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宗媛代表:
您提出的《进一步巩固水环境提升成果、推动水务行业纵深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全市黑臭水体整治、水环境治理提升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20年,全市22个地表水省考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以及28条入江支流、72个重点水功能区、84个市考断面水质达标率等4项主要指标均实现100%,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省第一。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关键阶段,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时期。我们将积极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进一步解放思想、担当作为,坚持久久为功,补短板、锻长板,在全面巩固“消黑消劣”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和稳定性,努力打造良好水生态环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提供有力水务支撑。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聚力固根基、补短板,扎实推进污水系统提质增效
水环境问题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2020年,按照国家、省部署,我市印发了《南京市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方案》,成立了市、区两级工作专班,每月调度推进,着力从源头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
一是加快消除污水管网空白区。以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接合部以及城市新开发区域为重点,全面排查污水管网情况,2019年全市建成区共有污水管网空白区19.72平方公里,结合道路建设、旧城改造等加快管网更新改造,至2020年已消除管网空白区15.4平方公里,剩余4.32平方公里“硬骨头”区域计划今年全面消除,加快实现全市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
二是加快问题管网更新改造。突出“挤外水、提浓度”,2019—2020年,我市完成主城六大污水系统1700公里管网检测排查,累计实施即查即改修复9100余处,污水系统进厂BOD、COD浓度分别比2018年增长23.5%和12.7%。针对较大结构性、功能性缺陷,正按照轻重缓急原则,结合道路建设、资金财力等,逐年列入城建计划逐步改造到位,今年计划启动100公里污水管网改造,力争年底完成40公里,进一步提升污水收集效能。
三是加快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按照城乡生活污水处理专项规划和适度超前建设原则,在前5年全市增加污水日处理能力约100万吨、总能力达300万吨基础上,今年正加快实施城南、江宁开发区南区等9座污水处理厂改扩建,计划年内新增日处理能力30万吨以上,至2025年,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规模达400万吨以上。在提升能力同时,坚持质效同步提升,针对进厂浓度较低污水处理厂,已制订了“一厂一策”整改方案并加快组织实施;同步以提质增效达标区创建为抓手,今年计划完成207个“达标区”建设(面积432平方公里),确保年底我市建成区50%以上面积建成“污水提质增效达标区”。
四是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我市共有6500个自然村,通过近年来持续推进,累计完成近5300个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超过80%,计划“十四五”基本实现全覆盖。今年围绕“自然村污水治理覆盖率达85%、农户污水治理覆盖率80%、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达90%”工作目标,已制定《2021年南京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动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各区、各相关单位目标、工作内容及工作措施,将进一步专班、专项深入推动,助力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二、精准治污水、修生态,积极推动幸福河湖建设
根据省2021年第1号总河长令关于全力建设幸福河湖部署,以及市委、市政府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丽古都”“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宜居城市”等要求,将进一步突出科学精准治水,整体系统开展河湖生态治理,推动城乡幸福河湖建设,彰显水韵南京生态魅力。
一是大力削减雨季溢流污染。我市作为南方多雨城市,雨季溢流污染一直是影响河湖水质的突出困扰。一方面,针对内秦淮河、金川河等截流合流溢流问题,以及部分区域拦河入管、低浓度污水截流入管等问题,将结合片区雨污分流、海绵城市建设等因地制宜实施精准限流截流改造、雨水有效释放改造、沿河截流管沟改造、增建调蓄池等,最大程度减少雨季溢流频次和溢流量,减少低浓度污水、雨水、地下水对污水系统的冲击。另一方面,有序开展主城2360公里雨水管网清疏整治,实施检测排查和错混接修复改造,完善防倒灌设施,定期清除管道内沉积物,减少雨季冲刷污染,保障雨后水体水质。
二是深入攻坚城市暗涵整治。暗涵作为地下隐蔽排水通道,具有排口多、混流多、淤积多、破损多等问题,对河道水环境质量影响较大。坚持把暗涵当作明河来治理,2020年,我市在全省率先研究制定了城市暗涵整治专项工作方案、整治工作技术大纲,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完成49处城市暗涵整治,计划至今年底可累计完成约30处暗涵整治。通过涵内排口溯源整改、涵底清淤、涵体修复等措施,实现涵内整洁、污水纳管、清水出涵,努力将排污通道打造为清水廊道。
三是积极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对优美水环境的期待作为目标追求,将进一步统筹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等要素,推动全域积极打造水环境优美、水生态良好、水安全可靠的可知可感、宜居宜游的幸福河湖,彰显南京“水之清、水之秀、水之韵、水之宁”独特魅力。目前,《南京市幸福河湖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已形成初稿,正在抓紧修改完善,下一步将按计划加快组织实施。
三、注重人才科技支撑,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
我市涉水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设计研究单位众多。为科学、系统、精准、高效推进治水工作,下一步,将充分借助和发挥本地科研专业资源优势,协同谋划研究,共同推动我市水环境整治提升。
一是深度开展合作交流。加强与本地院所、公司企业的广泛对接、深入交流,在治理规划编制、项目方案设计、专项课题攻关、先进技术引进等方面,开展多方位合作,并逐步健全工作协同机制,建立专家团队。加强整体谋划、重点问题研究,针对性开展座谈交流、邀请培训,共同为我市水环境治理问诊把脉,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方案制订,并科学构建治理体制机制,提高我市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的科学性、系统性、精准性。通过深度交流合作,进一步激发本地水环境治理规划设计和建设治理市场活力,引导相关公司企业积极参与和创新推动全市水环境治理工作。
二是充分发挥科技支撑。近年来,我市在月牙湖、莫愁湖等河道生态修复中采用“食藻虫+水下森林”等技术,构建了“草型清水态”生态自净系统;在管网检测排查中,针对主干管水位高、流量大、调排难等问题,引进了可带水检测全地形机器人,360度扫描检测管道缺陷;日常养护过程中引进了高清管道机器人、小型管道疏通车等先进设备;还深入调查研究,指导各区针对城市内河引进并优化配备了不干河常态化清淤+现场固化的小型清疏设备。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研究借鉴,加大对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先进技术、先进装备的引进和消化运用,提高水环境治理保护现代化水平。
三是加快构建智慧平台。当前,我局正在组织实施南京市智慧水务系统建设,包含日常调度、供水、排水、河湖管理等应用系统,现已初步搭建,计划今年底全面完成。在城市排水管理、水环境治理等子系统方面,通过整合污水处理厂、泵站、排水管网、河湖管理以及重点排水户、节点井、截流设施等基础信息数据,建设排水系统“一张图”,并全面梳理和大幅增设“厂—站—网—河—口”有关水位、流量、水质、视频终端,健全立体联动感知平台,真正让地下、水下的“看不见”转化为可视化、可感知、可全过程溯源分析研判的智慧水务保障体系,为全市水环境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感谢您对我市水务建设发展、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南京市水务局
2021年7月27日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