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江迪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南京美丽乡村建设转型升级》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总体建设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系统谋划乡村建设总体布局,始终将美丽乡村作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重要内容,全区域、全要素、全过程整体推进,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城市”。
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由点上示范向全域整体展开、不断完善提升的渐进过程。2013年5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纲要》,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正式启动。2016年8月,市两办印发《南京市“十三五”时期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要求创新经营乡村模式,结合资源禀赋及产业发展状况,突出居家养老、古村落保护、文化传承、农村电商等特色,盘活乡村资源要素,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培育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以都市现代农业为主导,以乡村旅游为主线,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每年创建40个左右的示范村、40个左右的特色村。2016~2017年度,全市分两批打造了美丽乡村示范村80个、特色村92个。2017年8月,市两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提档升级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扎实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基础上,创新田园综合体和特色田园乡村等载体建设,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示范村突出形态、生产、生活、生态、乡风“五美”要求,对规划布点村进行高质量、全方位、综合性打造;田园综合体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发挥乡村生态环境、田园风光和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突出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打造“示范村+农业园+旅游点”三位一体综合性乡村旅游项目;特色田园乡村突出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不断提档升级的美丽乡村建设为各类示范村市场化持续运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建成各类示范村1337个,成功创建4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0多个村获评中国最美乡村、中国最美田园等国家级荣誉,4个村入选“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10个村获评江苏最美乡村,“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达100%,位居全省前列。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诚如您在提案中提到的“基础设施老旧化更新迟缓”“经济产业结构单一”“乡村文化挖掘不深”等问题,也已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和重视,您在提案中提出的5点建议,我们将对照结合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建设行动中去,主动对标浙江杭州等地先进经验,加快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二、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主要举措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坚持点线面结合、差异化建设,按照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村庄分类要求,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创建,打造彰显绿色宜居生态美的全域美丽古都,展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现实模样。力争到2025年底,累计建成美丽宜居乡村3000个左右,成功创建10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全省领先。对照您的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规划引领,分层分类全域推进。统筹谋划“十四五”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将规划建设的具体内容分解到“生产、生态、生活”三大空间载体进行落实,围绕“三生空间”进行美丽乡村塑造,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突出美丽乡村“以点串线带面”,有针对、有重点、有步骤地形成风貌展示带、展示片。按照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搬迁撤并类、其他一般类”的村庄分类要求,整合现有乡村建设项目,以自然村为单元,构建由人居环境整治村、宜居村、特色田园乡村三类建设标准组成的乡村建设体系。其中,特色田园乡村能够展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模样,宜居村能够展现南京都市田园风貌,人居环境整治村能够常态化、长效化实现干净整洁宜居。同时,强化规划的刚性和指导作用,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施工,不搞大拆大建、重复建设。
(二)整合资源要素,健全多元投入机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政府主推、群众主体、市场主导、企业主力”的多元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引导作用,创新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有效整合市、区两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形成集聚效应,放大示范作用。今年继续安排宜居村奖补资金3.2亿元,共建设475个市级宜居村,重点向高淳、六合两区倾斜。高淳、六合两区建设275个宜居村,每村市级财政奖补80万元;其他各相关区共建设200个宜居村,每村奖补50万元。鼓励国有投资平台积极进入,推广江宁区、浦口区国有投资平台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运作模式。有效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投入,每年拿出一部分有市场前景、有盈利空间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引入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鼓励乡贤能人等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水平。根据中央和省市最新部署要求,结合南京实际现状,聚焦环境长效管护、公共空间治理、卫生习惯养成等重点工作内容,继续开展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不断补齐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短板。一是提升垃圾分类处理水平。着眼农户源头分类投放精准化、分类收集运输规范化,分类处理设施标准化、分类全程监管智能化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健全完善“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镇(街)回收清运、区集中处理”的分类收集处理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二是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自然村污水治理覆盖率和生活污水治理农户覆盖率。抓好建成设施运行维护,提高设施正常运行率。落实专业化管护机构,鼓励国有平台组建专业服务公司,实行专业化统一运维。三是巩固深化厕所革命成果。以镇街为主体落实农村户厕修缮管护措施,成立专业管护队伍,开展运行维护、监测评估、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农村公厕建设与管护,健全完善农村公厕“所长制”,提高农村公厕规范化管理标准和设施设备更新调整。四是持续提升村容村貌。持续开展“四清一治一改”工作,清理垃圾、河塘、农业废弃物和无保护价值的残垣断壁,治理公共空间,切实解决私搭乱建、种养放牧、乱堆乱放问题。按照“屋里院外整洁美、健康生活日子美、文明新风处处美、乡村环境更优美”的“四美”新标准,有序开展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户创建。
(四)加快产业融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积极培育特色产业。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梳理周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资源,聚焦优质稻米、多功能油菜、绿色蔬菜、现代茶、都市花卉、精品虾蟹、特色鱼、金陵鸭等支柱产业,积极做好长链、锻链、补链工作,统筹推进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企业发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重大事项,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二是加快推进农旅融合。做好民宿提升与职工疗休养相结合工作,进一步巩固试点成效,彰显民宿特色,提升民宿试点村服务品质、丰富经营业态,促进分工分业,让农户在民宿发展中找到增收致富的切入点。学习浙江后岸模式,对标先进经验做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农民增收、集体发展和乡村治理同频共振。选树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推动第二批增点扩面工作,引导企业、社会力量、村集体和村民积极发展民宿,努力将民宿经济打造成农民致富、集体增收的源头活水。
(五)突出文化传承,树立乡风文明新风。乡村振兴,文化是魂。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过程,实现美丽乡村“塑形”和“铸魂”并重。一是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持续提升农民文明素质。依托基层网格,党员干部带头推进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坚决推进殡葬改革,全面整治住宅式墓地。开展“道德讲堂”“晒家风品家训”以及“美在乡村”原创作品汇演等活动,以文明新风扮靓美丽乡村。二是守住农村古韵乡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全面提升村史馆、农家书屋等载体建设水平,推广农民住房建设图集,呈现“金陵村韵、美丽乡愁”的独特魅力。高淳的“跳五猖”、浦口“手狮舞”被央视《乡村振兴看南京》专题推介,六合民歌、浦口葫芦画等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发扬。三是护好历史文化村落。加强古镇、古村规划保护,开展传统村落调查与甄选,60个省级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得到有效保护。注重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推动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高淳漆桥村、江宁杨柳村和钱家渡、溧水李巷等一批传统村落重现生机活力。
(五)完善长效管护机制,提高农村管理水平。紧密结合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推进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推动美丽宜居乡村从“建设”到“经营”的转型升级。一是明晰权责,健全制度网络体系。农业农村条口负责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镇街负责调度推进、督查考核,村(社区)具体组织实施。二是因地制宜,组建专业高效队伍。各区、镇街根据管护内容和对象的不同,合理确定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如鼓励集体合作组织承包管护、培育国有平台管护、支持社会管护等。三是整合资源,落实管护经费保障。多渠道整合筹措条口管护资金,积极鼓励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发展合作经济、乡村民宿等多途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全力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运营管护经费。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7月27日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