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0245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促进我市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21-07-27 08:50 来源: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沈俊苗等委员:

    你们提出《关于促进我市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感谢委员长期以来对南京教育、体育的关心与支持各位委员的调研工作扎实深入,意见建议中肯又有针对性现将我市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体育宣传引导方面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加强新时代校园体育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重视校园体育氛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南京市教育局历来高度重视学校体育的宣传引导工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宣传思想工作总要求,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注重顶层设计。无论是市级青少年阳光体育节“十大体育联盟”活动,还是校园足球赛事,每项赛事活动的方案制定中,都有专门的宣传板块,把宣传力指标作为衡量活动成效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宣传奖项,树立鲜明的宣传意识奖惩导向。二是挖掘活动外延。依托各项体育赛事活动,创新增设主题LOGO、摄影绘画等征集环节,充分发挥“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最大限度扩大活动覆盖面。三是丰富宣传方式方法。顺应新时代宣传工作要求,科学运用纸媒、自媒体、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介,综合运用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校园体育宣传阵势,比如:搭建南京校园足球网,在全市体育特色学校官网建设“阳光体育”专栏等。四是加强宣传干部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宣传业务培训,列为干部培训的必修课程,在各级各类培训活动中安排相应的授课内容,加强新闻宣传、媒体关系方面内容的自主性培训。

    校园体育宣传工作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虽然我们一直不断努力尝试,但在宣传效果、家长认可度、社会覆盖面、创新工作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近期,市教育局、市体育局正在研制出台《南京市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全面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也在拟制中,两个文件都对如何做好校园体育宣传工作做了考虑,后续我们也会不断开拓思路,尝试利用譬如短视频、动漫作品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做好校园体育宣传引导工作。

    二、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方面

    (一)在面向全体学生方面。围绕教育部提出的“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我市在6年前就针对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搭建起了青少年阳光体育节“十大体育联盟”联赛制度,全面推动了“市区校三级联动”竞赛活动开展,目前,我市面向全体学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竞赛”、小学校园内的“月月有竞赛”正在普遍开展。据年终竞赛统计,我市每年青少年学生有近20万人次参加了市区两级竞赛活动,占全市学生数的四分之一。

    (二)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为推进全市中小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并完成省级以上竞赛任务,我市长期坚持每年举办32个体育项目的市级阳光体育运动联赛,培养和选拔体育后备人才,足球项目已深入到年年组织开展班级联赛。

    (三)在调动社会力量方面。为发挥体育在育人方面的综合功能和价值,调动各体育项目协会和社会体育俱乐部的积极性,今年,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和市体育总会还联合打造了阳光体育“十大嘉年华”活动平台,有力推进了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和校外服务工作,同时也鼓励社会体育俱乐部积极承办或主办更多的校外竞赛活动,据市教育局和市体育局的工作统计,每个周末平均至少有5项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

    (四)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为了充分发挥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结合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学校特色品牌的打造,我市在南京青奥期间,开始推进中小学校体育文化“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建设工作,目前,已创建了232所市级体育特色学校和247所各类足球特色学校,全市85%以上的中小学校有各自体育特色,有效地发挥了校园体育文化育人的功能。另外,还在市级体育特色学校中布局小学、初中和高中重点项目相衔接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进了25所学校“市队校办”“市队联办”工作,已布局28所高中招收体育特长生,每年为省专业队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输送了大批体育后备人才。我市长期坚持按照“优势互补、责任同负、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原则,在此方面的工作始终走在省内最优、全国前列。

    三、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方面

    (一)在体育课教学方面。我市城区已有约三分之一的小学整合了周边社会体育资源,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服务。这些试点小学每周有一节体育课在每个年级推广一个体育项目教学,130多名兼职体育教师进校园服务,以足球项目进校园服务的人员最多,另外,像游泳课的开设主要是依靠周边社会场馆和师资资源进行;市教学研究室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全市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方面,特别强调课堂教学要创设情境,促进课堂“学练赛”的结合,不断提高青少年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二)学校社团活动开展方面。在中小学开设的社团活动课程中,学生体育社团占比最高,达各类学生社团的60%左右,主要依靠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服务,如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轮滑、击剑、啦啦操项目等,另外也有少数学生体育社团采用下午到社会体育俱乐部活动的方式,如射箭、帆船、马术、高尔夫球项目等。

    (三)在课后体育服务方面。2018年在学习北京经验基础上,市教育局和市体育局根据省教育厅等三部门《关于利用优质体育和科技教育资源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苏教基函〔20192号),作为全省试点单位率先推行课后服务工作。市教育局和市体育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利用优质体育资源开展南京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宁体发〔201939号),投入经费250万元,明确了全市66所中小学校92名教练员正式开展体育课后服务试点工作,组建近100个体育课后服务社团,参与学生数3000多人。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和财政经费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目前该项工作处于暂停状态。

    (四)在体育作业方面。多数中小学校已融合社会“智慧体育”资源为青少年学生服务,试点在小学推进寒暑假体育作业,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青少年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方式基本得到落实,“亲子锻炼活动”方式也得以兴起,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融合,也强化了体育“育”的功能宣传。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上述工作目前在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农村学校推进难度较大。

    (五)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学质量监测方面。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要求,从2015年开始,我市每年组织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干预工作、体育与健康课质量监测工作,定期公布评比结果,并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另外,省教育厅和省体育局也已将每年组织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纳入省运动会(青少年部竞赛)积分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国家、省、市有关体教融合相关政策为引领,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人才共育、成果共享”为原则,不断拓展体教融合工作阵地,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全面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不断创新丰富体育宣传模式,不断扩大体育赛事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不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在体育工作中的作用。再次感谢各位委员的宝贵意见,感谢为南京教育、体育高质量发展做出的贡献。

     


       南京市教育局
                                             2021年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