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0317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进一步发挥智慧社区疫情防控作用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7-26 09:36 来源:市民政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李明目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发挥智慧社区疫情防控作用的建议》提案收悉。该提案对我市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体现了对我市智慧社区建设和疫情防控工作的关心关注。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接到提案后,我局会同市公安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基本情况

    城乡社区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疫情防控以来,社区防控作为疫情“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前沿阵地,有效保障了科学精准防控各项措施落地落实,为防止疫情输入、阻断疫情传播做出积极贡献。2020年除夕夜,南京全城大排查,根据公安部门提供的大数据,7000多名社工放弃家人团聚,退掉回家车票,应征上岗,彻夜奋战,冒着严寒、不顾风险上门入户,硬是用一次次忘我的“逆行”,让11044名往来武汉的在宁人员情况全部落地见底。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中高风险来宁人员排查管控一直是精准防控、重点防控的重要举措。社区具体负责协助政府摸排核实可能存在疫情传播风险人群的居住行程信息。目前排查机制主要是公安部门通过对卫健、公安、交通、工信等部门数据交互研判,生成重点人员排查信息,社区工作人员核实后通知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医学观察、核酸检测等。我市“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机制,在社区疫情防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智慧社区建设进展

    201212月,市委常委会明确“加快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进程”,由市发改委牵头、市民政局配合开展了“智慧社区”规划建设工作。201410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深化街道和社区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宁委发〔201460号),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市发改委牵头、民政、政务等部门配合,整合市、区、街道信息化平台和网络,建立与网格化服务管理相配套的综合式、集成式、共享式的服务管理信息平台。20154月,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南京市智慧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宁政办发〔201557号),明确了“整合部门业务系统,重构社区管理服务形态与流程;强化社区互动互助,改进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创新便民服务方式,拓展便民服务内容和领域”的建设思路,要求各相关部门合力,加快推进全市智慧社区建设。近年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

    (一)建立平台支撑能力。积极开展新一代政务云建设,加快完善网络和云计算基础平台提升支撑能力。为各部门提供网络、存储、计算等系统软硬件服务,支撑各业务部门的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信息系统整体部署、业务应用有效协同。同时,进一步推进数据共享交换,全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较为频繁的使用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多家单位近400类数据,汇集的总数据超过百亿条,支撑多个部门开展多项应用。

    (二)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现有的南京智慧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已初步整合了各政务部门所需的社区管理、服务的数据信息资源和系统。按照“一张网、一个终端、一个平台、一个中心”的总体要求,正在积极推动建设“我的南京”APP社区网格化综合治理系统门户与应用接入平台。作为现阶段延伸到社区的唯一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平台,该平台能实现社区网格信息统一采集、社区公共服务一网通办、社区风险隐患智能处置,为开展社区网格化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三)推进智慧家园建设。“智慧家园”管理平台,是我市实现行政服务、市场服务、公共服务等功能融合为一体,理念先进、全国领先的物业管理服务平台项目,于20202月启动研发工作,已于2021年一季度上线试运行,计划于二季度实现物业管理行政管理、行政服务业务的全线上统一办理和市场化物业服务小区的试点接入,三季度开发公共服务场景并与其他部门形成数据互动,四季度建立并完善平台各模块数据库持续更新机制。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将成为一个住宅小区综合治理的基础载体工具,全面提供住宅小区场景内行政服务、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为市域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助力,吸纳融合各部门关于居民小区的相关信息数据,并反馈提供小区管理中的系统信息,提升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为文明城市常态化、疫情防控应急管理控措施助力,提供科学高效、及时精准的落地支撑。

    (四)推进智能安防小区建设。2020年,市公安局将智能安防小区建设纳入“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制定《全市智能安防小区建设工作方案》,包括前端建设、数据汇聚及实战应用的建设内容,组织8个警种部门和13个分局抓好建设任务落实。对全市5436个建设目标小区进行精细化摸排,明确小区类型、出入口数量、位置、门禁设备和数据、内部监控设备和数据等基础情况。同时,在建设过程中组织社区民警积极联系社区、业委会、物业,配合建设主体单位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辖区内智能安防小区设备建设和数据汇聚工作。通过在小区出入口建设人车抓拍、智能门禁、访客管理等智能设备,实现对小区实有人口的有效管理,并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2021年,研究出台《升级优化联动共治(警网融合)攻坚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融通联动网络体系,共同强化“智慧网格”建设,推动市域治理与基层治理相结合,努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突出社区、村居等基础单元,聚焦“人、房、物”智能管理,统筹推进“智慧小区”、“智慧楼宇”、“智慧校园”等建设;二是充分利用5G、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强以移动终端特征采集设备、读写设备、人证核验设备、交通信号控制设备、门禁道闸设备、一键报警设备,以及温感、烟感、红外、水电煤等各类技防感知设备建设;三是实现对电子标签、卡证信息等技防感知数据的全面采集,形成“多维数据凝聚、跨域数据协同、风险精准预警”的智能感知体系。

    (五)不断融合应用信息技术。一是规划在线治理。出台《南京市智慧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大力推进社区在线治理创新。各区以及江北新区也在积极试点社区治理信息化,其中栖霞区“掌上云社区”尤为典型。“掌上云社区”通过对微信群的智能升级,给一线社工赋能,有效整合党建、政务、物业、慈善等多种为民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协商交流、咨询反映的直通渠道。一批优秀社工也成为居民心中的“掌红”,大大加强了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同时“掌上云社区”能够根据后台大数据模型生成十类社情民意趋势图表,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参考。2019年该项目获得了中国城市治理创新金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年鉴》。二是建立在线协商。社区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探索在线协商,拓宽 “居民自治议事通道”。鼓楼区推行社区“线下网格生活会+线上网格治理群”工作机制,搭建线上线下平台,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协商。秦淮区乌衣巷社区引入群聊投影技术,增强在线互动性,提升居民议事效率。三是丰富在线服务。“智慧社区”、“我的南京”等综合信息平台不断优化整合,居民通过手机办理公共服务事项越来越多。同时社区自身也根据居民个性需求,尝试通过微信等信息媒体集聚生活服务、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等多种资讯资源,最大限度为居民“下载”便利。

    (六)推进市域治理网格化。在全省率先制定《南京市社会治理网格划分规范》,全面建成覆盖城乡、条块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管理网格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划分网格12410个,其中综合网格9968个、专属网格2442个。同时强化与智慧城市中心、政务服务中心、12345联动中心的业务一体化融合联勤。社工配备手持终端,定时上门入户,报点打卡,及时畅通传达信息。特别是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利用平台优势开发“健康登记”模块,快速完成涉疫情人员、车辆、房产、轨迹等数据建库和联网工作,实现45类数据在网格“一次采清、随来即收”,确保高效采集。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大数据管理局牵头,市民政局、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市公安局以及市委政法委等各部门积极配合,支撑并推进全市各个部门业务应用,共同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智慧南京”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为“智慧社区”提供较强的信息化支撑能力。

    (一)加强研究,完善数据管理制度。依据国家省相关文件要求,组织各级政务部门梳理编制本部门政务数据目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市政务数据目录。同时,我局依据《南京市政务数据管理暂行办法》,正在进一步研究编制数据归集共享开放实施细则及其评价办法,为相关政务数据的归集共享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

    (二)转换思维,降低参与治理门槛。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区影响力,政府部门要强化服务,将用户体验、数据为王、动态演进等互联网理念融合到基层政务服务和宣传推广中去,让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更有效参与,形成政社持续互动,良性互动,不断扩大居民参与度,才能够确保社区智慧治理模式健康发展。

    (三)激励基层,提高治理效能精度。互联网思维创新社区治理,不是简单将社区“虚拟”,更不是将社区虚无;最终还是要靠线下做好服务,办好实事。因此,要不断深化“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机制,尤其要充分发挥一线社工和居民骨干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职业激励和志愿激励形成制度化、常态化,通过培训交流等形式提升社工以及义工对社区治理服务智慧化的认识和理解,使其成为“互联网+社区”的坚强支撑和基础力量。

    (四)协同配合,做好服务应用支撑。依托市新一代政务云系统,进一步完善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为相关业务部门开通数据共享账号权限,实现相关数据的在线共享应用。持续推进相关数据梳理,为智慧社区建设做好数据支撑。积极配合业务主管部门,面向具体的应用场景,提供数据的共享交换,为社区养老服务、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实时核对、全民参保等社区服务提供数据支撑。依托“我的南京”APP,配合业务主管部门共同研究开发更多服务应用,支撑智慧社区建设。

    恳请各位委员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关心和支持。谢谢

     

     

    南京市民政局

    202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