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程雪梅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深化空巢老人高龄老人服务的提案》收悉,市民政局高度重视,经与协办单位商议,现答复如下:
一、加大养老机构与行业人才的支持与监管力度
深化养老服务领域放管服改革,激活养老服务市场,加强养老机构的监管核查力度,建设和稳定一支高质量的养老从业人员专业队伍,提升养老院服务质量是近年来南京养老服务发展的主线。一是加强养老机构申请准入核查力度。近年来,我局对于申办养老机构主体的场地设备、消防卫生条件、章程制度与人员资质等相关条件进行严格审核,并为申办养老机构主体单位提供注册指导协助,确保申办主体符合登记机关的规定和要求。二是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监管力度。根据《南京市提升养老院服务质量若干意见(试行)》等相关文件精神,我局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养老机构建设的要求,结合南京市养老行业具体实际情况,推出有效举措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完善养老院价格管理体系;加强养老院服务质量长效监管,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模式,加强对养老院价格、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有效监管,并完善以12349养老服务热线为基础的全市养老院服务质量信息化监管平台;加大养老机构服务考核奖惩,推进养老院服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三是加大养老行业人员培育支持力度。我市对从事养老护理的中专、专科与本科毕业生给予3—5万元一次性“入职补贴”,工作1年以上的养老从业人员每月给予100—800元“岗位补贴”,并纳入“积分落户”条件。2020年发放养老护理人员补贴超过600万元、惠及近1200人次,有效激发各类管理、医疗人才投身养老服务领域热情。四是加强对于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市区联动每年对50%左右养老从业人员实施免费培训,全面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技能。2020年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完成40余期养老从业人员综合培训班,市级共培训中高级护理员、社工等专业人才2300人,区级共培训初级护理员、家属护理技能培训共4500人。
二、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
持续深化信息技术应用,让老年人共享现代技术发展成果是我局不断努力的方向。自2013年起,我局协同相关部门开始探索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加强新科技、新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探索与应用,并逐步优化升级建立了市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平台突出“面向老人提供便捷服务、面向养老组织提供全程监管、面向政府提供精准管理”的定位,实现了养老服务补贴“一卡监管”、高龄补贴“一网审批”、老人能力“一网评估”等功能。近两年,我们深入贯彻“老年人为中心”的原则,逐步推进“智慧养老”从PC端向手机端转化,更加高效便捷地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一是“智慧养老”一键查询。探索在“我的南京”APP中加入“智慧养老”业务模块,系统可根据老年人年龄、类别自动进行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适合老年人的养老政策。老年人还可在平台中查询附近的养老组织信息,并一键导航到服务网点,输入区划信息可查询身边的银发顾问,向养老服务专家了解南京市最新最全的养老政策解答。二是智能技术免费培训。2021年,我局在全市设立500个社区培训点,与南京移动、南京联通共同组织千场“我来教您用手机-万名老人免费学用智能手机”社区办班公益培训活动。在各区、江北新区民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目前上半年的培训排课已经全部完成,情况良好。现我局已制定下半年排课计划,将从扩大“朋友圈”、修订“老教材”与择优“再进阶”三个方面开展更加个性化、特色化的老年智能学习课堂项目。三是“互联网+护理服务”。聚焦居家老年人最迫切的医疗护理刚性需求,自2019年4月开始,南京在全省率先启动“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参加试点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院、护理站)50家,组建以专科护士为主的服务团队,上门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更换胃管、静脉采血、导尿、维护PICC导管、换药等省“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服务项目名录全部护理服务内容。截至2020年底,通过“线上预约、线下服务”,为失能、半失能、慢病体弱老年人提供3780例上门护理服务,受到老年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欢迎。
三、拓展多元化老年人服务渠道
我局结合各类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等服务对象的不同实际服务需求,要求各区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数字化”与“非数字化”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推动建立个性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拓展多元化老年人服务渠道,探索建立面向大众的普惠性养老服务,切实满足区域内老年人的服务刚需。一是创新开展喘息服务。2018年,我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印发文件,按照每天150元的标准,免费为长期照护重度失能老年人的家属提供15天的“喘息服务”,老年人可以选择入住养老机构或由养老服务机构上门提供免费照护服务,目前已惠及全市2000多户家庭。该做法已在《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中予以立法固定。二是开设家庭养老床位。我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把养老机构床位“搬”进老人家里,让有入住机构需求,但暂时无法入住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空巢、高龄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到专业的机构照护服务。2020年底,全市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5701张。民政部领导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推介南京经验,央视《新闻联播》作为“十三五”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举措进行报道。三是建立银发顾问体系。聚焦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探索建立市、区、街镇、社区四级银发顾问体系,并鼓励和支持银发顾问定期上门,结合老年人实际需求提供相应服务。目前,全市已有银发顾问近2000名,常态为辖区内老年人开展服务。四是开展24小时“云关爱”服务。充分发挥市、区两级虚拟养老院的“云关爱”功能,“1+12”条养老服务热线24小时在线,为全市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独居、空巢、农村留守等特殊老年人提供政策咨询、服务转介、紧急救援等服务。五是建立“时间银行”志愿服务。2020年10月我局在全市推广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为重点空巢独居老年人免费发放“时间”,由志愿者上门为其提供助餐、助医、助洁、助洁、助急等基本养老服务。目前,全市已注册重点空巢独居老年人达3.7万余人,占注册服务对象的75.5%,累计服务订单超过18万单。
下一步,我局将紧密结合我市空巢、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群体实际服务需求,不断推进全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聚焦特困人员及低保家庭中的中度、重度失能老年人,我局将积极推动线上监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依据老年人能力评估结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结合“失能人员照护保险”服务的开展,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购、康复护理等贴近居家生活实际的照料服务,让全市特殊困难老年人都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全省乃至全国彻底打响“颐养南京、幸福养老”的城市品牌。
南京市民政局
2021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