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对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建议第0281号建议的答复
    (充分利用南京博物馆资源, 加强青少年教育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7-31 08:56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彭振刚代表:

    您提出“充分利用南京博物馆资源,加强青少年教育的建议”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厚,文博场馆众多。长期以来,我市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馆校合作实践活动,推进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各学校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因校制宜地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校本研学活动;各博物馆立足本馆资源,积极开发研学课程,设计主题活动。2020年,全市博物馆社教活动突破1000场次,其中,市博物总馆开展了392场次,参与社教活动的未成年人达78804人次,充分发挥了各类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

    一、已开展的工作

    1.坚持高位引领,提高对“馆校合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2015年6月,我局与市文广新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南京市“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活动的通知》(宁教宣德〔2015〕23号),对进馆参观、讲解培训、送展进校三项工作做出具体安排。要求各中小学每学年确定2-3个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作为对接的社会教育实践基地,将进馆参观时间、形式、内容、人数、要求等事宜列入学年计划;在组织学生进馆参观前,应有相关学科老师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在进馆参观后,需有参观反馈,学校应制定专门档案,对学生的进馆参观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记录,作为其成长记录中的社会实践内容等。2020年,按照《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要求,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南京市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实施意见》(宁文旅发〔2021〕21号),要求成立市馆校合作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每年6月召开馆校合作工作联席会,总结工作,督促落实;合作共建馆校合作试点学校,构建长效化的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工作机制;联合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启动馆校合作教师培育计划,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动符合条件的博物馆纳入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博物馆主动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育活动内容;建立健全博物馆资源平台和资源库;打造馆校合作教育活动品牌。

    2.搭建实践平台,促进“馆校合作”工作质量的提升。一方面,创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19年5月,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开展南京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申报认定的通知》,接受全市符合条件的基地申报。8月,联合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青团南京市委,通过材料审核、现场答辩综合评分,认定了首批41家南京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20年和2021年,又分别认定了第二批26家、第三批34家研学基地。三批基地中,共有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等各类博物馆30余家。每年,下发德育工作任务清单,推动各校均与2个以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现代职业体验等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结对实践工作;全市中小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与综合实践活动达到20万人次以上;所有中小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另一方面,推进研学实践课程建设。市教育局编印《南京市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实践指导手册》《南京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研学实践指导手册》,供全市中小学开展研学实践教育工作作参考。2021年,下发《关于开展“2020年南京市中小学生优秀研学实践教育课程征集评选活动”的通知》(宁教办函〔2021〕2号),征集评选出优秀研学实践教育课程一、二等奖共120个,其中包括各类博物馆的近20个优秀课程,如南京博物院《中国纸文化的实践探究——中学生文物修复系列课程》、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游学纪——藏在年画里的秘密》。2021年,结合全市青少年“四史”学习教育,市教育局遴选推出100个“四史”学习教育研学实践基地和课程,进一步深化基地和课程建设。2021年1月至3月,市文化和旅游局启动了2018年-2020年度全市博物馆优秀青少年教育示范项目评选活动,经遴选推荐、专家评审,评出全市博物馆优秀青少年教育示范项目十佳精品奖和10个优秀奖、10个提名奖。2021年4月,南京市博物总馆《“到博物馆玩去”综合实践课程》、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非遗”云课堂公益网络课》和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信仰课堂”馆校合作红色研学课程——雨花英烈的艺术人生》被评为“2021年江苏省馆校合作十大优秀案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紫金花开》项目被评为“2021年江苏省博物馆研学游十大示范项目”。

    3.打造活动品牌,营造“馆校合作”工作的良好氛围。一是持续举办“文博之夏”系列活动。2003年以来,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市教育局举办了十八届“文博之夏”系列活动,推出了“500娃娃学非遗”“我的展览我做主”“探秘科博”“‘让记忆照亮未来’七个一仪式化教育课”“回望六朝”等多个博物馆教育品牌项目。2020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全市文博场馆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和单位实际,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形式,挖掘和活化全市地域文化资源,推出8个展览96场社教活动,约6万青少年在2020年“文博之夏”活动期间走进博物馆、体验博物馆,线上活动参与人次突破21万。二是积极开展精品研学活动。秉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全市各文博场馆策划开展了以博物馆为载体的精品研学活动。如:六朝博物馆的“回望六朝”研学活动,带领青少年走进考古工地,体验文物修复,现地调研南朝石刻保存现状,从小树立起敬畏文物、珍爱文物意识;南京市博物馆的“72h——高能研学团”暑期夏令营,通过考古发掘 DIY 模拟体验、制作中药香囊、体验试穿汉服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参观、学习和动手体验中了解博物馆中蕴藏的历史文化知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玩转秦淮”系列活动,整合了秦淮区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演、绘、讲、听等多种形式,讲述秦淮的人文风情。三是主动探索馆校合作共建。我市很多学校与博物馆结成共建单位,将博物馆作为学生志愿服务阵地,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校外生活,另一方面增进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深入认知与热爱。南京博物院与南京外国语学校及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共建,南京市朝天宫博物馆是南京市第一中学合作共建,南京市聋人学校等学校与南京各大博物馆院多次开展交流活动。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市教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围绕推动我市高质量打造“博物馆之城”目标,依据国家、省有关工作要求和《南京市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实施意见》,充分利用南京博物馆资源,开展深入研究,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推动馆校合作共建工作走深走实。

    1.定期召开馆校合作工作联席会议。初定7月5日,在六朝博物馆召开首次市馆校合作工作联席会议,各区教育局、文旅局、直属学校、各博物馆、所有市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参会,总结交流馆校合作和研学实践工作经验,推进工作落实。

    2.继续加强实践基地和课程建设。计划于“十四五”期间,继续认定一批市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含各类博物场馆),向12个区和12所直属学校公布,扩大各区、各校研学实践教育的选择面。要求每个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均开发建设具有本基地特色的研学实践课程,注重研学实践教育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研究性和实践性,并促进研学实践教育课程和学校综合实践课有机融合,准确把握研学实践教育对于学生品格成长的价值及面向所有学生的原则。鼓励学校对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进行主题式、系统性和课程化的建设,活动后要拓展延伸,既要保证研学的横向覆盖面,又要探索纵向的深入度。

    3.探索搭建研学实践线上平台。利用市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创设的“南京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平台”,将各类博物场馆信息及研学课程详细录入,宣传各类场馆及基地、活动中心对外开放信息和研学实践教育课程,供全市中小学校选择。后期将依托录入的信息,探索绘制南京社会实践地图,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直观形象的研学实践路线。

    4.探索开展馆校合作共建试点。推出馆校合作共建试点单位,通过签订馆校合作共建协议、举办馆校互动活动、建立第二课堂等方式。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以及馆藏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启动馆校合作教师培育计划,组织开展专题培训,促进博物馆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

    5.充分发挥典型经验的示范引领作用。主动梳理全市中小学校馆校合作的做法,推出一批馆校合作示范学校,发掘特色,总结经验,树立典型,进行广泛宣传、交流、展示,组建发展共同体,引领学校共同提升馆校合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6.积极推动文博场馆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根据《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工作的通知》(中宣发〔2008〕2号)要求,目前南京市区两级文化文物部门所属的非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纪念馆已全面落实免费开放政策,中小学生免费参观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市民俗博物馆、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对在校大学生实行免费开放。其它博物馆因属性不同,企业或者省属等,涉及资金及管理等问题,市文化和旅游局希望政府及财政等相关部门关心、支持和解决,文旅局将不断协调、积极推进。

    南京市教育局

    2021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