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对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建议第0244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引导“技术+专利+实体”的医疗产业发展新格局,提高医疗人工智能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7-23 18:00 来源:市科技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顾磊代表:

    您提出《关于引导“技术+专利+实体”的医疗产业发展新格局,提高医疗人工智能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南京医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优势

    截止2020年,全市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规模达到2650亿元,涵盖医药、医工、医疗、医信、医养、医体六大领域。其中人工智能与医疗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我市未来产业重点方向之一,我市目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优势。

    (一)产业政策优势。已先后出台了《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宁政发〔2020〕46 号)和《南京市打造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地标行动计划》(宁政办发〔2020〕35号),将与医疗相关的人工智能列入产业链六大领域之一,链条延伸面广,与其他五个医融合程度高,具有极大的发展优势。

    (二)创新资源优势。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高校资源优势,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医大、南工大等20余所国内一流大学,均设有医疗健康领域专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将医疗健康与数字信息进行有效的结合应用。

    (三)医疗技术优势。2016年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在陈绍良教授带领下已率先在省内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目前手术量在苏皖地区排名第一,2020年启动了全球首个探讨自膨胀瓣膜应用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SEASON-AR)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此外,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也于2018年2月开始开展TAVR手术,累计完成70余例, 2019年开展了全国第3例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技术,2021年初完成了省内首例爱德华Sapien 3球囊扩张瓣膜的TAVR手术。

    (四)临床资源优势。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3439家,其中三级医院35家,拥有国内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肿瘤疾病治疗、器官移植、心脏搭桥、脊柱畸形矫治、儿科、中医肛肠科等治疗技术,为人工智能医疗产品应用推广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

    (五)产业平台优势。我市江北新区拥有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东部)中心,该中心存储能力达55PB,运算规模达35000核+,运算峰值2340Tflop/s,位列国内第七,生命健康行业第一,可为全市医药研发企业提供医学、生命科学、应用数学、信息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促进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与医疗健康产业深度融合。

    二、打造临床研究中心。市科技局会同市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南京市建设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实施方案》,实施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培育计划和部省共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培育计划。一是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精准医学研究为方向,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学术机构、生物医药企业等合作,开展现代科技创新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3D打印、机器人手术以及器官移植、基因测序、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肿瘤免疫治疗等在临床上的研究与应用,力争原始创新突破,涌现一批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专利,实现一批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目前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级以上奖项 12 项;发表论文共811篇,其中SCI收录496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15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项;主持或参与制定诊治指南规范或共识20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11项。二是布局开展了28个多中心临床研究,形成了联合700多家医疗机构的协同创新网络。引进国家杰青2名,培养学科带头人49名,学术骨干60名,培养硕士研究生165名,博士研究生37名,选拔了一批优秀高素质青年人才补充到中心队伍中。三是通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辐射带动了药品、医疗器械和设备、技术等重点领域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一批由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企业参与的临床研究成果予以转化,涵盖了机器人设计、纳米生物技术材料、3D模型打印等医学创新技术,改变部分医药关键技术、核心产品受制于人的局面,催生更多的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三、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自2018年起,南京市实施“345”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以下称“345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30名“急需紧缺”外国专家、集聚40个海外高端创新团队、挂牌建设50家柔性引才的外国专家工作室。截止2020年底,共立项项目102个,引进“急需紧缺”外国专家40人,海外高端创新团队39个144人,挂牌建设海外专家工作室33个,柔性引进外国人才275人次。引进的外国人才中,40%以上具备世界500强或国外知名高校任职经历。

    四、下一步主要工作打算

    (一)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一是通过引入全球顶级咨询公司,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空间布局和区域功能,编制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发挥江北新区和自贸区南京片区的政策叠加优势,加快推动与省有关部门支持自贸区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创新发展政策措施的对接落地;三是大力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研发、应用与延伸产业和相关产品支撑产业,建设包括生物数据收集、测序仪研发生产、精准诊疗研发、可穿戴设备研制等生物医疗数据产业园。

    (二)加快重大平台建设。一是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东部)中心,研究制订医疗健康数据脱敏和使用的规范流程,搭建全市医疗大数据服务平台,为产业链创新研发服务提供数据服务和支撑;二是进一步完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布局,支持有学科地位和影响力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临床医学中心培育项目,争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部省共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及国家医学中心或区域医疗中心;四是针对产业链的发展实际,谋划建设大型实验动物平台等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研发和产业化需求的专业性平台。

    (三)推动产业协同创新。一是以支持多中心临床试验项目为导向,鼓励医疗机构承接南京企业的临床试验项目,不断提升临床试验水平;二是要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机遇,以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筹建为抓手,有效整合国内外和在宁高校重点实验室资源,依托江北新区,打造协同创新高地;三是通过组织沙龙、论坛等形式,为应用平台与医疗健康信息大数据处理平台搭建沟通的桥梁,共同研讨解决实际应用场景遇到的困难。

    (四)优化产业发展生态。一是推动医疗大数据资源管理和开放共享相关法律法规出台,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开发开放相关管理服务活动。二是研究探索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市场标准,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按照规范要求开放或交易数据,公司向市场提供内容格式规范化的开放数据平台。三是开放医疗人工智能创新产品的应用场景,推动医疗大数据向产业化转化,利用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中,对于获得二、三类医疗器械注册批件的创新产品产业化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我市将根据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部署,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医疗产业化,形成“技术+专利+实体”的医疗产业新格局,提升大健康产业人工智能化水平。

    南京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