南京市与周边城市环境安全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将对跨市环境安全管控及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发挥引领作用。
在长江大保护的应急联动方面,我局与南京海事局长期密切合作,签有水上环境应急联动合作协议。自协议签署以来,双方实现了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形成共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合力,2020年成功处置了我市六合区与扬州仪征市交界处“9.23”水污染事件等环境突发事件,充分发挥了协议的功效。
六、关于“优化长江生态保护产业链。”
自2017年以来,市工信局通过实施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行动、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工作,全市累计关闭退出化工企业156家,实现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主城区“零化工生产企业”目标。截至2021年3月,全市纳入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范围的化工生产企业共147家,其中,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省政府认定的省级化工园区)90家,入园率61.2%。
在进行化工整治的同时,市国资委大力支持下属城建、水务等集团与三峡集团开展深度合作,积极参与长江大保护建设。重点推进水务集团所属企业金陵环境与长江环保集团开展全面合作,加快金陵环境主板上市步伐,借助资本市场平台,有效整合全市污水处理业务,拓展厂网一体、水环境治理等业务领域,共同打造城镇污水治理、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市场化运作平台。加快推进城建集团所属南京长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实体化运作,充分发挥央地国有企业投融资和资源整合优势,搭建沿江区域环境治理、江面治污等新平台,全面参与长江大保护环境类拓展项目。
以上是对这6条建议的具体汇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努力做到:一是发挥规划引领,扎实推进规划编制工作,确保年底完成并做好落实工作,推进三年行动计划,坚持近远期结合,研究制定可量化、多维度、多层次的治理指标体系;二是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管理机制建设,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坚决守住长江空间管控防线,突出科学精准治污。立足实际,加大投入,逐步恢复岸线生态功能;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扬子江中心将围绕申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工程化平台建设、绿色技术示范项目、绿色低碳技术科技公关等重点任务,扎实推进扬子江中心建设,为创新名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四是推进环境数据共享,利用“生态眼”系统,推进市控入江支流水质自动监测,推动重点入河排污口安装在线监测及视频监控设施,定期开展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无人机航拍及卫片解析,扩展水生态环境监测范围。落实宁镇、宁马等跨界水体联合治理方案要求,加强双方共治合作。
长江大保护是一项长期任务,生态治理与修复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衷心感谢台盟南京市委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支持我们,积极推动社会共治,共同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
南京市生态环境局
2021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