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盛华定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聚焦水与环境原始创新能力、支撑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建设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扬子江中心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态文明实践中心、美丽中国展示中心”为目标,面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组织、牵头、统筹、集聚、协同国内外生态环境科技优势资源,构建“政-产-学-研-用-金-介”深度融合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经省厅推荐,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等申报材料已上报科技部。
中心构建“三院二平台四支撑”核心框架体系,重点建设绿色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源头创新研究院、绿色菁英创新学院和“生态眼”智慧感知平台、工程化研究中心两大平台。依托战略智库、源创资金、载体生态、体制机制四大支撑,助力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鸿沟”,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供给和技术支撑。
1.启动实施扬子江菁英计划
中心通过实施扬子江菁英计划大力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工作,在2020年已经招收了54名联合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础上,启动了2021年的新生招生工作,4月7日,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司领导调研扬子江菁英计划,并充分肯定了联合培养工作,为将来生态环境类创新创业工作提供了人才供给与储备。
2.推进绿色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
着力于研究院重大应用场景,探索出应用场景为牵引的技术创新新模式。协同有效资源,集成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技术,组织联合攻关,成功推动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以玉带污水处理厂和诚志永清为试点,开展化工园区废水无毒排放及1万吨/天化工企业生产废水零排放等一批示范工程。截至2020年底,中心已集聚南京市44家新型研发机构,吸纳17家为正式研究所、15家为预备研究所、12家为工程化研究中心,与12家龙头企业共建龙头企业创新中心,与8个单位共建绿色技术示范基地。
3.编制完成省污染防治攻坚战第三方评估报告。受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委托,中心组织开展《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深入分析存在问题和困难,并对如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出对策建议。
二、加强统筹,推动长江大保护重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持续整治修复“补短板”、加快转型提质“树样板”,加强统筹协调,推动长江大保护重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23项国家和省清单存量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150个长江干流岸线清理整治项目全部通过省级销号和水利部长江委现场复核;2020年“百项提升工程”完成 331亿元年度投资任务;着力推进18项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特色工作,形成了一批示范性强的成果,获国家省市领导的肯定。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深入贯彻总书记南京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长江保护法的关键之年。紧扣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五新”“三主”新定位新使命,落实五大战略任务,按照省市的决策部署,制定印发了《南京市全面落实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任务的实施方案》。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编印了《2021年南京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要点》《2021年南京市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南京市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重点任务分工》等系列年度政策文件,明确了4个方面22项工作任务、6大领域114个重点工程项目,形成了我市贯彻落实总书记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和长江保护法的 “一方案、一要点、一计划、一分工”等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全市长江经济带整体高质量发展。
三、支持涉水科学、环境治理的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近年来,立足江苏省和南京市水利(务)科技项目和资金支持,依托南京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和技术力量,聚焦河湖水污染监控技术及风险管控、重要江湖生态修复成套技术及应用、污水处理与水环境治理关键技术等开展了一批涉水科学、环境治理的研究项目。其中“云台山河流域氮磷营养盐来源解析及污染源排放管理研究”、“南京市污水系统外来水量的诊断方法研究”、“微系统(BARMS)技术在秦淮区水环境综合治理中的应用”、“方便水库偶发蓝藻预警及防控研究”等研究项目已经结合实际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持续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区域污染协同防治
自2019年起,我市全面启动了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力求摸清底数、厘清责任,实现精准治污。
1.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
(1)根据“有口必核、应测尽测、有口必溯” 的总体要求,通过无人机航测、人工排查和专家复核,确定长江南京段入河排污口数量为2382个,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申请核减的排口数为245个,剩余排口2137个,按照生态环境部关于长江入河排污口分类、命名等规则对排污口进行分类、命名。
(2)调动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监测能力和第三方力量开展入河排污口监测,做到每一个排口“应测尽测”,组织开展监测数据异常的长江入河排污口执法检查。
(3)根据整合的资料和监测结果,借助各种高科技手段对全部排口完成溯源,做到了污染来源和污染治理责任主体的“两个清楚”。
(4)全力开展整治工作,对于问题排污口,能立即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措施和时限,做到“一口一策”。
(5)推动常态化长效管理,通过建立排污口电子档案,设立带有二维码的排污口标志牌、安装自动监控及监测设施等举措,逐步形成了“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排污口管理体系。
2.推进区域污染协同防治
紧紧围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南京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和《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等要求,积极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与交流合作,不断创新合作机制,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1)成立南京都市圈环保专业委员会,通过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与都市圈各成员单位分别签署了《南京都市圈环境安全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南京都市圈大气联防联控框架协议》等,实现跨市联动工作机制全覆盖。
(2)开展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分别与镇江、常州等市签署流域横向生态保护合作及跨界水环境区域补偿协议,建立区域联防联治机制,实施跨界水环境区域双向补偿,共同保护跨界水体环境质量。与镇江、马鞍山等周边城市联合制定跨界水体水环境提升合作协议,确保跨界水体水质得到有效改善。
(3)大力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在长三角和省、市三个层面,建立了定期协调沟通联络机制,全面开展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邀请国内顶级专家,整合省市环科院、监测中心及气象部门力量,建立大气污染形势分析及管控效果评估的定期会商制度。不断完善全市大气自动监测网络,做好省、市、区三级监测数据共享。
(4)开展区域固废联防联控工作。与都市圈城市强化危险废物信息化监管,严格危险废物跨省转移预审和一般固废跨省利用备案。开展了“长江经济带固废大排查”、“清废行动”、危险废物安全专项整治等工作,跨市偷埋偷盗、违规贮存固体废物等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5)建立污染应急事件联动机制。与南京都市圈所涉及的7个地级市和2个县级市分别签署了“南京市与周边城市环境安全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对跨市环境安全管控及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发挥了引领作用。
(6)加强与省内下游水环境监测数据共享。与下游镇江市签订跨界水体水质提升合作协议,会同镇江市做好便民河、句容河、七乡河等重要跨界水体联合监测,及时共享监测数据。
五、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智慧水务建设,积极推广运用智能化监管新方式,充分运用物联网监控、5G传输等先进技术,进一步完善河湖态势感知网络,提升科技监管能力和水平。同时持续推动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继续按照“打造三个中心,增强四项功能”的总体要求,加快中心建设,推进打造南京市环保产业链。持续强化资源集聚、技术攻关和产业培育,形成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南京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