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殷鹏代表:
您在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坚持创新驱动,加大重大科技基础建设力度,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议已收悉。您在建议中提出的充分调动资源、发挥优势建设创新基础设施、培育创新平台的相关建议,对南京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名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们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经各部门研究,现作如下答复:
近年来,南京市紧紧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战略目标,深入贯彻落实“12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科技布局,创新名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
一、强化统筹协调,高质量建设重大基础设施
一是积极推动紫金山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建设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服务科技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市高度重视紫金山实验室的建设推进与前沿研究情况,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在项目建设、技术研发、人才引进等多方面予以相应支持。目前,紫金山实验室的各项关键技术攻关均已取得重大进展。“面向服务的未来网络试验环境与技术创新”重大成果入选2020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其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MOS工艺毫米波芯片和大规模天线阵列成果入选2020年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和2020年教育部十大科技进展;其研发的全球首款全栈异构的“莲花哪吒”高性能服务器,并以此为基础打造内生安全“莲花哪吒”云平台,成功在江苏电信进行示范应用,并入选江苏省十大网络安全优秀案例。
二是积极推动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态文明实践中心、美丽中国展示中心”为目标,面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组织、牵头、统筹、集聚、协同国内外生态环境科技优势资源,构建“政产学研用金介”深度融合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目前,中心正在加速推进绿色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着力于研究院重大应用场景,探索出应用场景为牵引的技术创新模式。通过协同有效资源,集成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技术,组织联合攻关,成功推动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以玉带污水处理厂和诚志永清为试点,开展化工园区废水无毒排放及1万吨/天化工企业生产废水零排放等一批示范工程。
二、集聚创新资源,加快科技创新重大载体建设
2020年,南京市共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92家,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154家,市级工程中心达到536家。麒麟科创园作为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的核心区、综合性科学中心的主要承载区,集聚中科院系统科技创新资源,已初步形成中科院“1+N”(国科大南京学院+多家中科院研究所)创新发展体系。先后设立南京宁麒智能计算芯片研究院、南京吉相传感成像技术研究院、南京南辉智能光学感控技术研究院,并推动大规模光子集成芯片项目、南京大学麒麟光电子和微电子产业园项目建设。还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以及华东地质创新中心、中国钢研科技集团等科技平台建立合作,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中科院8家所级分支机构已集聚各类人才800多人,其中中科院“双聘”院士9人,形成一支梯队合理、骨干突出、结构完善的研发和产业化队伍;“一院四所”今年搬迁至园区后预计将入驻各类人才1007人、在学研究生752人;今年底,园区12家“中科系”研发机构将集聚各类人才2000人、在学研究生1000人。
三、积极向上争取,高质量引进国家级平台落地
为落实科技强国、交通强国建设战略和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要求,由南京市会同中交建公司、东南大学、交通运输部公路院、中电科十四所共同筹建紫东综合交通实验室,争取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的有益探索。紫东综合交通实验室将瞄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世界一流实验室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围绕交通领域国家重点工程、重点课题、重点任务,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凝练方向,集中攻坚突破,加快组建高度市场化的运作平台,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创新、参与竞争、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吸引全球一流人才和优质创新资源,形成龙头企业、高校院所、新研机构等集聚发展的生态体系。加快培育信息高铁科技创新综合实验平台、信息高铁算力站、高通量媒体大数据众核芯片与系统、开源软件供应链新型重大基础设施、自主进化智能、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四、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南京创新发展新格局
我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积极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开展重大科技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战略性先导技术研究,加快实现重大原创成果突破。一是信息与人工智能方向。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发展需求,重点布局面向IT3.0时代的信息高铁、空天地一体化卫星移动通信、人工智能芯片、核心智能算法、智能系统软件、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神经形态芯片与超算、智能机器人、空天探测与天文光学等研发方向,打造国家级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策源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二是生命与生物安全方向。面向国家对重大传染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疫苗和抗体研发的战略需求,重点布局抗体药物、新型疫苗、分子免疫诊断等方向,突破我国重大和新发传染病防控关键理论和技术,解决国家在疫苗和抗体药物研发、生产上的重大科学问题,成为国家疫苗和抗体研发的战略支撑。三是能源与环境方向。重点布局过程强化与节能环保、资源回收与高效利用、大规模储能、高效换热、燃气轮机数字化以及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河湖环境与污染治理、新材料等方向,打造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未来能源发展和水土环境共治的技术创新、人才聚集和产业孵化基地。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大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产业基地建设力度,积极推动紫东综合交通实验室筹建、麒麟科技城打造中科院区域创新高地,在重大核心技术攻关突破、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集聚、特色产业园打造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我市将结合南京产业发展需求、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充分调动要素禀赋,发挥南京、江苏科教人才等诸方面的“比较优势”,实现错位竞争,打造创新发展新格局,助力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创新名城建设。
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