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对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建议第0018号建议的答复
    (促进南京“无废城市”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7-14 17:18 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林玮代表:

    您提出的《促进南京“无废城市”建设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几年,我市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突出系统管理、精准施策、风险管控、产业创新,统筹提升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等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管理能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地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下一步我市将按照《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制定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要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主要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统筹固废管理,共治格局初步形成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部门、企业、公民等共同参与”的城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共治新格局。一是强化党委政府责任。市委书记与各板块、部门“一把手”签订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将危险废物环境监管、生活垃圾利用处置建设等重点任务纳入目标任务,推动解决了一批治理固废污染防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压紧压实属地、部门的监管责任。发改、工信、生态环境、城管、农业农村、商务等部门,不断强化联动,协作推进“大宗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安全整治”、“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再生资源回收”等工作。二是建立目标考核体系。率先制定出台《南京市打好固废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加快构建权责明晰、协同增效的合作机制。将“垃圾分类集中处置率”“危废处置情况”等纳入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强化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三是压实产废单位主体责任。落实危险废物申报备案制度,督促产废单位依法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开展铅蓄电池生产企业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试点,不断完善生产者责任体系,推动生产或经营企业利用其销售网络和渠道回收废弃产品。四是构建全民行动体系。将新固废法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培训内容,累计开展各类培训50余场;开展企业危险废物管理培训考核,培训人员达6500余人次,广泛开展固废污染防治知识问卷答题活动,19000多人次参与;推进校园、社区固废宣传活动,举行活动8000余场。

    二、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制度标准体系

    坚持“依法治废、科学管废”,积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强化法规标准配套,构建固体废物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建设“无废城市”理念,组织编制《南京“十四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南京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系列专项规划,科学谋划城市固废污染防治能力建设。二是强化法规配套。不断完善地方法规配套体系,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地方性配套法律法规,启动《南京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修订工作。三是细化制度落实。制定《关于持续提升我市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统筹各类固废的管理。加快构建我市固废治理“1+7+N”制度体系,陆续出台了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意见、危险废物专项整治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四是强化技术支撑。编制再生资源回收指引手册,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水平;印发建筑固废5项技术导则,为建筑固废再生产品使用提供技术保障;编制《南京市实验室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手册(试行)》,指导实验室危废规范管理。

    三、推进绿色发展,统筹减量回收利用

    围绕工业固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五大重点领域,实施绿色发展,源头推进减量、回收和利用,固废污染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一是推动工业固废减量化和资源化。每年组织100家以上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全市15家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进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创建,目前,我市3个开发区获批国家工信部绿色园区,包括南钢集团在内的6家企业获批国家工信部绿色工厂,5家企业获批省级绿色工厂。推进沿江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累计淘汰水泥落后产能572万吨,船舶落后产能140万载重吨。推动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工作,在省工信厅公布的第一批35家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第三方机构中,我市有17家机构入选,入选比例全省第一。目前,全市工业固废年均产生量为1840万吨,综合利用率在85.8-96%左右。二是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持续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力,目前全市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已达7010吨/日,全市垃圾处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全市建成小区垃圾分类收集点7852个,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正逐步形成。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产生量311.3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三是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作为住建部首批确定的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城市,我市围绕建筑垃圾资源化,出台了“1个政府规章+1个实施意见+2个配套文件+5个技术导则”的系列政策文件。推动装配式建筑等新技术的落实,鼓励引导资源化利用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356个,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水平逐年提升。四是构建农业固废回收利用体系。不断加强秸秆回收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4%;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废旧农膜回收率达96.4%。五是实施危废全生命周期监管。对产废单位和危废处置单位,实行危废备案和跨省转移联单化管理。制定印发《南京市危险废物贮存规范化管理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等5个方案,持续推进整治,危废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持续开展危废“减存量、控风险”行动,全市危废贮存总量控制在低于一周产生量。

    四、引入市场参与,创新各类工作举措

    针对各类废物特点,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分类精准施策,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效应。一是针对危险固废,强化落实简政放权,推动处置设施建设,释放市场活力,全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已达30万吨/年,全面完成危废处置项目建设,处置方式涵盖了焚烧、填埋、水泥窑协同、物化、超临界氧化等国内主流工艺,并建有兜底的刚性填埋场。市场已由“供不应求”向“供大于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通过不断竞争,倒逼处置企业提升服务水平。二是针对大宗固废,积极推进“产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基地”“大宗固废资源综合利用试点企业”“城市矿产”示范企业建设,培育了一批典型示范企业,进一步提升了产业利废市场服务能力。三是针对小量品种,按照“按行业分品类集体统一招标,产废单位自愿签约付费,处置单位统一收运处置”的原则,组织自愿参与的产废企业以联合体“带量采购”形式,针对细分小产废量品种,尝试公开遴选服务能力强、处置方案优、收费合理的处置单位,实施统一处置,主动推动固废治理“第三方”服务市场建设,探索以市场手段解决小量废物处置的工作路径,市教育局已组织39所中学开展了实验室废物处置的试点工作。

    我市一直高度重视固废管理工作,但对照“无废城市”建设仍有一定的差距,需通过建设“无废城市”系统解决。对于您建议中提出的建议,我们认真研究对待,经过仔细分析和查找原因,进行了相应的整改和补充完善。

    一、深入推动“无废城市”建设。

    加快成立“无废城市”领导小组,认真分析评估今后五年我市固废治理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措施,围绕碳达峰、碳中和远景目标,突出城市特色,科学制订“无废城市”工作方案。全面梳理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废弃物、生活和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五大类固体废物现行管理制度标准,补充完善固体废物标准规范。加快启动《南京市“十四五”低碳发展规划》,全面统筹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明确“十四五”期间低碳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结合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构建工业、农业、生活领域资源和能源循环利用,推进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协同减污降碳。

    二、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

    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加大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结构性减煤力度,禁止新(扩)建石油、化工等高耗能、重污染项目,减少低价值、难处理废物产生。积极推广深化装配式建筑、全装修房、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大力推进绿色建筑,促进垃圾源头减量,确保城市发展生态环保、低碳节能。强化推进清洁生产审核,指导企业合理选择工艺、设备和原料,降低固体废物危害性。构建绿色生产方式,强化固废污染防治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通过“六五”世界环境日、“无废”进校园、“无废”进社区等方式宣传“无废城市”理念,持续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倡导全市酒店、饭店餐厅不提供一次性用品,推进各类“无废细胞”建设,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三、进一步完善固废管理体系。

    有效打破以条块管理为主的固废治理格局,明确部门职责,梳理各类固体废物部门职责,形成分工明确、权责明晰、协同增效的固废全品类全流程无缝衔接的责任体系。建设“宁固废”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整合各类固体废物信息,实现固废监管、交易撮合、风险管理、信用应用等多功能融合,打造“互联网+信用+监管”固体废物全链条管理新模式。持续推动危废固废安全整治,从项目源头审批、执法监管、联合会商等方面不断强化,形成监管合力。将企业固体废物统一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强化落实小产废量企业单位危废申报备案制度,继续不断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围绕循环型社会建设和生产者责任延伸,进一步明确各方职责,全面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四、进一步强化市场参与机制。

    强化对现有固废资源化利用和处置设施的整合和升级,理顺固废市场经营格局,推动过剩产能的出清和再利用,有效发挥设施协同作用。全面推进校地融合发展,强化落实研发扶持政策,培育孵化一批固废利用处置创新企业和研发机构,加快推进各类固废处置利用技术项目落地,提升固废科研成果产业化能力。加快江南、江北环保产业园循环产业建设工作,支持固废综合利用项目落地,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静脉产业集聚区。因地制宜发展固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固废处置“长三角”一体化和市场化改革,打造一批固体废物利用处置骨干企业。

    我们将加大力度,进一步强化“无废城市”建设,提升固废治理能力,真诚欢迎您一如既往关心与支持。

    南京市生态环境局

    2021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