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徐晓明代表:
您提出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技术工人队伍分类培养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部署要求,把提升技术工人职业技能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深入实施三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建强培育平台,深化评价改革等主要举措,逐步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技术工人培养格局,为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提供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人才支撑。2020年以来,市人社部门开展各类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0.28万人次,发放补贴资金8.6亿元。截至2021年4月,我市技能人才总量达213.4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49.39万人,每万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059人,居全省前列。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健全配套政策,大力构建高质量培养新格局。紧密结合新形势新要求,聚焦产业导向和劳动者需求,创新出台一揽子政策举措。一是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及时细化出台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十五条举措、技能人才评价、技工院校规范发展等政策文件,针对疫情影响,配套出台支持企业开展以工代训、十万研究生宁聚计划、留宁外地职工技能培训、民宿从业人员培训等务实有效的补贴政策,逐步构建形成培育有平台、培训有补贴、培养有激励的南京特色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政策体系。二是强化工作组织领导。建立运行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充分调动相关部门、版块和行业企业积极性,高质量推进行动计划实施;为区级职业培训管理扩权赋能,以利更好推动职业技能培训精准施策、扩面提质。三是加大资金保障力度。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计提14亿元单独设立“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实行专款专用,按进度序时保障,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资金支持。
(二)实施提升行动,不断完善分类培养新机制。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满足技术工人多样化、差异化技能培训需求。一是开展重点就业群体技能培训。为在宁院校(含技工院校)毕业前两年的大学生、失业人员等提供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发放培训合格证书并可享受培训补贴,提高就业技能水平。2020年以来,组织合格证书类等培训8.10万人次。二是开展青年见习培训。为毕业后两年内未就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毕业时间不足六个月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生和16—24岁登记失业青年开展就业或创业见习,按规定给予见习学员生活费补贴,给予就业见习单位(基地)带教费补贴和留用奖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升青年就业实践能力。已累计开发见习单位(基地)8千余家,开发见习岗位11万余个,组织见习8.9万人。三是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推行“企校双制,工学一体”培养模式,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等方式,提高职工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已备案通过120家企业共5535名学员参训。四是深化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在全省率先推出企业岗前培训奖补政策,鼓励企业面向新录用员工开展培训,大力支持各类企业开展以工代训,2020年,全市3.5万家企业对128万名新录用人员、在职职工开展岗前培训或以工代训。同时支持企业职工参加技能提升培训,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经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等,可获得1000-5200元培训补贴。实施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化工、矿山等在我市参保的高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和各类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并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
(三)优化服务保障,不断实现精准培养新突破。一是激活企业育才内生动力。在全省率先出台并实施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奖励政策,“以奖促培”鼓励企业加大技能人才培养投入力度,已有22家企业获得共计970万元奖励。二是大幅扩容培训“可选菜单”。对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目录清单管理,我局定期动态更新公布培训项目目录、培训和评价机构目录,方便劳动者按需选择。目前政府补贴培训机构已扩至100家,去年政府补贴培训职业(工种)由原先的66个扩大至708个。三是改进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建立健全以企业等用人单位为主体、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主要方式的技能人才评价新机制。同时将省重点以上技工院校全部纳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实现专业资源社会化。2020年以来,全市经职业技能等级评估备案通过的单位达90个,其中包括12家央企、70家省市属企业、8家技工院校。四是全面实施实名制职业培训信息系统。推动“互联网+公共服务”在职业培训领域全面落地,企业岗前培训(以工代训)、见习培训等业务已实现全程网上办理。培训报名、培训过程、考核等可记录、可跟踪,形成完整“个人培训档案”。五是线上培训加速推进。推进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实现学员自主在线学习,加快建设全市“职业培训e起学”在线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已上线课程资源21门、学习视频273个,20余万人进行了线上学习。
(四)优化成长环境,建强用好人才培育新平台。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整合多元主体资源力量,不断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一是持续建强多元互补平台体系。支持大型骨干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等创建各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大对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指导和监管力度,梯次创建形成以5家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9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5家省级示范基地、9家省级专项公共实训基地、16家市级实训基地、20所技工院校、240多家民办职培机构为主体的技能人才培养平台体系。二是延伸放大以赛促训效应。积极构建以世赛为龙头、省市状元大赛为主体、行业竞赛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充分发挥工会等各类组织作用,推动企业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技术比武、技能竞赛活动,每年联合开展市级一类、二类竞赛项目100余项,建成4个世赛国家集训基地。在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我市选手荣获1金1银、11个优胜奖;积极参加历届省技能状元大赛,被评为“在竞赛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设区市政府”。三是大力推动技工教育提质培优。统筹规划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和发展方向,下大气力引导依法依规办学,建立运行市技工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严格实施年度评估机制存优汰劣,深化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近年我市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历届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各级技术能手、“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大国工匠”、“江苏工匠”以及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杰出技能人才。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各类新产业新职业新技术等不断涌现,企业对一线技术工人的引进、培养和评价等问题亟待解决。如职业培训内容有待进一步贴合产业需求;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优化;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推进。我局将与市级相关部门一起综合施策,主要通过积极实施以下措施,加快推进我市技术工人队伍分类培养和队伍建设。
(一)加强政策引导,持续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质量年建设为契机,立足我市技能人才队伍发展实际,有重点、有特色开展一系列工作。一是以需求为导向开展项目制(特色)培训。针对主导产业、地标产业和民生领域,支持企业和培训机构等围绕新产业、新职业、新技能等开展项目制(特色)培训试点。拟出台《南京市项目制培训实施细则》,把项目制培训作为现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有效补充,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等培训方式,提高技能人才岗位素养和岗位技能,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抓手,扎实推进企业“强链补链”各项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大各类职业培训补贴力度。主要涵盖企业岗前培训补贴,非目录清单内的岗前技能培训补贴,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相应补贴,紧缺型技能人才职业(工种)补贴,高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和各类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补贴,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补贴等各类补贴。三是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加大宣传力度,继续实施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开展适应岗位需求和发展需要的技能培训,广泛组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在线学习等活动,大力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培养工作。
(二)紧扣内涵建设,大力推动职业(技工)教育创新发展。一是推进职业(技工)教育特色发展。构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技工)教育体系,有效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充分就业。优化职业(技工)院校专业建设,深化产教融合,以产业发展需求和促进就业为导向,支持职业(技工)院校建设一批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二是完善职业(技工)教育培养模式。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现代学徒制培训,促进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促进理论、实操能力平衡发展。三是突出职业(技工)教育专业建设。为进一步加强高位协调,我市已于今年3月成立技工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工商局、文旅局等部门。我局将积极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全市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和研判,指导技工院校紧贴主导产业,对现有以制造业专业为主兼有机械、电子电工、信息、交通、服务、财经商贸、建筑等13大类70个专业进行优化设置,切实提高技工院校按社会需求办学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增强职业(技工)教育发展后劲。实施“一体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支持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鼓励职业(技工)院校聘请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交流、参与技术革新。
(三)深化评价改革,完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制度机制。一是突出服务产业发展。结合我市产业发展,鼓励瞪羚等高科技企业与院校结合开展行业或企业新标准的制定,有针对性地开展新职业认定,助推高技能人才结构优化、素质提升,同产业、行业转型发展同频共振。二是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构建以企业等用人单位为主体、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主要方式的技能人才评价新机制。同时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形成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评价目标。三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调动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以国有企业为示范,以规上企业为抓手,加大财税政权对企业的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激活企业技能人才培训激励机制,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引导企业建立多层级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工资分配制度,体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增强技术技能人才获得感、自豪感、荣誉感。四是强化监督管理。实行评价认定目录管理,定期向社会公布开展职业资格鉴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机构和认定职业(工种)目录。采取“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等督查方式,加强对用人单位和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价认定活动的日常监督管理。
(四)强化部门协同,形成技术工人队伍分类培养合力。一是工信部门通过举办大讲堂、研修班和开展“英才名匠”等多种专题培训,充分利用“企业微课”进行线上培训。发布《南京新产业人才需求》和《南京八大产业链人才需求》,组织南京地标产业和新产业企业参加高洽会、人才云聘云创、研究生宁聚行动等活动,落实产业人才服务工作,为高端人才提供人才安居“一条龙”服务。二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支持鼓励企业进一步扩大职工培训范围,拓展校企合作,完善技能人才激励、奖励评价体系,把学习培训、技术水平、贡献大小和工资奖金挂钩,提高技术人员的待遇,加大优秀技能人才培育。三是建委部门发挥市建筑产业现代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等职能工作机构的牵头作用,深入研究建筑业领域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新问题,及时跟踪建筑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广泛引导社会技能培训机构积极参与新兴产业技能工人培训,满足我市产业需求。四是农业农村部门通过对技能农业工人的分类培育、跟踪服务、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方式,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积极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提升种养技能,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五是退役军人事务部门通过“教培先行、岗位跟进”培养模式,加大适应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协调推进“订单式”“定岗式”培训就业模式,助力退役军人技能就业。六是总工会牵头会同人社、团市委,举办职工职业(行业)技能大赛,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引领全市百万职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各企业培训机构资源,设立工会培训基地,发展在线教育,搭建智能化、移动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职工在线学习平台,开展职工基本职业素质、农村电工等培训。七是妇联将母婴护理、生活(病员)照护、健康照护(老人)、健康照护(病人)等专项职业能力培训项目纳入职业培训政府补贴目录清单,将家务事延伸到“外办事”,开设产康、美容美发、营养餐、茶艺、服务礼仪等综合技能提升班,培养复合型家政服务员,提升就业竞争力。推动家政服务产教融合,开展千名“宁姐月嫂”家政技能培训,与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推进“宁姐月嫂”学历教育,促进家政人才职业化发展。建设“宁姐月嫂”社区工作站、家政服务实训地、来源地、全市巾帼家政服务企业的集聚地的“一站三地”特色模式。开展巾帼岗位建功先进典型选树活动,选树“巾帼文明岗”“巾帼岗位明星”,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做实“宁姐月嫂”品牌。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快推进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系列要求,以企业职工、重点就业群体等为重点,以更强担当、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为我市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新贡献。
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1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