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0214号提案的答复
    (保护 传承 创新 发展 ——关于建设人文南京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7-29 09:28 来源:市文化和旅游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崔曙平委员:

    您提出的《保护 传承 创新 发展——关于建设人文南京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局赞同提案中所提的建议,对于该建议,我市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积极推进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

    2019年9月,南京市被列为第一批江苏省级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印发了《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方案》(宁名城委〔2019〕1号),研究制定五类18项试点任务,探索和建立了我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新路径、新模式和新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南京范例。

    (一)持续夯实基础工作

    补充普查41块棚户区危旧房地块。新发现价值较高的拟推荐历史建筑5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拟推荐规划控制建筑12处和历史环境要素2处;公布两批279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待公布第三批163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完成历史建筑挂牌266处、测绘建档115处;完成历史文化资源库上线运行工作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一张图”管理移动端设计。

    (二)加强制度和规范技术研究

    一是在全国首创《南京历史建筑保护告知书》制度管理办法,履行行政管理部门的告知义务;明确历史建筑的所有人、使用人、管理人对该建筑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图则作为告知书附件,明确价值要素、保护部位、合理利用正负面清单等保护利用要求;将历史建筑与不动产单元号关联,在历史建筑的交易出租过程前后延续保护责任。该项制度条款清晰、内容明确、针对性和实施性强,对历史建筑的底线保护、宣传普及、合理利用等具有重大意义。二是完成《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编制技术规定》《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成果格式标准》《南京市历史建筑挂牌工作标准》等一批规范标准成果,研究制定《南京市非国有历史建筑保护修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南京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办事指南》《南京历史建筑保护利用100问》等一批规范性和指导性文件,印发施行《南京市历史建筑修缮服务单位名录管理规定》,为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与合理利用提供全环节管理规范指导。三是充分利用在宁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的优势,开展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技术标准与课题研究,形成南京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利用问题与困难、南京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利用指导建议、南京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利用技术标准等一批研究课题初步成果,破解历史建筑保护利用难题,指导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四是完成历史文化资源库上线运行工作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一张图”管理移动端设计,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为历史建筑的宣传展示、日常监管、交流互动与信息共享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渠道,以期实现面向公众的历史建筑一张图信息查询和宣传展示、面向相关主管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巡查上报系统以及审批信息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打通的目标。

    (三)创新活化利用路径

    重点推进江苏路20号民国建筑(南京新住宅区氧气化粪厂旧址一般历史地段)、南京压缩机厂历史建筑、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小西湖地块(4处)历史建筑、金陵机器制造局原“后大院”、“母子楼”历史建筑、西白菜园历史风貌区民国建筑、百子亭历史风貌区民国建筑、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钟岚里民国建筑、原国立中央大学实验楼旧址历史建筑等一批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活化利用工程项目,开展南京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优秀示范工程征集活动,完成南京老城历史建筑串联路径研究初步成果,从历史建筑自身价值、空间分布以及主题特色三个方面进行串联路径方案研究,结合对周边资源点以及路径的筛选,形成1条老城精品线、3条历史城区(鼓楼—清凉山、北京东路、城南)线、4条主题特色(名家作品、工业遗产、金陵文教、传统民居)线。

    (四)加强资金政策支持

    2019-2020年,市级财政资金共投入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专项资金466.48万元,并争取到省级历史建筑抗震加固专项资金280万元;2021年,新申请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专项资金预算88.5万元;各市级、区级国资开发建设平台通过银行贷款、平台融资、企业合作等方式推进了一批历史建筑保护更新项目;一些出让开发地块内保留的历史建筑通过转换为社区中心、幼儿园、精品商业、创意空间等功能,与开发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多元利用,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良性循环。

    (五)积极推进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作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2015年首批公布的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近年来,市规划资源局会同鼓楼区政府和市安居集团,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推进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成立由鼓楼区政府和安居集团组成的项目现场指挥部;三是由鼓楼区政府和市安居集团共同组建南京颐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有限责任公司,专门负责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作;四是成立由鲁安东(南京大学教授)、李青(江苏省设计大师)、市规划资源局、鼓楼区政府和市安居集团主要领导组成的总设计师五人小组,负责规划方案的审定等技术指导。

    2.加强规划引领。在《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完成了《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环境整治、保护与利用专项工作实施规划》,坚持整体保护,保证历史空间的真实性,坚持有机更新、审慎推进,历史和现代有机融合,保证居住主体功能,适度有限开放院落。计划总体开放院落109处,活化利用比例为31%,整体保护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特征。规划形成“一轴、一环、两片、多点”的开放区域结构,其中:“一轴”指颐和路文化轴,通过开放两侧院落形成主要游览路径;“一环”指特色文化环线,局部首尾相连的院落可以通过相邻院墙打开,形成特色路径。在业态定位方面,以颐和路为轴线,构建国际交流、创意设计、文化展览、艺术时尚、国际产业五大片区的规划格局。2018年以来,市规划资源会安居集团委托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常青教授团队,进一步细化编制了《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复兴计划》,并对首期开展的11、13、W-1片区编制了城市设计方案。目前,各项规划均已获得市政府批复。

    3.加强沟通协调。市委市政府向省委省政府积极申请在协调机制、保护资金、产权移交、税收减免等方面的各项支持,并向省自然资源厅在创新土地供应方式方面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二、大力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一)加强古都风貌保护,守护城市文脉。“山、水、城、林”的城市格局是南京独特的空间形象,也是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对象。南京延续了“襟江带湖、山水相依、龙盘虎踞”的地理形胜,我市高度重视对钟山、秦淮河、玄武湖、莫愁湖等山水要素的保护,对古都格局和城市山水相依的历史风貌特征等关键历史文化要素保护资金投入量逐渐增加。持续推进明城墙沿线和周边地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先后完成标营门至光华东街900米修复、中山门至琵琶湖段2300米修复、西干长巷段200米缺口贯通、前湖段保护展示、小桃园段抢险加固、挹江门城楼维修等工程。城墙沿线50米范围内共拆除违建16800平方米,城墙周边共征收和拆除房屋建筑面积约7100平方米,涉及土地使用面积约32500平方米。全面建设城墙安防监控系统,实现了城墙外侧全部贯通,城墙内侧最大程度贯通。2014年8月8日南京城墙正式全面开放,全面开放后的南京城墙已成为最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目前,我市正在加快推进南京城墙博物馆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促进明城墙融入城市公共生活之中。与此同时,我市逐步推进了秦淮风光带、雨花台风景区、钟山风景区的建设,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的保护与展示工作,幕府山、仙鹤门、沧波门等段已得到了保护与改善,文物的保护修缮与环境整治同城市建设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二)加大老城整体格局保护力度,彰显古都魅力。针对六朝、南唐、明都城、民国等时期的都城格局要素进行考古、挖掘、保护和展示,针对各自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整治与修缮,研究具体保护措施,进行展示与利用。实施了包括大报恩寺、南唐二陵、明孝陵、阳山碑材等大遗址保护与彰显工程,开展门东、门西、小西湖片区等老城南保护与复兴工程,持续推进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示范片区保护利用、百子亭等历史文化风貌区示范保护和利用等重要近现代建筑(民国建筑群)保护计划,加强科教遗产、革命文物、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积极探索让文物“活”起来,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同时,开展文化内涵挖掘展示和旅游项目推介工作,推进结合危旧房改造过程中相关文物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树立科学统筹、民生为先的理念,摒弃“急功近利”的规划思想、“零敲碎打”的发展模式和“就地平衡”的运作方式,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发展有机结合、协调推进。在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的同时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城市中的遗产真正活起来,强化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和历史资源的全民共享,实现保护历史文化与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双赢”。

    (三)加强文物保护修缮,守住精神家园。2015年起我市制定了“一轴、二十一片区、六个民国文化主题”的重要近现代建筑三年行动计划,提出通过产权置换、修缮保护、功能转换等办法,对近现代建筑进行系统保护,使各类历史建筑重新焕发出活力,共修缮了273处重要近现代建筑近21万㎡;2019年起我市开展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制定五类18项试点任务,探索和建立我市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新路径、新模式和新机制。2019年4月,国家文物保护最高奖“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揭晓,全国仅有4个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了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文物保护项目,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的亮点,获得全社会高度认可。2020年我市就完成4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修缮工作,积极推进南京城墙加固维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展示、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美龄宫)等一批文保单位修缮工程。2021年4月,结合建党百年华诞,我局开展首届南京市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评选推介活动。经过前期各区推荐、各单位主动申报,历时1个月,从所有报名项目中选出22个项目入围,并邀请朱光亚、叶菊华、刘正平作为评选专家,在参评的22个项目中最终推选出10个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在做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修缮工作上下功夫,规范文物保护维修项目的实施管理,用好、用活文物维修资金,加强文物的动态保护,提高民众对文物保护的知晓度、参与度,在合理使用中进行有效保护,使文物保护修缮工作进一步惠及民生。

    三、稳步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实施园林绿化项目精细化建设管理,统筹推进园林绿化行业高质量发展,切实提高了我市城市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南京市反映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指标逐年提升,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森林城市。2020年1月南京市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成为继杭州之后第二个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副省级城市。

    (一)推进各级公园绿地建设,提升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

    “十三五”期间,稳步推进各类公园绿地新建和改造,陆续开展玄武湖公园、仙林湖公园、和平公园、小桃园公园等综合公园及雨花台烈士陵园、红山森林动物园专类公园改造;传承金陵造园文化,修缮了胡家花园;结合江北新区、河西南部地区等新区建设,同步推进青龙绿带、兰溪公园、河西生态公园、汤山矿坑公园、省园博园等一批综合公园建设。结合环境综合整治、拆违后空地,优先选择在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盲区、难以开发的零星地块建设游园绿地,新建康盛花园小游园、南卫巷游园、王家湾绿地、梅庵游园等近百个社区公园、口袋公园。提升公园绿地的惠民服务效能,开展花神湖公园等公园提档升级改造,完成鼓楼广场、汉中门广场等改造工程,更新完善了配套设施,丰富了景观层次,为市民创造了更多的活动空间,有效提升了我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二)推进沿河沿路景观提升,提高公园建成区绿地率

    “十三五”期间,推进城市沿路沿河绿化景观改造提升,持续推进明外廓-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建设,结合明城墙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景观绿化建设;配合全市黑臭河道整治、水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同步实施内秦淮河、外秦淮河、南河、珍珠河、工农河、护城河、外金川河等河道岸线绿化出新改造工程;结合长虹路、北京东路、凤台南路、龙蟠路等道路环境综合整治及新建开展景观绿化工程,多措并举提升建成区绿地率。

    (三)改善城市园林品质,打造精致城市绿化空间

    “十三五”期间,结合杨树更新,开展万株彩树进金陵,完成鸡鸣寺—玄武湖片区樱花观赏区改造提升等工程,实现城市绿化美化、彩化、香化。城西干道、玄武大道、花神大道、太平北路等主干道景观改造再升级,通过道路彩化工程,在城市色彩方面织补“锦绣妆花”。以城市文化符号及人物造型为主,结合绿地内的花境及模纹花坛设计城市微景观,形成清新自然、浪漫生活的城市景象。

    (四)全面启动绿道建设,推广南京绿道建设经验

    我市先后组织编制完成了《南京市绿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南京绿道规划设计导则》,2013年起全面启动绿道建设,按照环山、顺水、沿城、连景的绿道设计理念,相继实施了滨江风光带绿道、环紫金山绿道、明城墙沿线绿道等绿道建设,截止2020年底,我市已完成绿道建设1377公里,初步构建了融合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等多种功能的绿色网络。2018年底,启动《南京市绿道总体规划(2019-2035)》修编工作,以山水绿地骨架为基础,构建了我市绿道结构体系,打造具有南京独特地域人文魅力的绿道品牌。2020年,为了完善绿道网络体系,将绿道的“毛细血管”延伸到市民身边,启动了《南京市绿道详细规划(2020-2035)》的编制工作,为我市绿道建设提供依据。2019年3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相继专题报道南京绿道建设情况,南京市作为唯一受邀城市赴住房城乡建设部向全国介绍推广绿道建设的“南京经验”。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局将认真吸收采纳委员所提建议,会同市相关部门,继续推进南京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提升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1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