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0104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促进我市殡葬事业文明进步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7-15 13:51 来源:市民政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民进南京市委:

    贵单位提出的《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促进南京市殡葬事业文明进步》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经与协办单位商议,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积极推进节地生态葬,按需确保土地供给,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形势加剧,我市殡葬用地愈加紧张。为缓解这一难题,我市一是积极推进节地生态安葬,其中功德园创新研发的3D生态云葬,将整个陵园的开发寿命延长了36倍;二是出台系列奖励机制,集体江葬全免费,在墓园选择不留灰不立碑生态安葬的,免除落葬费外,另给予最高一次性3000元奖励;三是补齐公益性殡葬设施短板。2019年,全市高标准、全配套新改扩建57座公益性骨灰堂,新增殡葬用地217亩,增加骨灰存放格位53.3万个,实现涉农街镇公益性骨灰堂全覆盖,补齐了农村殡葬公共服务设施短板。至2020年底,57座公益性骨灰堂已存放骨灰67785具,“入堂为安”逐渐被群众接受。

    为保障“逝有所安”,2017年,我市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殡葬设施专项规划。2019年,抓住殡葬设施专项整治契机,组织修编完成《南京市殡葬设施专项规划(20182035)》。按照每3万人口或5公里服务半径的选址原则,结合落葬人数、散坟平迁等实际需求和生态红线、基本农田等管控要素,优化殡葬设施布局方案与建设引导,规划殡仪馆、经营性公墓、经营性骨灰堂、公益性公墓、公益性骨灰堂、回民公墓、宗教公墓7类主要殡葬设施301处(保留144处、扩容50处、扩建8处、新建99处),至2035年规划用地面积659公顷,确保殡葬设施种类、数量、服务规模与当地群众治丧需求相匹配。

    下一步,一是扩大殡葬设施供给方式。根据331日新出台的《江苏省殡葬管理条例》,积极探索在山林地、永久生态林地等适当区域,在不改变林地土地性质和基本用途,保证森林防火安全的前提下,划定集中安葬区域进行林地、草地和公益性生态安葬地的复合利用,实行无害化生态安葬。二是探索殡葬用地的高效利用。探索墓穴扩容性使用。鼓励新生骨灰采取阶段性节地葬,存放一定期限后,转入生态葬。倡导三代以上先辈骨灰采用骨灰深埋、生态葬等方式落葬。鼓励盘活利用废弃矿坑、采石场等存量建设用地,用于殡葬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完善生态安葬激励机制。改良传统骨灰存放容器,创新落葬排列方式,对积极选择不保留骨灰的葬式葬法进行奖励,为不保留骨灰的逝者建立统一纪念设施。

    二、关于“建设燕子矶生命纪念园,让江葬成为南京殡葬名片”的建议

    南京市自1991年开始组织集体江葬,至今已成功举办了38次,近万人选择逝后与江水同眠,江葬地点统一在八卦洲洲头水域。此后,为满足家庭单独撒江,增设了燕子矶水域。从南京市连续多年集体江葬地这一纪念意义角度出发,市民对八卦洲的接受度更高。近些年,随着江葬总数逐年累加,清明期间参加江祭市民人数持续升高,从保障市民生命安全角度考虑,2018年首次尝试将江祭地点设在八卦洲洲头,2021年首次取消江上祭扫,在八卦洲洲头公园举办2场长江公祭专场活动。今年3月栖霞区民政局已会同文明办在八卦洲洲头公园建立了“南京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示范点”。

    根据栖霞区政府的协办意见,燕子矶滨江公园作为南京市九大城市客厅之一,已建设完成并向广大市民开放,鉴于暂不具备独立建设燕子矶生命纪念园的场地要求,在后期的优化运营中,如场地条件允许,可考虑增设与“江葬文化元素”相关的雕塑、建筑小品等景观设施,积极引导广大市民树立正确的殡葬文化理念。在我市规划设计的城市生命文化园中,我们也已将江葬纪念园纳入其中,为所有江葬逝者打造一个固定纪念场所。

    三、关于“进一步完善‘宁思念’网络祭扫平台,实现‘云祭扫’常态化”的建议

    今年清明期间,进一步做好清明期间祭扫服务管理,我市升级推出“宁思念2.0升级后的“宁思念”平台操作更便捷,可自动与126万逝者库信息进行匹配,关联逝者相关信息,并同步开通微信朋友圈链接功能。在线祭扫体验高更强,通过构建墓园三维全景,采集21万实景墓照片,丰富祭品种类和祭拜动画样式,给市民群众带来身临其境的祭扫体验。对于因各种原因不能参加现场祭扫的市民,还可通过祈福留言版块,发表哀思寄语、委托代祭等信息,以弥补心中遗憾。截至415日,平台累计祭扫达48.8万人次。“宁思念”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文明祭扫的重要一环,也是现有祭扫方式的有效补充。后期将持续完善平台管理规范、融入更多贴心细节,带来更好操作体验,推动实现三个转变:“形祭”转变为“心祭”、“清明祭”转变为“日常祭”、“老带少”转变为“少带老”。

    四、关于“推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更好融入移风易俗内容”的建议

    为倡导移风易俗,市、区民政部门及街道每年组织各类集体公祭300余场,参与互动市民近10万人,并积极与高校、中小学取得联系,组织大学生志愿者采取“鲜花换纸钱”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移风易俗;举办清明诗会,邀请中小学生表演节目;在烈士陵园开展红色教育,邀请老将军为小学生们讲解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活动中通过服务宣传、情景剧表演、诗朗诵、故事讲解等形式融入生命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在多年各学科渗透生命教育、主题生命教育和研学实践教育的潜移默化下,我市生命教育已经形成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社会各界积极配合的良好生态。下一步,市教育局将通过生物等学科的教学,继续强化生命教育的意义,将生命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开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生命观主题教育;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有关工作的意见》,制定并推进南京市促进家校共育十项举措,成立市级家长成长学院、建立家长教育服务中心,构建家校共育良好格局。

    贵单位的提案对我们工作非常有帮助,我们将在贵单位提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合理规划殡葬用地,加大节地生态葬式推广力度,多举措满足市民群众多层次安葬需求,同时大力推广“宁思念”网络祭扫平台,有步骤地推进中小学生的生命文化教育取得新进展。希望贵单位一如继往地支持和关心我市的殡葬事业发展。

     


           南京市民政局

             2021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