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李陈华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南京市垃圾分类的问题与建议》提案收悉,感谢对我市垃圾分类工作的关心支持,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建议所提几个问题的现状
1.提高居民分类意识方面。组织2万余名垃圾分类志愿者,广泛开展上门入户宣传。召开小区居民议事会、“垃圾分类大家谈”活动8000余场。组织数千人次“跟着垃圾去旅行”活动。成立企业垃圾分类自治联盟。编写完成全市幼儿、小学、中学《垃圾分类读本》,开展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教育实践活动。全市主次干道、商业体户外大屏、10条地铁线广告屏、南京电视台高频次播放垃圾分类公益广告。条例实施首日全网直播垃圾分类实况,观看量1500万人次。推送微信朋友圈垃圾分类公益广告2次,累计曝光1865万余次。市、区召开垃圾分类新闻发布会近百场。开通大件垃圾预约回收、垃圾分类积分、垃圾分类词典等便民服务功能。形成全媒体、广覆盖、高频次的浓厚宣传氛围。
2.规范收集点建设方面。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的设置,既要方便居民投放,也要适度集中,并在两者间找到平衡点。过去小区楼栋、单元,甚至楼层设置的投放点,数量多、位置分散,居民分类质量难于监督,垃圾分类流于形式。根据《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我市施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集中投放制度,正是为了加强对垃圾投放的刚性约束,通过科学管理,促进居民垃圾投放习惯的转变。2020年,我市学习借鉴上海等城市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设置的经验做法,结合实际,制定了《南京市城市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设置导则》和《南京市住宅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集中投放制度实施导则》。导则对收集点的面积、功能、样式等提出了参考标准,一类收集点服务范围宜为300至500户,二类收集点服务范围不宜超出200户,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20米。同时要求收集点方案要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因地制宜设置。各区广泛采取了宣传栏公示、上门发放材料、召开居民议事会等方式进行了宣传告知和意见征集,组织了数千人次“跟着垃圾趣旅行”活动,让居民到已设置收集点的小区参观。至今年5月,全市已有4295个小区建成8628个收集点,还有278个收集点在建,设置收集点小区比例达93%,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投放时间上,厨余垃圾早、晚定时投放,以保证分类质量,数量最多的其他垃圾投放时间没有做硬性要求,很多小区延长了投放时间,基本上是“随到随投”,避免居民“扎堆”投放。日常管理上,也采取了错时巡查、定点监控、靶向指导等方式,及时发现,加强劝导,乱扔垃圾现象明显下降。但是,收集点落地难也是一个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居民担心收集点影响环境,导致一些小区收集点数量不足,距离过远。
3.垃圾房建设投入方面。小区的垃圾房建设、运行维护管理经费由区财政、街道财政共同出资。前期小区垃圾房一次性建设费用投入约20万元,由区财政统一承担,亭房建设主要包括房子主体结构、地面基础、洗手池、分类垃圾桶和空调等。日常运行管理费用预计约每年8万元,由街道承担,主要包括桶边指导员工资2人,共4万左右,每月每人1500元,另包含节假日补助等。
4.中末端处理能力方面。配备分类收运车辆2800余辆,全部涂装垃圾分类标识,实行“不同种类、不同车辆、不同去向”分类收运。垃圾分类回收分拣设施在“一区一中心”、涉农街道“一街一站”基础上,运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有力支撑可回收物、大件垃圾、有害垃圾的回收、分类和转运。建成运行全市垃圾分类信息平台,对小区、车辆、人员、转运和处理设施进行在线监管,为5486个小区、10895个收集点配发二维码,11776名指导员、1700多名收运人员每天到小区“打卡”。1953辆分类运输车在线监管,176个中转站、79个分拣场站实现远程视频监控。末端处置形成闭环。现有江南、江北、高淳三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2020年建成运行溧水水泥窑协同处置设施,全市生活垃圾入炉焚烧处理能力达到7000吨/日。六合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江北焚烧发电厂二期开工建设。建成运行江北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一期、江宁、高淳、溧水、六合餐厨厂,以及江南、城南、江北、溧水四处规模化厨余垃圾处置设施,另有就地就近处理设施140处,餐厨垃圾设计处理能力达1050吨/日,厨余垃圾总处理能力达1650吨/日。
二、下一步工作
1. 持续深入宣传动员。打造一批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开展“万人跟着垃圾去旅行”活动,安排16条旅行线路,让市民近距离接触垃圾分类前端投放、中端收运和后端处置的全过程;开展分类分级培训,市培训宣教讲师,每个区培训宣讲队;加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市、区各部门机关党组织动员党员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垃圾分类新时尚、团员青年我带头”活动;各区进一步充实志愿者队伍,全年每个小区开展一次全覆盖上门入户宣传;评选最美垃圾分类志愿者、指导员;加强媒体宣传引导,不断拓展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保持全覆盖、高频次宣传态势。
2. 不断推进多元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形成基层党组织、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单位“四位一体”联动机制。各群团组织、行业协会协力组织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在分类收运、处理、回收利用、宣传培训等领域引入企业开展专业服务。发挥“一领四动”作用,形成党建引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全面发动、全民互动的垃圾分类治理体系。
3. 不断增强部门工作合力。市垃分办完善市工作专班周计划、月简报等相关制度。各区参照市模式成立工作专班,进一步增强工作合力。建立市相关部门定期调度机制,加强分工协作,贯通政府相关部门职能;机关事务管理局大力推进党政机关垃圾分类“五提升”行动,加大对机关干部职工的宣传教育,提升分类准确率,开展志愿宣传服务,继续发挥好党政机关的示范带动作用;市教育局编印了幼儿园、小学、中学版《垃圾分类读本》,开展“小手拉大手·家庭共参与”主题活动,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促进一个社区”。以垃圾分类主题微课、垃圾分类科普剧等多种表现形式展示学生们践行垃圾分类的决心和学习垃圾分类的收获;政务中心及时反馈垃圾分类投诉,做好派单分发工作;市委宣传部做好与媒体的对接工作,及时、准确报道垃圾分类相关工作;市规资局出台《南京市第二批设计方案审查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豁免”项目清单》(以下简称《清单》),将相关垃圾分类收集点建设纳入《清单》,进行分类指导,消除规划管理死角,结合现出现的信访问题,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关于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规划管理的答复脚本;制定《2021年市对区垃圾分类工作考核方案》,明确了全市13个垃圾分类考核部门的分工和职责。2021年垃圾分类重点任务中有工作任务的其他部门,定期报送月总结、下月计划、垃圾分类典型案例。
4. 加大分类监督与执法保障。一是公开选聘生活垃圾社会监督员,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本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反映生活垃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活垃圾治理,营造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二是对分类质量不达标的小区、单位,建立“首次告知整改,再次整改后收运;对多次违规拒不整改的,可拒绝收运并移交执法部门处罚”的“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对拒不分类投放的单位和个人、混收混运的单位、违法的处置单位进行处罚。三是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执法规范,组织执法人员参加垃圾分类培训,开展常态化垃 圾分类执法巡查和餐厨垃圾收运企业专项检查,及时查处乱倒垃圾、乱倒污水、混装混运等行为。四是进一步细化垃圾分类执法细节和处罚细则,制定《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根据裁量情节描述和裁量结果,按罚款金额公式进行测算,依法精准处罚。
5. 加大资金投入。市财政继续加大垃圾分类资金投入,2021年计划投入4000万元用于垃圾分类以奖代补、低价值可回收物以奖代补、积分兑换以奖代补;投入40万元用于“南京市垃圾分类最美指导员”评选;投入6万元用于“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社会监督员”工作经费;同时加大有害垃圾处理、宣传报道等工作经费的投入。
6. 制定新的垃圾分类收费办法。发改委正在牵头制定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办法和标准,市垃分办将结合办法研究制定采用专用垃圾袋,分颜色和规格的垃圾费随袋征收办法。
南京市城市管理局
2021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