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刘玲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南京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经过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已基本建成梯次合理、规模适度、传承有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格局。
一是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制度。2017年3月1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全市非遗保护利用在依法保护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条例》颁布实施后,我市又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及管理暂行办法》《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及管理暂行办法》《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建设标准及考核暂行办法》《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二是保护管理机构不断优化。2019年4月,市文旅局专门成立了文化遗产管理处,指导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编制人员7名。同年8月,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职能,调整至南京市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研究中心,编制人员10名。部分区也相应成立了非遗保护管理机构,建立了独立或同其他部门合署的非遗保护中心,落实相应的人员编制,进一步完善了非遗保护管理工作行政管理体系。
三是名录体系进一步完善。在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认定上,我市分别于2008年1月、2012年6月、2014年7月、2018年12月,4批次共认定市级代表性项目195项。目前,我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4项,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13项,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76项。其中,南京绿茶制作技艺(雨花茶制作技艺)和素食制作技艺(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于2021年6月1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上,我市于2010年5月、2013年6月、2017年3月、2020年2月,4批次共认定340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11月,我市有46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被认定为第五批江苏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目前,我市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8名。在非遗传承保护基地的认定上,我市拥有非遗传承保护基地40个,其中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省级非遗传承保护基地9个,市级非遗传承保护基地30个。
四是建设了一批展示窗口。2009年,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故居,建成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成为全国首家民俗、非遗“双博馆”,面积9700平方米,展出了我市100余项非遗项目,设立了“金陵工巧”20位非遗传承人工作坊,有效传播了南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2020年,我市在夫子庙核心区建成了市非遗文创展示中心,中心位于秦淮区平江府路33号,面积500余平方米,集中展示南京非遗产品及创意衍生品,促进非遗产品向旅游特色产品转化,推动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生活中延续、发展和振兴;新建的市非遗体验中心位于秦淮区钞库街21号,于今年6月12日正式运营开放,面积7400平方米,集非遗展览展示、互动体验等功能于一体。该中心已成为我市推进“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工作的重要阵地和窗口,是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新地标、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的打卡点、广大非遗传承人的聚集地、非遗爱好者们的体验园。
五是不断加大经费投入。近年来,在政府财政经费不断压减的情况下,我市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则逐年递增20%。此外,每年还积极争取国家、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全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近3年争取上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近1000万元,为全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部分区也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大对非遗保护资金的投入。
六是非遗与旅游融合彰显蓬勃生机。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非遗资源雄厚的独特优势,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挖掘非遗深层内涵和价值,规划非遗旅游线路、开展非遗研学游,探索非遗保护文旅融合新路径。认真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扎实推进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试点工作,我市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景区、南京民俗博物馆、江宁区金陵水乡钱家渡等3家单位入选江苏省首批“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试点单位;“秦淮灯会彰显文旅融合新生态”非遗实践案例名列国家文旅部“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之首,是我市非遗与旅游融合的一张闪亮名片。
七是非遗进校园焕发传承活力。近年来,在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市积极探索“非遗进校园”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径。先后在全市遴选18所学校组建南京白局校际联盟,将“南京白局”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项目、纳入校本课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校园。与南航艺术学院联手,实施非遗表演人才培训项目;与南京艺术学院高职学院开展战略合作,将非遗元素有机植入学生毕业设计作品中,对现有非遗进行提炼、改造和再创作;与市非遗学院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使一些非遗项目传承工作得到明显改观,“非遗进校园”工作取得了好的成效。“南京市民俗馆非遗周周学系列创新课程实践案例”和“南京白局进校园实践案例”分别荣获2020年国家文旅部公布的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评选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和十大创新实践案例。
八是实施了非遗数字化记录工程。“十三五”以来,国家文化部开展了传承人数字化记录工程,将传承人对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与自身掌握的精湛技艺通过数字化多媒体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保留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
我市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先后完成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南京金箔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必生、秦淮灯会代表性传承人陆有昌和东坝大马灯代表性传承人汤裕道数字化记录工程,目前,骆山大龙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木海数字化记录工程项目已通过省里验收,南京白局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春华数字化记录工程项目已通过市里验收,南京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方林数字化记录工程正在积极推进。此外,2019年起,我市全面开展了南京市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群数字化记录工程、市级非遗资料库建设项目,成果将应用于非遗展示传播、活动策划、学术研究等工作。
九是创新开展传播交流活动。2020年,我市开展了全市非遗保护传承优秀实践案例征集活动,内容涵盖非遗与旅游融合、非遗传统工艺振兴、非遗传播交流等六个方面,有20多万网民参与,评选出秦淮灯会彰显文旅融合新业态等20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优秀实践案例,社会反响热烈。2021年,开展了“传艺百年”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征集活动,面向社会进行征集,先后征集到各区文旅局、非遗保护单位、文化企业、传承人及媒体的非遗视频作品154件,内容涵盖非遗的技艺、故事、创意等多个方面,较好反映了近年来南京非遗传承实践的丰富成果,也为促进我市非遗的系统性保护积累了大量的视频资料。
十是拓展了宣传传播平台。我市2020年开发的“南京非遗”官方平台,设有“非遗头条”“非遗纵览”“动态速报”“会场直击”等功能板块,开设“云展览”“云分享”“云课堂”“云旅游”等线上展播,动态发布全市具有代表性、互动性的非遗活动信息,讲述非遗传承背后的故事,共享南京非遗保护、发展的最新成果。“南京海丝遗产”微信公众号,是我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宣传传播平台,传播南京市非遗价值内涵,宣传南京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发布最新工作动态和资讯。此外,还利用抖音、非遗购物节等平台,全面展示我市近年来非遗保护成果。
同时,注重与融媒体合作,不断拓展非遗宣传传播平台。与新华报业传媒合作,开展了南京市非遗保护传承优秀实践案例征集活动;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合作,开展了“传艺百年”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征集活动,视频征集活动在新华社江苏频道开设专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民众参与热情高,将南京的非遗魅力和非遗保护成果向亿万网友广泛传播。
针对您在提案中的建议,我局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提案对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目前存在的不足作了深入的思考。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思考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南京高质量发展相适应,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结合编制《南京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对非遗保护传承的未来目标任务予以明确,加强规划引领,优化管理体系,聚焦系统保护,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完善非遗保护机制,不断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
二是进一步完善非遗名录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认定和管理制度,把具有突出价值和鲜明特色的非遗项目纳入各级非遗名录体系予以保护,形成种类齐全、结构合理、内涵丰富的国家、省、市、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要持续开展全市非遗资源调查普查,做好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推荐申报工作。同时,做好南京市第五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第五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准备工作。
三是进一步强化非遗保护传承能力。组织开展全市非遗管理干部、代表性传承人的培训,积极推荐传承人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研修研习培训班,充分运用南京的优质高校资源,多渠道、多方面、多平台帮助传承人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提高传承实践能力,提升保护管理工作水平,打造一支理念新、专业强、素质高的非遗保护传承人才队伍。
四是进一步拓展非遗宣传渠道。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提升全民非遗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南京非遗官方平台”“南京海丝遗产”微信公众号等宣传传播平台作用,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期间,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和展演展示系列活动,积极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各项重大主题宣传展示活动,让非遗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提升非遗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五是进一步做好非遗分类保护。在充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前提下,挖掘非遗深层内涵和价值,针对不同类型项目,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采取不同措施加以系统化保护。加强培育和传承力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生活中延续、发展和振兴。
六是进一步加大非遗的扶持保障。资金不足是开展非遗保护工作遇到的普遍问题,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社会资本是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既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非遗的关心支持,也要争取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我市非遗保护工作。我们要加快推进成立南京市非遗保护协会,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和调动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主动保护、自发保护的积极性,共同对我市非遗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适应我市非遗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
七是进一步强化非遗与旅游融合。扎实推进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积极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充分利用入选首批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试点单位的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景区、南京民俗博物馆、江宁区金陵水乡钱家渡等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突破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在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展陈、展示、展演、体验,全方位在景区植入非遗项目。通过提升非遗项目融入性、增强非遗展示互动性、渲染非遗活动代入感,让游客在景区内全程感受、全程共享非遗活态展示魅力。
以上是我们对您提案的回复内容,我们有信心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以巩固保护工作成果,提高保护和传承水平为目标,推动保护工作在现有基础上向系统性保护、规范化管理、有效传承和可持续发展转变,逐步构建完善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为非遗赋能南京经济社会建设多做贡献。
感谢您对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和指导!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1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