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0037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补强南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7-22 11:26 来源:市工信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九三学社南京市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补强南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0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纳入统计范围共计273家规上企业,实现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7.4万辆,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852.15亿元。20211-5月,实现营业收入550.85亿元,同比增长40%,预计全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

    2产业集聚度持续提高。全市依托江北新区、江宁区、溧水区和南京开发区等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区,以及秦淮区省级车联网先导区,形成4+1”特色产业布局。2020年,5大重点布局区产业规模占全市的比重超过90%20211-5月,5大重点布局区产业规模占全市的比重超过95%,在全市基本形成了功能互补、资源配置合理的产业集聚发展态势。

    3产业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全市共有南大、东大、南航、南理工7所院校开设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绿色智能汽车产业建成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8家。全市汽车从业人员超30万人,新能源汽车从业人员超10万人,研发技术骨干约4.6万人,创新高层次人才储备雄厚,有效支撑了产业创新活跃度;全市共建成汽车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备案新型研发机构4家,中汽创智、清研华科等各类重点创新平台10余个,创新资源充分集聚。

    4、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上,目前,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5.6万辆,2020新增新能源汽车6179辆,其中:公共领域3208辆;私人领域2971辆。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上,市现有获得省级运营资质的充电设施建设运营企业20家,2020新建各类充电设施3822根,全市充电桩累计达2.6,车桩比达到2.2:1,超过全国2.5:1的平均水平,累计充电量超2亿度。

    5、重点项目有序推进。2020年,全市共50个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项目纳入2020年新产业重点项目库,计划总投资1045.6亿元,2020年计划投资额185.1亿元,实际完成投资额200.7亿元。部分新势力造车项目加快重组,由一汽牵头推动拜腾项目重启工作,设立南京盛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研发,与富士康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富士康注资2亿美元,全力推动拜腾首款车型M-Byte2022年一季度前实现产品量产。28个新能源汽车项目纳入2021年“双百工程”重点项目库中,计划总投资1061.9亿元,2021年计划完成投资212.7亿元。

    二、已开展工作

    1、建立工作机制,摸清产业家底。一是按照《关于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的工作方案》相关要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立了由22个部门、7个板块构成的产业链专班;建立了包括企业、高校、投融资机构和咨询机构在内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二是多次召开链长专题调度会、专家咨询会、企业家服务日早餐会等活动,就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构建的要素、关键环节以及下一步重点发展方向和举措进行深入研究。三是编制完成产业链条图、技术路线图、区域分布图、招商引资图,掌握全市重点企业、平台、创新产品、核心技术情况。

    2、完善顶层设计,明确工作路径。一是编制2020年、2021年度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班工作方案,明确当年产业规模总体目标及具体工作举措,排出全年重点活动,逐项对照落实。二是印发《2021年南京市汽车(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过鼓励私人消费、强化公共示范、创造购车便利等举措,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缓解行业下行趋势及新冠疫情对产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三是对照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上位规划,加紧编制南京市绿色智能汽车“十四五”发展规划,将车电分离、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等产业发展新风口纳入规划体系,统筹全市产业布局。 

    3、鼓励科技研发,促进成果转化。一是整理出全市新能源汽车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新研机构、孵化引进企业等多视角科技型企业清单,建立月度培育调度机制,开展企业培训,筹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家库,面向企业优化精准服务。二是积极组织全市相关领域企业申报省级重点研发计划,聚焦智能网联、燃料电池、动力电池等产业领域,强化前瞻性技术攻关部署。三是鼓励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支持人才团队持多数股份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充分解放科技人员生产力,进一步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质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展。

    4、提升服务效能,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建立重点项目定期跟踪机制。定期调度中汽创智技术攻关项目、拜腾重组项目等产业链核心项目。二是积极争取重大项目在宁落户。与中国一汽保持对接,加快推动一汽集团与马自达合资品牌在宁业务整合,尽快将一汽马自达阿特兹、CX-4等车型导入南京产线,进一步提升全市整车产量和产值规模。三是加快推进产业链项目建设。支持华友能源在江宁开发区打造退役动力蓄电池回收安全管控体系,实现动力电池梯次循环利用;将银隆项目、天臣电池项目闲置资源嫁接至蜂巢项目,实现低效用地盘活。

    5、加速市场开拓,抢占产业先机。一是申报换电试点城市。按照工信部和国家能源局的通知要求,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编制工作方案,在港口、环卫、物流等多种场景试点车电分离,创新新能源渣土车推广模式,实现能源高效利用。二是推进氢燃料公交示范线建设。目前,高淳区加油、加氢、充电混合站以及溧水开沃厂区内撬装加氢站已全部投入使用,相关公交示范线也已正式运营。后续将在江宁、六合等地推进加氢站建设改造及氢燃料公交示范线应用场景搭建,多元化开拓新能源汽车动力方式。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编制《南京市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实施方案(2021-2023)》(讨论稿),从建设路径、运营模式、规划范围、基础设施布局、服务平台构建、创新技术突破、生态链打造等方面细化未来3年的工作任务。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加快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整车企业、T3科技平台等“链主”企业的龙头集聚和协同带动效应,逐步从点到面打造产业集群;加强与上汽集团、长安汽车等总部企业对接力度,提升南京基地在各大集团的战略地位,导入更多新车型和研发环节;重点聚焦电动汽车空调、汽车电子、充电基础设施等优势领域,逐步培育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零部件企业,打造国际化品牌。

    2、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的基础研究、共性技术攻关为支撑的创新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加强前瞻布局,集中力量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电动汽车最核心的关键技术上开展自主创新,争取获得关键性突破,构建具备核心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产业链。

    3、大力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空间。对标国内主要各省市已出台的市场推广政策,加快出台南京市汽车推广工作方案,通过发放私人领域促销补贴;巡游出租车运营补贴;开放路权政策;优化新能源汽车充电、停车环境;放宽新能源汽车购置、上牌的户籍限制;提升新能源汽车金融服务质量等措施,加快新能源汽车在分时租赁、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场地用车、城市配送、港口作业等领域的应用,

    4、提升基础设施覆盖率和便捷性。科学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加强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研发,提高充电设施安全性、一致性、可靠性,提升服务保障水平;鼓励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居民区多车一桩、临近车位共享等合作模式发展;鼓励充电场站与商业地产相结合,建设停车充电一体化服务设施,提升公共场所充电服务能力。

    5、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积极推广车电分离模式,推动本地整车企业与电网公司、充电设施建设企业开展探索试验,摸索新的商业模式,找准突破点,推动换电城市建设;结合现有氢能产业基础,积极打造氢燃料示范城市;推进智能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换机的深度应用,提升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智能化水平。

     

                                

                                          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