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对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建议第0087号建议的答复
    (南京要在工业结构调轻、能源结构调优上下功夫)
    发布时间:2021-07-22 08:28 来源:市工信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沈群代表:

    您提出关于南京要在工业结构调轻、能源结构调优上下功夫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十四五”时期是推动实现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的关键期和窗口期,南京市作为长江沿线的重大城市,应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有关工作部署要求,大力实施工业结构优化调整、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建立、高能耗行业低碳化转型及绿色低碳产业培育等举措,力争在城市碳达峰创新实践中走在前、当示范,为全省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大局做出更大贡献。

    一、“十三五”期间南京市工业发展现状

    工业经济情况。工业经济保持稳定运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7.4%。全市制造业增加值持续稳定增长,2020年,克服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影响,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981亿元、增速6.5%,增速位列万亿元GDP排名前十城市首位。全市工业企业主体数量达到2.1万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超过3200家,较2015年增长20%以上。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21家,其中南钢、金浦、华新等3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

    产业发展情况。新兴产业培育步伐加快,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年均增长率在4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了6个百分点。在全国重点城市中,率先实施市领导挂帅的“链长制”,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人工智能、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集成电路、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等八大产业链规模化发展,八大产业链贡献的工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三分之一。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在国家产业集群竞赛决赛中获得优胜,汽车、电子、钢铁、石化等支柱产业加速转型,获批创建省级智能网联汽车先导区。

    能源结构情况。全市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主要能源指标实现“一降三升”。2020年全市用煤总量较2016年减少374.56万吨、下降11.11%,煤炭在全社会能耗降中的比重降至45%、较2016年下降10个百分点;2020年光伏、风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占全社会能耗比重约12%,较2016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2020年全市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约7%,超出“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目标1个百分点;我市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633亿千瓦时,其中外来电203亿千瓦时、占比32.1%,较2019年增加8亿千瓦时、增长0.7个百分点,较2017年增加136亿千瓦时、增长20个百分点,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升至37%,较2016年增加6个百分点。

    二、已开展工作情况

    (一)推动工业结构调轻

    1、推动八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扩大新产业发展规模。2020年印发《关于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的工作方案》,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人工智能、新医药与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八大产业,建立“一条产业链,一位市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位专班负责人”的工作推进机制。制定《南京市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从打造产业重点园区、培育产业龙头企业、拓展推广应用场景等九个方面,推进八条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产业链图谱化作业,八大产业链分别绘制了产业链条图、技术路线图、区域分布图、招商引资图等四类图谱45张。围绕八大产业链设立相关产业引导子基金近60支,总规模已逾千亿元;分产业链组建专家咨询库,建立决策咨询体系,已入库专家289位,其中院士专家18位。2020年发布了32个首批产业链重点园区,建立了240家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库,八大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

    2、加快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赋予新产业发展动能。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研发机构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协同创新体系,全市目前拥有江苏省高档数控机床及成套装备创新中心、江苏省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建设单位,江苏省增材制造(激光技术及应用)装备创新中心、江苏省大数据创新中心、江苏省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江苏省工业软件创新中心等多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多家培育单位;以及江北新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江宁5G+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南京智能制造研究院(麒麟)、南京智欧智能技术研究院(江宁开发区)等公共平台和创新机构,国内首个国际化、服务大众的智能制造产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德国弗劳恩霍夫先进技术创新及展示中心项目一期在江宁投入运行。通过加快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研发机构,不断发挥科技研发和创新资源优势,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3、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实施工业企业技术装备投入奖补政策,滚动实施“双百工程”项目,加强企业数控装备升级换代、企业产品质量提升、绿色化发展和智能制造模式创新,全面提升企业智能化、集成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水平。近年来,康尼机电、国电南自等1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专项或试点示范,南钢、龙蟠科技等3家企业获批省级智能工厂试点项目,全市目前拥有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65家省级智能车间、44家市级智能工厂。实施企业互联网提升计划,推动企业实施信息化改造,全市共实施两化深度融合重点项目343个,大中型企业互联网应用覆盖率超过65%。制定《南京市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南京市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围绕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实施工业互联网“入车间、连设备”专项工程,已签约5G融合应用项目92个,星级上云850家,位列全省第二;获批1个省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江北新区),14家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

    4、加大淘汰落后低效产能力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深入实施全省“263”专项行动和化工企业“四个一批”行动,重点推进减煤、减化、减铸造,“十三五”期间累计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111家,淘汰低端低效产能企业119家,完成铸造等行业整治182家,化解水泥产能827万吨、船舶产能140万载重吨,提前完成“十三五”江苏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任务。建立工业企业绩效评价机制,对水、电、气价格实施差别化政策,倒逼低效企业转型升级,“腾笼换鸟”,发展新产业。

    (二)推动能源结构调优

    坚持煤炭削减工作总基调,以加快推进结构性减煤为主、深挖技术性减煤潜力为辅,积极推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不断调优调绿全市能源消费结构。

    1、燃煤锅炉管理做到“三尽”。一是“能关尽关”,结构性减煤既是我市减煤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市能源结构优化的唯一选择,近年来先后关停南汽动能分公司、协鑫污泥电厂、秦源热电厂、南京法泊耳纺织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燃煤机组。二是“能禁尽禁”,出台《南京市新增制造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强化产业项目负面清单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控煤减排措施,坚决禁止新增常规燃煤项目;全市域范围划为禁燃区,坚决禁止使用小散乱煤炭。三是“能改尽改”,督促燃煤电厂和用煤企业对用煤设施设备开展深度节能改造,挖掘技术性减煤空间极限。当前,全市燃煤机组全部完成脱硫、脱硝改造和超低排放改造,排放标准严于国家和行业标准。

    2、煤炭质量管控推行“三抓”。一是抓源头,要求全市沿江码头不得向本市用煤企业装卸、转运检验不合格的煤炭,坚决杜绝劣质煤流入我市。二是抓末端,对重点非电企业实施煤炭消费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指标双监控,严格核减企业年度污染物排放指标。三是抓中间,市、区两级统计部门通过不定期进行核准、逐月通报,确保企业用煤“数量准确”,杜绝虚报漏报;市、区两级环保部门通过突击抽查检查、按季通报,确保企业用煤“质量过关”,杜绝以次充好。当前,我市用煤企业煤炭平均热值超过5300大卡,远高于省里规定的4800大卡要求。

    3、清洁能源利用实现“三优”。一是优化可再生能源发展思路。积极克服自然禀赋限制,提出“空间上见缝插针、模式上因地制宜”的新能源发展思路,力争在光伏和风电发展方面取得突破,当前,溧水区和凤镇80MW渔光互补、南钢屋顶40MW光伏合同能源等光伏项目正在推进,六合区3个共计120MW的风力发电项目已经完成规划编制。二是优化清洁能源供应。一方面通过“补气”打通管输瓶颈,促进外调气源指标入宁,金坛-江宁天然气管道正在省里核准,建成后我市每年新增气源15亿方;另一方面通过“充电”提升区外来电占比,近年来我市区外来电占比上升趋势明显,电能占全社会能耗比重持续提高。三是优化热电联产布局。六合、江宁、溧水、高淳等区分别编制《热电联产规划》,目前扬子绿色供汽中心、协鑫高淳、大唐溧水、南京蓝天等燃机热电联产项目及其配套管道项目的建设工作正有序推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全面贯彻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思想,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工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尽早实现碳达锋。

    (一)加快八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1、推动产业链基础能力升级。全面发挥推进办“统”的职能和各专班“推”的作用,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不断提升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水平,八大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0%,规模效应逐步显现。每条产业链重点打造2-3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T3科技、细胞基因等重点平台项目加快建设。

    2、推动产业链创新能力升级。聚力技术攻关强链,建立八大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清单,推动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20项以上,八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自主化率持续提升。围绕八条产业链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在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在首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中获得优胜外,组织其他六条产业链积极申报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

    3、推动重点园区和骨干企业升级。重点扶持32个首批重点园区,为园区集聚更多人才、资金、技术、企业提供保障,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园区挂牌和政策支持。对240家重点培育产业链龙头企业实施精准服务,按照兼顾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原则,分层支持,加快培育形成一批产业链带动作用明显的“链主式”企业。

    4、推动产业链示范应用升级。组织实施《南京市关于加快应用场景开发建设2021年行动方案》,聚焦产业发展、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全年发布1000个以上的应用场景,以场景建设为小切口,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和政府服务效能提升。持续开展创新产品评价,形成200个创新产品纳入《南京市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通过线上线下推广、鼓励优先采购等方式,加快创新产品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落实《南京市生物医药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实施办法》,加快生物医药创新产品推广。

    (二)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1、着力提升智能化改造水平。全面实施智能制造标准战略,依托优势产业和智能制造发展基础,鼓励我市企业、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开展智能制造标准制定。深入开展智能示范车间、智能工厂创建,支持企业大规模运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建设智能化生产线,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和产品,推进以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为重点的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发展。

    2、着力打造产业发展平台。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江北新区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江北新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载体,为企业提供创新发展平台。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每年组织实施2-3项关键技术突破重大项目,提高产品自主化率,强化产业竞争力。积极搭建产业合作交流平台,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和软博会等重大展会活动,加深与国内外企业、机构在智能制造软件、系统、互联网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3、着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深入实施工业企业技术装备投入财政奖补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奖补力度,对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高端项目的奖补比例提高到15%,激励广大企业加大有效投入,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提升经济效益。加大对企业创新产品市场开拓支持力度,通过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示范推广、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采购方和研制方等实施奖补,助推企业拓展市场、提升产品竞争力。

    4、着力提升资源集约利用。出台《南京市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方案》,划定工业用地红线,推动土地要素保障向制造业发展一线倾斜。发布产业用地操作流程,改革工业用地出让方式,建立存量工业用地盘活机制,配套工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对产业用地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用好企业上市、银企合作多种路径,推动科创基金、产业基金发挥效用,多渠道强化项目资金支持。

    (三)加快制造业绿色转型

    1、推进绿色低碳升级。加快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全面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大幅降低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使用能耗,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基站,推动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尽早达峰。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包装、绿色运输,建设一批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绿色工厂,构建新型绿色制造体系。

    2、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加快重点行业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改造。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强化工业固废减量资源化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推广应用,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强再制造产品认证与推广应用,鼓励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废物回收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培育新型商业模式,打造龙头企业。

    3、推进产业园区绿色水平提升。推进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推动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等。鼓励建设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协同互济的综合能源项目。鼓励化工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贮存、预处理和处置设施,加强工业生产过程中危险废物管理。鼓励园区探索实施排污许可制度。到2025年,所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创建成为生态园区。

    (四)加快能源结构优化调整

    1、久久为功减少煤炭消耗。认清我市“用煤基数依然偏大、技术性减煤不可持续”两个严峻现实,紧扣结构性减煤这个“牛鼻子”,以燃煤机组到期关停为抓手,加快到期煤电机组关停,大幅减少我市煤炭消费总量。

    2、多措并举推动清洁能源。优化电源结构和电网布局,争取特高压工程在南京落点,进一步提高区外来电比重;加快金坛-江宁天然气管道和滨江LNG储气库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增强全市天然气供应和保供能力,实现清洁气源“外通内畅”;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进光伏、有序推进生物质发电、合理推进风电;鼓励综合能源利用,推动“转废为能”,通过余气余热余压发电机组,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气、水、油、渣等“吃干榨净”。

    3、以点带面提升用能效率。以打造江北新区智慧能源示范区为牵引,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进智慧能源新模式、探索智慧能源新技术、鼓励智慧能源新业态,推动能源产、输、储、用等各环节更系统、更协调、更清洁,大幅提升能源综合效率,让用能“亩产更高、事半功倍”。

    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