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高坤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南京市乡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经与协办单位商议,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将乡村养老服务纳入规划,系统谋划体系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不断强化养老服务发展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全市养老服务均衡发展布局,让老年人就近就便享受均等化的养老服务。一是法治保障。去年7月,《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明确提出养老服务发展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筹发展、保障基本、适度普惠”的原则,并提出“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逐步形成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为全市城乡养老服务均衡发展、医养深度融合提供了法治保障。二是规划保障。组织精干力量,科学编制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并将“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节列入,鼓励和引导城市养老服务组织开拓农村市场,通过布设品牌连锁组织站点、承接农村敬老院公建民营项目等方式,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三是标准引领。市政府专门出台《南京市乡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划标准(试行)》,对农村地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规模、用地标准、覆盖人口和服务半径等进行明确。自2017年2月起,市民政局作为市规委会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规划控详审核在市规委会、规委办过会、公示作用,严格对照上述标准,重点审核三级(区、街镇、社区)、三类(居住级社区中心、基层级社区中心和居住小区)养老服务施规划配建情况。2017年以来,五郊区及江北新区规划审核配套养老设施面积超过110万平米。
二、关于“提高乡村养老保障标准,落实乡村养老服务覆盖”的建议
在市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养老服务,特别是农村养老服务保障水平逐步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一是兜底保障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后,我们联合市财政局出台《南京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办法》《关于做好适老化改造民生实事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新增为全市80周岁以上老年每月提供2小时的免费生活照料服务,并将政府养老扶助对象中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购买服务标准,从原来的700元/月、400元/月,提升到48小时/月、36小时/月(20元/月),全市60%的养老扶助对象集中在五郊区及江北新区,目前已有3000余名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享受高标准的免费照护服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标准,也从原来的500元/户、250元/户提高到2000元/户,极大改善了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环境。去年,五郊区及江北新区累计完成适老化改造2492户,今年年底前还将完成1500户。二是养老服务设施布局逐步优化。一方面,充分发挥“两无偿一优先”政策的引导作用,充分挖掘郊区潜力,大大降低养老服务组织运营成本,吸引了大量优质的养老服务组织赴郊区拓展业务。目前,全市AAA级社区居家服务中心844个,其中五郊区及江北新区达到466个,占比达到55.2%。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郊区打造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在满足现有特困供养人员需要的基础上,将农村敬老院打造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辐射周边街镇或社区,为社会老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今年,我市7个涉农地区将打造10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目前栖霞区常春藤老年服务中心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三是养老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针对有入住机构需求的老年人,五郊区及江北新区百余家养老机构可供选择,低保特困老年人“重点收住”、失能老年人“按需入住”、社会老人“自愿入住”。而居家老年人,既可以选择到就近的居家中心接受集中服务,也可以选择包括助餐、助医、助急、“家庭养老床位”和“时间银行”等居家上门服务。2020年,五郊区及江北新区接受居家上门服务的老年人比例超过21%。
三、关于“完善我市智慧养老信息技术,加快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的建议
持续深化信息技术应用,让老年人共享现代技术发展成果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从2013年起,我们就开始探索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并逐步优化升级建立了市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平台突出“面向老人提供便捷服务、面向养老组织提供全程监管、面向政府提供精准管理”的定位,实现了养老服务补贴“一卡监管”、高龄补贴“一网审批”、老人能力“一网评估”等功能。近两年,我们深入贯彻“老年人为中心”的原则,逐步推进“智慧养老”从PC端向手机端转化,更加高效便捷地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一是“智慧养老”一键查询。探索在“我的南京”APP中加入“智慧养老”业务模块,系统可根据老年人年龄、类别自动进行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适合老年人的养老政策。老年人还可在平台中查询附近的养老组织信息,并一键导航到服务网点,输入区划信息可查询身边的银发顾问,向养老服务专家了解南京市最新最全的养老政策解答。二是智能技术免费培训。将为老年人开展免费智能技术培训5万人次纳入2020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专门制定并下发《关于落实万名老人免费学用智能手机专项行动任务方案》,明确通过政府购买居家上门服务或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等方式为有需要的老年人开展智能手机辅导,助力老年人群体跨越“数字鸿沟”,促进数字消费。目前,全市各区已累计开展智能手机辅导超过1万人次。三是“互联网+护理服务”。聚焦居家老年人最迫切的医疗护理刚性需求,自2019年4月开始,南京在全省率先启动“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参加试点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院、护理站)50家,组建以专科护士为主的服务团队,上门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更换胃管、静脉采血、导尿、维护PICC导管、换药等省“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服务项目名录全部护理服务内容。截至2020年底,通过“线上预约、线下服务”,为失能、半失能、慢病体弱老年人提供3780例上门护理服务,受到老年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欢迎。
四、关于“发挥小城镇(街道)作用,提升镇街服务乡村地区的功能能力”的建议
盘活并利用好乡村现有资源,是提升乡村地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的关键。一是打造专业的家门口养老。鼓励和支持郊区每个街镇依托现有四级以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1个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综合服务能力的街镇级养老服务综合体。今年年底前,五郊区和江北新区至少建成1个医养结合型的街镇养老服务综合体,让郊区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2022年底前,将实现郊区街镇全覆盖。二是支持农村敬老院内设医疗机构。2018年底,我们联合市财政出台《关于健全完善养老服务补贴的通知》,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和运营的养老机构建设护理型床位或内设医疗机构,可按规定享受相应补贴。五郊区及江北新区40家敬老院超过20家公建民营,其中敬老院内设医疗机构比例高达95%。此外,2019年、2020年还连续两年将“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建设”纳入支持高淳、六合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并给予专项资金倾斜,较大提升了两区敬老院服务质量。三是做实乡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前,全市已设置13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67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在中心(站)、卫生院(村卫生室)覆盖不到的社区已设置医生工作室237个,并建成首批乡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3家、省级社区医院32家。2020年度累计为全市近148.6万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为74.9万余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设家庭病床1.5万余人次。今年年内力争新增30个家庭医生工作室,每个郊区有1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建成1个专家工作室(联合病房),进一步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公卫需求。四是强化基层创新实践引导。连续两年将市颐养中心(溧水)项目建设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聚焦把市颐养中心打造为全国示范性综合性养老基地,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中的积极作用,并首次探索“政府/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养老服务新模式,这将对基层创新实践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比如,高淳区就计划在“十四五”期间,依托本区国际慢城、游子山国家森林公园、花山风景区等生态涵养区域打造中高档养生养老产业的发展载体,鼓励“候鸟式”、“旅居式”养老。
五、关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与资本等多方力量的作用,凝聚乡村养老服务合力”的建议
社会力量的参与及其作用发挥决定了养老服务市场的活力。为此,我们持续深化养老服务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多措并举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一是强化养老服务宣传。充分利用“敬老月”、《条例》宣传月等,加大对敬老、爱老、养老等传统“孝”文化及养老服务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人人要孝老”的社会环境。12349养老服务热线、各级“银发顾问”常态做好养老服务政策宣传,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政策咨询、养老服务转介、养老方案定制等。二是强化立体政策引导。免费培训机制,市区联动每年对50%左右养老从业人员实施培训,我市养老护理员队伍代表在去年斩获江苏技能状元大赛养老护理项目第1名、长三角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第2名。立体补贴政策,对从事养老护理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一次性给予3—5万元“入职补贴”;对工作满1年的养老从业人员,每月给予100—800元“岗位津贴”,并纳入“积分落户”条件等,2020年底,五郊区及江北新区养老机构从业人员领取各类补贴300余人次,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的热情。三是强化专项支持。计划于7月上旬在溧水区举办首批农村养老护理员(第一期)培训班,为农村地区18—55岁、身体健康的人员提供专项养老护理免费培训,培训结束后将现场组织招聘推介会,让更多有意愿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加入到养老行业,进一步充实和提升乡村养老服务队伍。
下一步,我们将以贯彻落实《条例》和养老服务“十四五”专项规划为抓手,持续推进全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破解好大城市养老服务“难点”“堵点”等瓶颈问题的同时,抓好抓实郊区养老服务均等化、可及化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十四五”期间,每个涉农地区至少建成1所失能照护服务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85%,重点为农村地区困难老年人提供服务。结合农村实际,不断提高村(社区)助餐点、综合服务中心覆盖面,重点满足空巢、独居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二是提升服务品质。引导城市养老机构对农村养老机构开展挂钩帮扶,鼓励优质的品牌化、连锁化养老服务企业拓展农村养老服务市场。到2025年,全市农村敬老院建成区域性养老中心占比提高到95%,努力为包括特困供养对象在内的所有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三是实施“十百千万”计划。“十四五”期间,实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十百千万”计划:组织开展养老护理技能大赛,培养国家和省级养老服务领域技术能手10名左右;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管理人员岗前培训及定期培训,培养领军型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100名左右;健全养老护理员队伍培训机制和继续教育制度,全市护理员队伍新增3000人以上;市、区联动开展养老服务领域专业培训30000人次左右。
南京市民政局
2021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