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0141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建立工程化、数字化、智慧化相结合的防洪排涝体系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7-30 17:25 来源:市水务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市侨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建立工程化、数字化、智慧化相结合的防洪排涝体系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地处长江下游,境内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湖泊、水库棋布,总体呈现一江两河多湖、岗区与圩区并存的特点,一江即为长江南京段,两河即为秦淮河、滁河。市域面积6587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约750平方千米,水面率11.4%

    我市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空气湿润,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059.8毫米,降水年际间变幅较大,年最大降水量1826毫米,年最小降水量548.08毫米。年内降雨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呈现三个多雨期,分别为:4-5月为春雨期,平均降雨量189.7毫米;6-7月为梅雨期,平均降雨量347.7毫米;8-9月为受台风影响的秋雨期,平均降雨量205.4毫米,三期的雨量占全年雨量的70.6%。梅雨、台风雨和对流雨是造成我市洪涝灾害的主要降雨类型。

    根据分水岭、主干行洪河道、行政区划边界、特殊道路等条件,我市中心城区划分为城南、河西、城北、宁南、仙林西部、仙林东部、百家湖、九龙湖、东山老城、高新园、麒麟、江北团结圩、江北城东圩、江北九袱洲、江北桥北西、江北桥北东、江北龙池等17个排涝片区。目前中心城区现状排水防涝体系以雨水管网和城市河道为主,强调单一快排,我市城市排水防涝架构主要由雨水管渠、内河、外河、长江和排涝设施(如雨水泵站)等构成。根据自然地形、水系特征,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形成自排为主,机排为辅的格局,其中自排区雨水入河后直排外河或长江,机排区大部分雨水管渠就近接入内河,后通过雨水泵站抽排至外河或长江。如外金川河区域汇水由外金川河自流入长江;内金川河区域汇水由金川河泵站排入外金川河、护城河区域汇水由金川门泵站排入外金川河,再由外金川河自流入长江。

    全市入库雨水管网总长26635千米,其中主城六区11787千米。全市主要河道564条,其中主城六区161条,长约400千米。全市主要雨水泵站631座,总规模2868.39立方米/秒,其中主城六区169座,总规模1015.52立方米/秒,排涝模数3.21立方米//平方千米。

    二、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情况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加强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力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

    (一)强化规划引领,完善排水防涝体系。修订《南京市排水条例》、《南京市防洪堤管理保护条例》,制定《南京市蓝线管理办法》,依法保护管理排水设施、河湖水系;修编《南京城市防洪专项规划》、《南京市城市排水专项规划》、《南京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涝规划》,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提供规划指导;调查研究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间隔时间和降雨历时等特性参数,完成《南京市雨型研究》,制定南京市暴雨强度公式,为城市排水工程的规模确定提供技术支撑。

    (二)加快设施建设,提升排水防涝能力。一是加强积淹水点整治。每年汛后组织对汛期出现的积淹水进行调查摸底,查看现场,讨论分析积淹水成因,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分类组织推进。2019年列入市级整治计划21处,2020年列入市级整治计划14处,均按期完成。2021年计划整治19处积淹水点,目前开工14处,其中11处基本完成,计划年底前全面完成。二是推进河道整治与雨水泵站建设。近年来,结合城市水环境治理,完成了内秦淮河、里圩河等百余条城市河道清淤,实施秦淮河、南河、九乡河等骨干河道整治工程,新(改)建石杨路泵站、响水河泵站、向阳泵站等10余座雨水泵站,有效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2021年计划对西水关、双桥门等9座雨水泵站机电设备等进行改造,目前正在开展招投标工作。三是实施片区雨污水管网清疏修缮。2020年完成393个片区雨污水管网清疏修缮。2021年计划实施30个雨污水管网清疏修缮项目,4个项目已完工,8个项目在建,18个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所有项目均按照年初排定的序时进度平稳推进。四是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编制《南京市十四五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和《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21—2023年)》,指导各区编制完成区级专项规划。完成省级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建成江心景观公园、江岛新天地、保障房XJ-663个项目,海绵城市建成区达标面积比例达21%。加强雨水利用,对用地面积超过20000平方米以上的建设项目,要求每10000平方米建设用地建设不小于10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池,削减雨水径流,提高城市内涝防治能力。

    (三)加强养护管理,保障设施正常运行。一是积极开展管网清疏,特别是主干道、易积水地段、在建工程周边、窗口地区等重点地段,确保汛前雨水干管清疏全覆盖。我市计划分三年时间对主城区雨水管网,组织开展雨水管道检测、清疏整治工作。2021年计划推进主城区实施约1000千米雨水管网清疏排查工作,进一步提升雨水管网运行效能;二是做好涉汛设施维修,根据排水设施运行现状,积极组织大修工作,及时清理河道阻水物,对确需跨汛的阻水物,落实防汛责任,制定专项预案;三是强化检查考核,制定了《南京市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考核办法》,建立了排水设施专项管理考核监督体系,每月对排水设施维护管理工作进行考评,组织对排水泵站、水闸以及在建工地临时排水进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并及时复查,确保整改落实到位。

    (四)落实防御措施,确保城市安全度汛。一是修订完善预案方案,2020年修订完成市级防汛、防台风、抗旱等5个预案方案,市政府批准印发;按照城市防汛精细化管理、精准化调度要求,修订完成《主城区排水防涝调度方案》;城市主要易积淹水点制定一点一案应急措施,确保发生积淹水能迅速有效处置。二是补充抢险物资设备及人员。全市储备防汛三袋、土工布、块石、木材等防汛物资;市级组建453022人抢险巡查力量,各区落实抢险巡查队伍863 28573人,落实城市排涝移动泵车76台。三是利用信息平台科学调度。利用开发建设的智慧水务平台,实时监控掌握全市降雨情况、重要地段积淹水情况、河道水位情况以及闸站运行情况,提前发布预警、及时发出调度指令,实现精准、科学调度。通过防汛指挥信息系统(积淹水遥测、视频监控等)、122社会联动平台等方式,第一时间掌握积淹水信息,迅速落实强排措施,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三、城市防涝数字化、智慧化建设情况

    我局组织实施了南京市智慧水务建设项目,在充分整合全市水务系统和其他部门现有水务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补充完善重点领域监测感知体系,建设智慧水务数据中心和应用支撑平台,推进水务调度、供水、排水、河湖管理应用系统建设。

    (一)管网数字化。实施水务设施排查和数据库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主城6区及8大功能区(仙林大学城、河西新城、燕子矶新城、新港开发区、江心洲、南部新城、新尧新城、麒麟科技园)排水设施数据收集、更新、入库。根据《排水设施数据库及GIS平台数据共享标准》,完成河道、排口、排水管、排水渠、雨水口、检查井、泵站、闸门、河道附属设施、再生水、引补水数据的编码工作。将排水管网等设施录入智慧水务数据库,共完成排水管网数据录入3756.32千米、河道(含暗涵)400条、排口4549个。建设数据管理及辅助管理平台,为排水设施巡查、抢修、清理工作提供有效排水系统信息,确保排水设施完好和正常运行。同时针对业务管理形成包括供水管网、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生态补水管网等内容的水务一张图,为水务综合信息平台应用和后续深入开展模型建设等专题服务。

    (二)排水数字化。围绕城市污水排放全过程,以----立体化感知为基础,整合数据,完善感知手段,建设监管系统,实现排水管理可监测、可溯源、可追责。系统围绕污水厂、排水管网、排水户、排口,结合物联网、水务地理信息等技术,建设排水一张图、排水系统运行监控、排水户管理、排水设施养护监管等功能模块,提升全市排水监管能力。在不断完善排水设施数据库的基础上,委托开发了南京城市排水监管系统,利用数字化管理的手段,将电脑端与APP相结合,将计划、养护、巡查、检测、考核、问题整改等各个管理环节形成闭环,极大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预警智能化。一是建立预测预报功能。我局防汛排涝调度系统具备降雨网格化预报功能,提供1-24小时降雨精细化预报,为区域防汛排涝应急调度提供更精细、更及时的数据支撑。同时接入气象短临预警平台,根据雷达云图走向提前判断降雨走向和范围。二是建立态势感知功能。掌握全市雨情、水情、工情、涝情等,为调度管理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数据支持。目前建成全市雨量站点共508处、江河湖库水位监测站444处、城市易积淹水点监测50处、主城区重点排涝站监控92处,接入、整合各类视频监控资源1100余路。三是建立调度指挥功能。包括城市水务设施调度、应急排涝车辆调度、防汛物资调度等功能,开发全市水务协同指挥调度平台,将各类视频资源融合展示,实现统一管理调度。另外,开发了智慧水务智能运行中心,按照一屏统览、一屏统管的目标,提供态势全感知、智能预警、联动指挥服务。

    四、下一步工作

    今年4月初,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城市内涝治理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召开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城市内涝治理工作。为贯彻国家、省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部署安排,市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市水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建委、规划资源局、财政局等部门配合,编制完成了《南京市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2021-2025年)》,并经市政府专题会议审查通过。《实施方案》分析了内涝成因,制定了总体目标、系统治理方案、建设任务等。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取提案中给出的思路和建议,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防洪体系建设。在工程措施方面,依托长江干堤、秦淮河、滁河等骨干行洪河道堤防,完善流域防洪体系、推进区域防洪治理、加快城市防洪建设。十四五期间,我市将重点推进清溪圩蓄滞洪区建设,提升秦淮河流域防洪能力;推进紫金山等重点山洪沟治理,提升山洪防治能力;推进城市骨干河道堤防消险加固建设,提升城市防洪能力,形成江河安澜、人水和谐的防洪新局面。在非工程措施方面,修订和完善《南京市防汛应急预案》、《南京市防御洪水方案》、《南京市主城区防汛应急预案》等多个预案方案。启动南京市洪水风险评估研究工作,编制《南京市洪水风险评估报告》和南京城市洪水风险区划,对高风险洪水淹没区制定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强科学调度,根据南京市暴雨特点,加强流域洪水预报和调度方案研究,利用流域洪水模型,优化洪水调度方案,通过优化城区河湖不同时期的控制水位,汛前腾空,汛期抢排,汛后恢复,减少洪灾损失。

    二是进一步加强城区排水防涝能力建设。针对南京市现状排涝特点,基于南京市内涝成因分析,针对性的进行工程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建设地块源头调蓄设施,加强径流控制;完善管网及河道泵站体系,确保排水出路;提高管网及河道泵站标准,增强排水能力;工程设施日常养护,加强运营管理能力。同时,落实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强调蓄排结合,系统性的构建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在原有排水管渠系统的基础上,前置源头减排系统实现源头雨水减量,同时新增排涝除险系统,加强竖向控制,采用公共雨水调蓄和超标雨水应对措施,最终实现源头减排系统、排水管渠系统和排涝除险系统三位一体,相互衔接,全面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三是进一步加强智慧水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我局初步建立了包括立体感知体系完善、水务数据中心建设、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智慧业务应用子系统建设、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六个方面的智慧水务系统,初步形成了水务感知一张网;水务地理信息一张图;水务数据、水务智能运行两中心;协同指挥、视频管理、物联管护、人工智能四平台;水务调度管理、供水管理、排水管理、河湖管理、水务项目管理五项应用子系统一网、一图、两中心、四平台、五应用的总体架构。下阶段,我局将继续推进智慧水务建设,进一步补充完善感知体系。扩大感知覆盖范围,增强对重要河湖、入江支流、大中型水闸、中型水库等关键节点的监控。建立统一规划、市区共建、数据共享的监测体系建设机制,不断提升水务感知能力;进一步完善水务数据中心。深挖市、区涉水信息资源,不断拓宽数据来源渠道。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数据资源的深度挖掘;进一步提升智慧化水平。加强新技术运用,不断提高系统的分析预报和调度指挥功能,推进排水管网监测体系建设,结合在线监测数据,构建预警预报模型,完善调度指挥系统。

    四是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与科技攻关。积极开展城市内涝研究和策略应对,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研究基于暴雨预警预报耦合区域排水内涝治理策略,初步确定建邺区燕山路万达片区为研究区域。针对内涝影响大、基础数据完善的区域,试点采用模型软件分析其内涝和积水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五是进一步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城市内涝治理涉及发改、建设、水务、规划资源等多个部门,水务部门牵头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工作,负责城市防洪排涝骨干工程、排水管网、泵站等排涝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发展改革部门指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城市内涝治理相关项目前期工作;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统筹,严格内涝治理相关空间用途管制,保障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城乡建设部门负责片区雨污水管网清疏修缮、海绵城市建设等。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做好城市内涝治理工作。加强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应用和相关模型研究,进一步完善智慧水务平台建设,满足日常管理、运行调度、预警预报、防汛调度、应急抢险等功能需要。按照《室外排水设计标准》、《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等相关规范,加强调蓄池建设、管理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充分发挥雨水调蓄滞流作用,逐步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系统化治理、智慧化管控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不断提升,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非常感谢贵单位对南京城市防洪排涝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南京市水务局

    202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