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0561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7-28 17:58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许乐斌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市着眼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关于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的要求,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持续建强队伍、优化结构、激发活力,推动更多具有南京特色的乡村人才脱颖而出,为开创南京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提供了强有力人才支撑。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选才育才,完善乡村人才引育机制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市人才办制定出台紫金山英才计划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文件,对各领域、各层次人才实现全覆盖。人才入选相应计划后,给予项目资助、津贴补助、研修培训、人才安居等集成支持。2021年,“农业农村人才项目”作为单列专项,纳入全市紫金山英才计划中的“紫金山英才菁英计划”实施。同时,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乡村振兴人才振兴专班,联合市人才办印发了《关于实施“智汇三农”人才工程 打造农业农村人才集聚高地的意见》(宁农办〔2021〕5号),明确了农业农村“头雁种苗”培育、高素质农民培育、青年大学生“新农人”引进、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拓展等五个专项行动方案,通过强化培育、引进、拓展、激励,进一步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工作力度,丰富和拓展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二是坚持“引育”并举。自2016年起,连续6年实施青年大学生“新农人”引进行动,对进入我市从事农业创业就业的全日制高校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以及留学归国人员,进行学费全额补助,目前我市已共计引进242名青年大学生新型职业农民。连续组织实施农业技术人员轮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现代创业创新青年培养等计划。将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送至相关涉农高校院所开展能力提升培训,构建市、区、街镇三级立体化培训格局。培训内容采取模块化设计,针对经营主体带头人、青年大学生等创新创业人员和专业大户等生产型农民等不同对象,实现不同人员按需精准培训。

    三是扶持乡土人才。构建乡土人才传承平台,大力推进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及大师工作室建设。鼓励乡土人才以大师工作室、传承示范基地为平台,以名师带徒、自主创新创业等方式开展传承传播,为助力乡村振兴带来更多的新生力量。目前,我市已有多名乡土人才成为省级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和大师工作室的创办(领办)者,2021年首批认定的市级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和大师工作室包括传统技艺技能和传承、农业应用技术推广和带领乡村致富等领域。设立乡土人才职称评价制度,开展乡土人才高、中、初级职称评审,探索建立乡土人才成长渠道。2019年在全省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称中增设乡土人才专业,设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四个层级,目前,我市乡土人才评审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其中包含种植大户、乡村经营管理者和传统文化传承人等。同时,每年举办南京市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暨创业大赛,充分调动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的积极性,持续建强我市乡土人才队伍。

    四是注重培育实效。强化政治引领,定期举办全市知识分子“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学习会,组织骨干类乡村人才参与学习活动。推动技艺传承。开设非遗传承人培训班,组织灯彩传承人走进幼儿园、中小学传播非遗文化,设立秦淮灯彩研究基地,培养灯彩传承人40余名,实现国家和省市区四级梯次传承,老中青幼四代有序传承。实现带动致富,发挥区域产业特色,引导乡村人才由“单兵作战”走向“抱团冲锋”,黄龙岘茶叶、横溪西瓜等一批传统特色农产品年销售超5亿元,带动周边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二)突出产业发展,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注重引导,营造创业创新环境。自2008年起设立扶持农民创业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复退军人、农户等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形成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的格局。先后出台《市政府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南京市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干货”,从财政、金融、人才、用水用地用电等方面,鼓励大学生、转业军人、农民工等返乡下乡人员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连续举办四届市级农村创业创新大赛,搭建创业成果展示平台,激发创业创新活力。积极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全国、省级农村创业创新大赛,4家获得全国大赛奖项,我市获奖国赛和省赛的等次和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二是汇聚资源,搭建跨界发展平台。2018年,市农业农村局(原市农业委员会)与南京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南京创意农业研究院,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和独特优势的创意农业产业创新人才高地提供了保障。聘请100多名来自农业、建筑、园林、文化、设计、创意、传媒等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发挥平台服务、指导、培训、对接和示范引领等功能,每年为农业经营主体答疑解惑300多人次,提供决策咨询和帮助,推动南京创意农业健康发展。同时,以南京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为平台,每年不定期组织召开联盟建设推进会,促进科研院校、推广单位的科技人才与乡村人才的交流,带动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培养。

    三是聚焦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能力。以农业主导产业为抓手,印发《南京市推进农业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南京市推进农业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专班工作方案》,优先发展优质稻米、多功能油菜、绿色蔬菜、现代茶、都市花卉、精品蟹虾、特色鱼、南京鸭等八条农业主导产业链,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特色农业园区打造、科技支撑体系构建、项目精准招商实施,以及发展农产品绿色加工流通业、创意休闲农业、现代智慧农业、新型服务业等新业态,集中开展产业链延链、锻链、补链,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能级,增强产业竞争力。

    (三)突出示范带动,彰显乡村人才引领作用

    一是汇聚领军人才。近年来,在组织实施省“333工程”、市中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等工作中,以增强创新创业创造能力为核心,不断加强对乡村人才的关心关注。具体实践中,将市中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纳入创新名城建设政策体系,对乡村领军型人才予以重点关注和支持,分层次选拔有南京特色的乡村拔尖人才和优秀人才。截至目前,我市共有508人入选省第五期“333工程”第三层次,其中农业方面人才17人;326人入选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其中农业方面人才24人。对带领群众致富、创新创业成效明显的乡村人才,优先纳入全市创新型企业家,推荐入选市创新型企业家联合会。

    二是分级认定管理。出台《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各涉农区政府相继转发或者出台各区的高素质农民认定管理办法,积极推动高素质农民认定管理工作,建立初、中、高三级贯通的高素质农民认定体系。按照自愿申请、镇街推荐、区级审定、市级备案的程序,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认定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共认定各级高素质农民7291人。

    三是培育后备力量。自今年起,实施农业农村“头雁种苗”培育专项行动,利用三年时间,每年由基层自下而上遴选产生100名“头雁种苗”培育对象,为村(社区)“两委”等组织培育和输送后备力量,为南京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培养跟党走、爱农业、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骨干队伍。培育对象优先考虑党员和积极分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年轻骨干、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青年大学生“新农人”等,年龄在35周岁以下,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有志致力于“三农”发展,同时,符合政治立场坚定,有先锋意识;大局观念较强,有集体意识;勇于攻坚克难,有创新意识;带动能力较强,有共富意识等素质条件,切实发挥乡村人才的“头雁”效应。

    (四)突出服务保障,提升乡村人才获得感和荣誉感

    一是开展“线上+线下”服务。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等方式,把同一产业乡村人才培养对象集中在一起,通过转发相关政策、技术及解答相关问题等方式,强化对乡村人才的跟踪服务力度。借助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农技耘”,为全市2万多名乡村农业从业人员提供“全天候、保姆式、精准化”服务工作。在全市范围内遴选600名农技人员担任技术指导员,挂钩指导全市6000户种养殖大户,每名指导员每年入户指导天数100天次以上,帮助提升种养殖大户技术水平。实施农业科技团队下基层服务行动,组建27支农业科技团队对接服务37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帮助园区培养技术人才。

    二是给予政策倾斜与支持。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宁政办发〔2016〕021号)、《南京市引进青年大学生新型职业农民学费补助实施办法》(宁农规〔2016〕1号)、《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宁政规字〔2016〕7号)等政策文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部、省、市、区四级财政资金,每年投入约1000万元扶持高素质农民及农技推广人员素质提升。依托南京创新周等国内外活动,为乡村人才开拓国际视野、与国外专家开展对接搭建平台。对于参加“智汇三农”人才工程的人才,在项目资金安排、金陵惠农贷服务、初创资金补助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在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创建中给予重点指导服务,在农业职称评审和评先评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积极为农业农村人才打造无障碍成长环境。

    三是宣传典型营造氛围。通过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册、政策文件汇编等途径,宣传乡村人才政策。在南京电视台《都市农业》等栏目和新媒体平台对全市各类乡村人才典型进行报道。在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全国双新双创博览会、广场咨询会等不同场合,专题宣传乡村人才典型。在青年大学生高素质农业人才培训班上,邀请创业青年大学生进行创业经验分享,现身说法。在实践观摩过程中,带领乡村人才到先进典型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及科技企业进行现场教学,积极营造重视乡村、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1.实施好“智汇三农”人才工程。按照五个专项行动计划工作要求,每年培育100名农业农村“头雁种苗”,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6000-8000名,每年对全市农技推广机构技术人员轮训一遍,同时,吸引一批青年大学生“新农人”来宁就业创业,汇聚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人才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服务,以更大的扶持培养力度和更精准有力的工作举措,进一步扩大南京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激发人才活力。

    2.持续完善我市乡土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我市乡土人才建设工作,将乡土人才纳入市人才工作总体规划,为多渠道推进乡土人才职业发展,探索建立乡土人才激励制度。持续加大对本市优秀乡土人才和传承示范基地、工作室的扶持力度,广泛宣传,加强指导服务,更好地把乡土人才资源转化成乡村发展新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3.加强对农业农村人才的宣传。开展南京市十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成果”十大“神农”(“新农人”)十大“最美农技员”评选活动,评选结果拟在今年的农民丰收节上进行发布和表彰,营造全社会尊重人才、鼓励人才投身农业农村领域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