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对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建议第0247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推进危旧房片区更新改造,打造城市精致活力街区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7-01 18:25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杨涛代表:

    您提出“关于推进危旧房片区更新改造,打造城市精致活力街区的建议”悉,综合雨花台区政府等协办单位的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党中央根据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和新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也是“十四五”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路径。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的相关要求,我市着力开展各类危旧房片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区域城市功能品质,打造城市精致活力街区。

    一、 强化顶层设计,思想高度重视

    我市顺应发展形势,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工作。2019年至今,邢正军副市长多次召开专题会部署全市城市更新工作。一是部门之间加强联动。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量大,需要各相关部门、各区统一思想、打消顾虑、主动作为,形成合力、齐抓共管。2021年,市城市更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正式建立,市建委、市房产局、市规划资源局、安居集团为联席会议组成部门,定期召开会议,主要职责包括:完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和审批流程,研究、编制城市更新年度计划,对城市更新涉及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协调推进各区城市更新项目落实等工作。二是差别化城市更新模式。我市将城市更新分为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和非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主要依托《开展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的指导意见》(宁规划资源〔2020〕339号)政策开展,其区别于传统征收拆迁模式最大的特征就是实施主体的变化,由政府引导,多元参与,调动个人、企事业单位等各方积极参与。非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主要依托《关于深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宁政办发〔2019〕30号)政策开展,鼓励原土地使用权人自主再开发,允许设立全资子公司、联合体、项目公司作为新的用地主体进行再开发。三是制定计划统筹谋划。根据入户调查征求的群众意见、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现行的市场经济政策,提前制定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案、资金收支平衡方案和信访维稳工作处置预案等,确保城市更新工作在后续实施中稳步、有序、高效开展。目前,全市各区正在排查辖区内准备列入城市更新项目库的项目,为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做好提前布局谋划准备。相关项目报城市更新工作联席会议审查后,计划于“十四五”期间完成。

    在充分学习一线城市更新政策基础上,我市先后发布的《开展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的指导意见》(宁规划资源〔2020〕339号)、《老城南小西湖历史地段微更新规划方案实施管理指导意见》(宁规划资源〔2020〕709号)、《南京市存量房屋改建为租赁住房办理实施细则(试行)》(宁建质字〔2020〕442号)、《南京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规划管理办法》(宁规划资源规〔2020〕9号)、《既有建筑改变使用功能规划建设联合审查办法》(宁规划资源规〔2021〕2号)等政策文件,为推进危旧房片区更新改造、打造城市活力街区、挖掘城市闲置和低效空间资源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各位代表在建议中所关注的“强调社区规划师的深度参与,并与社区居民深度互动”,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时期,开展责任规划师制度探索有利于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多年来,我市一直在探索利用专家和专业团队的技术力量,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一是精选工作范围。选择南部新城、小西湖等城市发展热点、难点地区,并从城市拓展到江宁、六合等所有涉农区。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建立社会招聘、选调任职、定向委托选任等多种遴选方式,出台聘用管理办法等制度法规,如南部新城聘用院士团队作为地区发展的总规划师,并总结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三是注重质量效率。社区规划师已由仅注重规划编制,扩展至规划、建设、管理全链条参与,涌现了颐和路等一批生活圈建设案例。

    二、民生优先,推进危旧房片区更新改造

    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物质环境的改造,更是以人为本、提升人民幸福感,实现社会、经济和文化全面复兴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我市重点关注老旧小区的城市更新工作,大力提升市民的人居环境。

    一是危破老旧住宅片区改造方面。随着城市更新工作的深入开展,危破老旧住宅片区的更新往往成为瓶颈问题,我局会同市房产、市建委等部门,结合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工作,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多样化补偿方式、精细化更新模式,调动社会积极因素,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民众共同参与的新局面,按照“留、改、拆”三种方式进行治理,针对临近街区的不同老旧小区,分别采用大片区统筹改造、跨小区组合改造、小区内自我改造、零散片区改造等四种改造模式,最大限度提升居住品质。

    二是老旧小区环境整治、配套优化方面。为保障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快速推进,2018年9月和2020年12月,我局先后印发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南京市设计方案审查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豁免”项目清单》,针对既有住宅小区配套设施不完善、公共活动空间不足、服务管理覆盖面不高等民生问题,结合垃圾分类、充电设施、运动场所、停车配建、公共环境提升等实际需求,将相关符合条件的建、构筑物建设工程纳入《项目清单》并分类指导,鼓励居住社区自治,消除规划管理死角,提升老旧小区居住品质。

    三是危险房屋治理方面。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市危险房屋治理任务的落实,明确我市住宅类危险房屋治理项目规划审批和不动产登记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2020年5月,经市政府同意,我局印发了《南京市住宅类危险房屋治理项目规划审批与不动产登记管理工作的意见》(宁规划资源〔2020〕411号)。通过分类治理的原则,在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条件下开展住宅类危险房屋治理工作。特别是在原有“三原”险房翻建基础上,拓展原地改扩建模式的政策路径,创新了工作方法,解决了危房治理的“硬骨头”问题。

    四是既有住宅增设电梯方面。2020年9月,我局发布了《南京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规划管理办法》(宁规划资源规〔2020〕9号)。该《管理办法》的制定,一方面配合了《南京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实施办法》(宁政规字〔2020〕2号)的修订,对原《南京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规划许可手续办理规则》予以修改和完善;另一方面,对于我市近年来逐步暴露的在增设电梯规划许可方面存在的申报不诚信等问题进行了规范。该办法进一步简化了受理材料,强调了信用和承诺管理,保障增梯规划许可手续便捷、高效地办理。

    为了指导全区城市更新工作,鼓楼区正在组织编制《鼓楼区城市更新规划研究》,构建鼓楼城市更新分类指引和分区指引,对存量空间进行梳理,提出更新策略,并对鼓楼区老旧小区较为密集的老城片区在内的四大片区及13个街道,分别提出改造策略。雨花新村是雨花台区面积最大的开放式老旧小区群,建筑品质不高,绿化景观破碎,休闲、养老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停车压力巨大,亟待更新改造。雨花台区在雨花新村的更新实施中,除了物质空间更新充分考虑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居住和生活条件,还充分挖掘社区历史文脉,塑造文化氛围,盘活社区活力。以天界寺为基础,整合周边商业文化设施,修缮提升周边建筑,形成风格协调的庙街文化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畅享生活的交互空间,形成品牌庙街文化,并在社区内建立多个主题公园、文化长廊和文化墙,鼓励社区加强多种兴趣社群运营,营造社区文化氛围,增进社区凝聚力。

    三、盘活低效资源,激发城市闲置空间活力

    2019年5月,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宁政办发〔2019〕30号),同时以《关于进一步深化创新名城建设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若干政策》(宁委发〔2020〕1号)为指导,我局大力推进旧工业区、旧商办区转型升级,对于低效、闲置的空间资源的利用予以规范,提升城市的整体活力。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的决策部署,着力开展各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区域功能品质。

    一是积极探索既有房屋改建租赁住房实施路径。南京作为首批租赁住房试点城市之一,根据《南京市市场化租赁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宁政规字〔2019〕9号)文件精神,我局会同市房产局、市建委于2020发布了《南京市存量房屋改建为租赁住房办理实施细则(试行)》(宁建质字〔2020〕442号),该文件对于盘活存量资源,加快发展全市市场化住房租赁建设,在具体实施层面进行指导,对于已建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研发、办公、厂房等改建为租赁住房的操作流程,在政策上予以细化和明确。

    二是为既有建筑改变使用功能提供规范路径,提升城市活力。我局于2021年3月发布的《既有建筑改变使用功能规划建设联合审查办法》(宁规划资源规〔2021〕2号),通过正负面清单的形式,规范既有建筑改变使用功能规划确认和消防审查的办理程序,鼓励发展创新经济、合理利用存量资源。该文件的出台通过简政放权,优化了营商环境,激发了城市发展的活力。

    三是结合各区实践,探索完善市场化配置机制。通过盘活利用低效和闲置用地,把大片区统筹改造和跨小区组合改造与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相结合,将低效用地再开发整理腾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建设社区医疗、卫生、养老、教育等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和社区功能,提升城市宜居性、便利性。

    四、打造活力街区,注重小微空间设计

    一是引导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我局制定的《南京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试行)》《南京市城市色彩控制导则(试行)》《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试行)》等一系列规定和导则,分类型、分层次建立了南京主城公共空间体系,制定公共空间设计通则,提出后续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的行动计划,为城市公共空间塑造提供支撑。我局高标准开展一批城市重点地段城市设计,覆盖江北新区中心区、城南中心区、河西鱼嘴中心区、仙林中心等重点发展片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南京滨江“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和严管示范带”的前瞻性目标,组织编制完成了《南京魅力滨江2035》规划等一批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为打造重点地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打造地标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加强城市小微空间更新改造。为了打造出更多受市民喜爱的精品城市地段和宜人公共空间,我局自2018年起持续组织开展“以人民为中心,为城市而设计”系列竞赛,以城市小品类公共设施为对象,打造精品公共空间,面向社会开展方案设计征集大赛,该活动目前已举办到第五期,第五期竞赛聚焦打造沿江“九大城市客厅”之一—绿博园城市客厅建设计划中的一个微小公共景观空间存量更新示范点。这一系列活动通过精心设计、建设,营造安全开放、功能复合、可达性强的特色空间,提升人民群众家门口的环境品质、人文气息。

    五、落实建设实施,建立更新示范区

    一是加强环境整治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2016年启动新一轮环境综合整治以来,我市共实施32个重点片区整治,整治建筑面积约806.9万平方米,整治道路约160条,通过地上地下、平面立面、功能形象的全方位打造,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区域城市功能品质。今年,按照年度城建计划安排,继续推进鼓楼中心片区、梅园新村片区等4个重点片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对片区道路和老旧小区进行全方面的打造,重塑街区功能,充分释放街区活力。去年以来,为落实《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丽古都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建设一批特色街区、主题街巷”要求,深挖城市更新内涵,推动“设施嵌入、功能融入、场景代入”,通过环境整治、业态调整、特色塑造等多项举措,打造了环东大-四牌楼、太平南路北等一批特色街区,为城市增添了活力。

    二是因地制宜打造城市更新成功案例。小西湖片区采用“渐近式微更新”的更新方式,由政府主导开展危房消险、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修缮利用、基于传统街巷的微型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模式上,以“共商、共建、共享”微更新为基本原则,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五方协商平台,实施“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注重对原住居民及个体权益的保护,通过与居民持续沟通确定去留,将全体住户的产权性质和搬迁意愿落实于图纸,逐步实施改造计划;通过整体保护,保留了不同时期的历史痕迹和传统风貌,也留住了老城南的原住民和烟火气;创新提出“规划管控单元”,明确基本的规划设计要求,“更新图则”明确实施更新活动的最小单元,有效支持不同产权人在共同规则下渐进展开更新活动,也为规划管理和土地流转提供了基本依循;结合产权性质、居民诉求和场地环境,“一房一策”开展更新设计,创建并持续培育了动态有序的协同机制;引进适合片区的新业态,增添历史文化片区的新活力,形成了共享、共生院落,以及虫文书局、“我是谜”等文化产业,与原居民和谐共生,历史与现代交融,“看得见发展、留得住乡愁”,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和城市记忆。小西湖在更新改造中得到了国家部委、省市领导、专家学者等一致好评,以及中央、省市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累计接待团体100余次,5000余人到现场参观调研学习。

    三是积极完成民众关注的热点地区规划更新打造。杨涛等代表在建议中提及的秦淮科巷-西白菜园街区、秦淮-雨花的宁芜铁路沿线地区等老城典型片区均已在研究范围内,根据工作计划将逐步开展更新工作。十里秦淮西五华里街区的更新改造工作将根据实际,统筹谋划,争取纳入研究范围,努力将秦淮老城打造成为生活要素布局合理、传统现代有机融合的美好宜居样板区、美丽古都核心区、转型发展先导区。玄武区针对铁北红山片区产业结构老化、环境面貌较差、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以高水平规划为引领,全面开展工业企业搬迁整治、棚户区征收、危旧房改造等综合整治,先后完成拆迁征收项目7个、拆除危旧房面积47.2万平方米,助力铁北红山片区成为新城建设示范区、老城改造样板区、新老结合创新区。

    在后续工作中,我局将研究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指引,探索构建“市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城市更新年度计划”的规划管理体系,将城市更新作为“十四五”工作重点,持续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对既有城市空间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打造精品公共空间和活力街区,助力我市城市高质量发展。

    感谢您对市规划资源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1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