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陈晓芳代表:
您提出的“深入推进《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垃圾分类工作的关心支持。围绕您提出相关建议,现答复如下:
一、建议所提几个问题的现状
1. 收集点建设情况。《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前,小区楼栋、单元,甚至楼层设置的投放点,数量多、位置分散,居民分类质量难于监督,垃圾分类流于形式。《条例》实施后,根据第二十六条规定,我市施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集中投放制度。为了加强对垃圾投放的刚性约束,通过科学管理,促进居民垃圾投放习惯的转变,我市实行撤桶并点,定时定点集中投放。集中投放点的设置,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业委会、业主大会的作用,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不同设置标准(一类、二类)、不同投放方式(柜台式、窗口式、步入式)、不同投放时间(定时、误时)的垃圾分类收集点,做到清洁卫生、实用美观。居民小区收集点的选址,要求收集点设置方案要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因地制宜设置。各区广泛采取了宣传栏公示、上门发放材料、召开居民议事会等方式进行了宣传告知和意见征集,组织了数千人次“跟着垃圾趣旅行”活动,让居民到已设置收集点的小区参观。截止6月30日,全市建成小区垃圾分类收集点10315个(固定收集点9780个、流动收集点358个、规范化桶点177个),在建250个,建成投运小区覆盖率为98%。但是,收集点落地难也是一个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居民担心收集点影响环境,导致一些小区收集点数量不足,距离过远。
2. 沿街商家开展垃圾分类情况。实行垃圾分类以来,沿街商家的分类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市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的“老大难”,不分类、分错类、随意投放等问题层出不穷。为彻底解决这一难题,我市加强进店宣传垃圾分类,采取发放垃圾分类告知书、致商家“一封信”,签订“门前三包”协议,要求店铺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垃圾分类。加强对沿街商家进入临近小区投放垃圾、偷倒、乱倒现象进行执法检查,对违法行为进行靶向指导、责令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的按照条例进行处罚。撤除店面门前垃圾桶,实施沿街店面垃圾定点分类投放模式,同时试点采用“定种类、定时间、定线路”的“公交化”流动收集车进行定时定点分类收集。
3. 部门合力开展工作情况。为加强顶层设计和协作配合,我市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副秘书长、29个部门、11个区主要领导、江北新区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垃圾分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城管局。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调度会,各成员单位每月25日前报送工作进展、工作动态、考核进度。为贯通政府部门的职能,更好的协调开展垃圾分类工作,2020年11月成立了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专班,由市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分管副市长任专班主任,9各部门人员分成5个小组,集体办公、实体运行。今年,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专班制定了2021年常规工作任务和人员分工,将责任细化落实到人,定期召开工作例会,进一步加强督导检查。市、区、街(镇)三级城管部门加强垃圾分类人员配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抓好工作落实。市垃分办每月形成考核通报、简报、数据专报。
4. 宣传活动开展情况。2020年1—4月,由于疫情影响,不光人群集中的聚集性宣传活动难以开展,进小区、入户宣传也难以开展。针对疫情,我们加大了媒体的宣传力度,并在疫情风险程度降低后,加强了全方位宣传发动。2020全年召开市级垃圾分类新闻发布会38场,组织《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广场普法活动204场,发布垃圾分类相关宣传1000余条,转载、转发5000余条。利用城管局官方两微发布相关信息近400条;拍摄公益宣传片5条,利用全市各主次干道、商业体户外大屏以及10条地铁线广告屏、南京电视台等渠道不间断循环播放,其中单辆地铁播放频次为110余次/天;制作垃圾分类动漫片22条、宣传海报4套、多个垃圾分类游戏微信小程序和H5。条例实施首日全网直播分类实况,观看量1500万人次。推送微信朋友圈垃圾分类公益广告2次,累计曝光1865万余次。举办首届全市垃圾分类家庭PK赛。形成全媒体、广覆盖、高频次的浓厚宣传氛围。今年一季度,召开专题垃圾分类新闻发布会23场,《城管行》累计制作垃圾分类专题节目32期、省市电视新闻135条,平面报刊媒体191篇,市区发布垃圾分类信息2339篇,其中官方微博发布垃圾分类信息669条、微信公众号发布343篇、各类新媒体1887篇。
5. 加强分类投放引导。全市1万多名垃圾分类指导员坚持每天早、晚定时进行桶边指导,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居民正确分类。实行差异化的投放时间管理,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定时投放,保障分类质量,其他垃圾不限时投放,尽量方便居民。加强小区保洁巡查,倒查乱投放源头,上门走访指导。开展争优除差行动,按分类成效将小区分为A、B、C三级,针对C级小区,集中力量、精准施策,逐步实现争先创优的目标。开展便民惠民微风行动,进一步解决居民关心的身边问题。目前已在609个小区启动,其中“微改造”项目加装洗手池146个、洗手桶41个、烘手机3台、破袋器432个、垫脚台92个、灭蝇灯97盏、遮雨棚120个、洗手液15处、脚踏板4处,3个小区加装了视频监控,23个小区进行了路面改造,43座收集房加装空调,46座收集房加装除臭装置,增设绿植130盆;“微宣传”类共开展路演72次、小区广场活动17场、培训会117场,发放环保布袋300个,发放垃圾分类微创意产品250个,发放宣传小礼品1560个,开展入户宣传275次,宣传户数25153户,发放宣传页27996页;“微奖励”类共开展积分兑换活动219次,积分抽奖7次,红榜家庭发放奖励55次,有奖晒自拍活动50次,有奖问答活动32次,评选最美督导员2次,颁发社区环保优秀家庭荣誉证书1次。建立垃圾分类检查评比制度,市、区、街、社区四级联动,每月在《南京日报》公布区、街道垃圾分类工作排名,层层压实责任。
二、下一步工作
1. 不断增强部门工作合力。市垃分办完善市工作专班周计划、月简报等相关制度。各区参照市模式成立工作专班,进一步增强工作合力。建立市相关部门定期调度机制,加强分工协作,贯通政府相关部门职能;机关事务管理局大力推进党政机关垃圾分类“五提升”行动,加大对机关干部职工的宣传教育,提升分类准确率,开展志愿宣传服务,继续发挥好党政机关的示范带动作用;政务中心及时反馈垃圾分类投诉,做好派单分发工作;市委宣传部做好与媒体的对接工作,及时、准确报道垃圾分类相关工作;市规资局出台《南京市第二批设计方案审查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豁免”项目清单》(以下简称《清单》),将相关垃圾分类收集点建设纳入《清单》,进行分类指导,消除规划管理死角,结合现出现的信访问题,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关于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规划管理的答复脚本;2021年垃圾分类重点任务中有工作任务的其他部门,定期报送月总结、下月计划、垃圾分类典型案例。
2. 持续深入宣传动员。结合全市垃圾分类重点任务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策划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入户宣传、教育引导、媒体报道等工作,在社会上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比如举办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家庭PK大赛,表彰一批优秀家庭,树立典型,推广宣传家庭生活垃圾的技巧和经验,营造全面参与,共同关注,一起学习的氛围;和省电视台合作,推出“垃圾分类进万家”卫星现场直播节目,每月2期走进住家,深入小区,传播知识,了解垃圾分类现状,在更大层面推广宣传;全市开展“跟着垃圾趣旅行”活动,邀请市民亲身体验,从垃圾分类前端分类投放到垃圾分类末端处理,观摩垃圾分类一个闭环的全过程,通过直观感受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加强与新媒体深度合作,开通“南京城管”新浪网络直播,开通“你身边的城管”牛咔视频网络直播,聚焦公众关心的前段分类、中端运输、末端处置全闭环流程,制作推广垃圾分类宣传海报,围绕桶边督导员做报纸专版,人物专访。在全市树立典型人物和先进模范,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从而带动全社会关注支持垃圾分类工作。
3. 加大检查考核力度。优化市对区考核机制,指导13个涉及市对区考核的部门制定考核细则,充分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加大对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进行执法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限期整改,拒不改正的按照《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进行处罚;加大垃圾分类工作管理考核力度,根据阶段性重点工作适时调整考核指标,持续每月在《南京日报》刊登各区、各街道综合排名,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制定《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社会监督员管理办法》,从居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从业人员、行风监督员当中选聘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社会监督员,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监督。
4. 不断提升分类实效。一是加强桶边指导,发挥桶边指导员的指导、监督作用,对督导员上岗情况进行考核,纳入市对区考核范畴;二是开展“争优除差”行动,将居民小区、重点行业单位、街镇按成效分为优、良、差三级。其中重点行业包括医疗机构、学校、党政机关、农贸市场、商业综合体(含餐饮)、旅游星级饭店(宾馆)、文化演出场馆、体育场馆、交通场站、物流企业、公园等十一大类。计划用三年时间,对标找差、集中力量、精准施策,切实破解垃圾分类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逐步实现消除差类、争先创优的目标;三是开展垃圾分类便民惠民“微风行动”,在每个小区因地制宜开展“微改造、微宣传、微奖励”,在细微处下足“绣花”功夫,增强居民在垃圾分类中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提高垃圾分类实效。
5. 切实做好经验总结。收集各区垃圾分类成功经验做法典型案例,汇编成册。在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全面评估我市垃圾分类工作成效,认真做好总结上报工作。
南京市城市管理局
2021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