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1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金福兰代表:
您提出“关于我市混凝土行业去产能集约化发展的建议”收悉。您反映的我市混凝土行业产能利用率低、“黑站”多等问题,对我市进一步推动混凝土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我们第一时间召开了专题会议,与相关部门会商并了解核实相关情况,通过书面形式征求了相关部门(单位)意见,现将相关意见收集整理,形成以下答复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中将“储料区、主机搅拌楼、物料输送系统等主要生产区域实现全封闭,并配置主动式收尘、降尘设备,采用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进行运营管理,具备消纳城市固废能力的智能化预拌混凝土生产线”列为鼓励类产业。目前,国家、省尚未将预拌混凝土行业列入禁止、限制类行业,也未下达混凝土行业去产能目标,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行政手段去产能尚缺乏法理依据。但我们没有消极等待或单纯依赖于市场调节,而是主动采取了一些措施。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目前,我们化解混凝土行业过剩产能主要通过两大途径:一是依法依规,运用环保、安全、质量等综合手段规范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对一些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标准的企业,经整改无法达到要求的,予以关停和取缔;二是强化政策引导,鼓励“智慧搅拌站”、“绿色搅拌站”、“绿色建材”发展,如积极推动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工作。具体做法有:
一、严格环保审批,实现源头管控。市生态环境部门对混凝土行业实施严格环评审批,开展源头环境管理。一是严格执行《长江保护法》《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试行)》、《江苏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负面清单实施细则》《南京市制造业新增项目禁止和限制目录》《南京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和各项准入规定,把好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关。二是环评工作严格履行相关规划和产业政策要求,在项目立项后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三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管理规定,对不符合管控要求的建设项目要求易址或调整建设内容。
二、开展资质审批,强化质量监管。市建委下属事业单位市绿建中心承担全市预拌混凝土企业资质初审、生产质量管理,对申请预拌混凝土资质的企业,从技术人员、生产设备、资产投入等方面严格审查,以保障我市预拌混凝土产品质量,目前智慧搅拌站上线达44%。南京市预拌混凝土信息化监管平台也于今年6月正式上线,将实现预拌混凝土生产质量全过程实时监管。依据《江苏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省政府89号令),市绿建中心对无资质的混凝土搅拌站(俗称“黑站”)进行摸排、查实,并依规进行查处。
三、推动绿色制造,引导转型升级。一是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积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深入开展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实施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全力推动绿色产业体系构建,在工业企业中积极创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并对于成功申报工信部绿色工厂等的企业予以配套奖补。近年来,省、两市级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均对现有生产系统实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利废、有毒有害物质减量、清洁原料替代、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能源系统优化,以及再制造技术应用、生产设施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改造、工业固废高值化资源利用等绿色化改造项目予以重点支持。二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机动车。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制定了我市公共领域电动化工作方案,进一步丰富新能源车辆应用场景,针对工程机械等重点领域制定全市公共领域电动化行动计划,并拟选取特定场景开展电动化车辆示范应用。三是推广绿色建材应用。今年,我市作为6个政府采购绿色建材试点城市之一(试点期两年),成立了市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对包括预拌混凝土在内的多种建材产品开展绿色建材登记工作,并在政府采购中予以支持,发挥政府采购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建材行业绿色制造水平进一步提升。目前市交通局所管辖交通基础工程基本全部采用购买预拌商品混凝土材料,仅有少量地处偏远地区,不具备交通运输条件的项目临时自建混凝土拌合楼,且符合自建相关要求,依法取得合法手续。待工程完工后,拌合楼将被拆除恢复原貌。
四、强化环境执法,推行清洁生产。混凝土行业易产生扬尘污染,生态环境部门高度重视扬尘管控,积极组织开展包括混凝土行业在内的环境执法检查。一是强化混凝土行业监管,要求企业实施路面硬化、采取密闭设施、运行污染治理设施等方式方法,严控混凝土行业扬尘。二是将企业纳入“双随机”执法范围,对列入重点污染源的企业实现每年全覆盖抽查,对环境信用评级差、群众举报投诉多的企业加大抽查频次。组织开展扬尘管控“日常巡查、问题交办和专项检查”,2021年通过污染防治攻坚平台通报扬尘问题170件。三是严格执行执法“三项制度”,现场执法过程中,确保现场执法系统100%覆盖和执法记录仪100%联网,确保阳光、规范执法。四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方案、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
五、统筹固废治理,促进资源利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南京市固体废物治理的重要内容,全市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统筹提升各类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一是印发《南京市打好固废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通过实施源头管控、提升处置能力、强化过程监管、加强风险防控等措施,形成全市固体废物联动机制,切实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二是编制“十四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制定《关于持续提升我市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的实施方案》,加快构建南京固废污染防治“1+7+N”制度体系,全面提升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能力。三是启动“宁固废在线监管系统”一体化平台建设。整合各职能部门固废数据信息,摸清全市固废总量、种类、资源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能力,探索建立“互联网+信用+监管”新模式。
您建议中指出的若干问题,有理有据,切中要害,对我们今后开展相关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推动预拌混凝土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规划引领。一是加强总体规划层面的落实。市规划资源局正在编制的《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阶段性方案中初步划定了工业用地区块线,作为全市工业发展核心保障空间,保障城市长远发展和未来逐步引导转型,为“智慧搅拌站”建设的工业用地选址和预拌混凝土行业的环保改建和迁建预留空间。二是加强专项规划层面的控制。根据省自然资源厅统一部署,市规划资源局正在编制《南京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加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合理设置建筑用砂石规划开采区块,优化混凝土用砂石资源供给。三是加强规划审批层面的引导。通过城市设计和空间形态的指引,鼓励混凝土搅拌站加强建筑风格界面、屋顶绿化和第五立面的设计,加强与周边城市环境的整体统一,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市城市空间品质。
二、把好项目准入关。一是加强节能审查监管,市区两级节能审查部门认真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国家发改委令〔2016〕第44号)《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苏发改规发〔2017〕1号)要求,按职责权限,依法依规开展节能审查,加强对预拌混凝土新增或技改项目节能审查制度落实情况的事中事后监管;二是把好安全准入关,市应急管理局按照《安全生产法》《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做好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严把安全准入关。
三、加强执法监管。一是强化环境执法。加强执法工作统筹,提高针对性、有效性,常态化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逐步推动形成以引导企业自觉守法与加强监管执法并重、严格规范执法与精准帮扶相结合、统一监管标准与差异化监管措施相结合的监管模式。二是强化安全执法。市应急管理局通过严格执法检查,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提高自主安全管理能力。三是强化专项执法。重点打击“三无搅拌站”“黑站”,伴随疫情得到进一步控制,我们将加强对无良黑站的专项整治和执法行动,不断压缩直至消除黑站的生存空间。四是统筹固废管理。系统谋划“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将绿色工业、农业和生活水平提升及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有机融合,健全完善政策制度体系,集成创新科技治理体系,全力营造绿色市场体系,探索建立协同监管体系,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固体废物管理体制机制。
四、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工业绿色化改造步伐,推动建材等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发展,指导企业进一步提升绿色制造水平,持续实施转型升级及绿色低碳工艺革新。二是持续推进清洁生产。促进企业持续开展清洁生产改造,进一步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做好企业自愿性清洁生产推广工作。三是推动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要求,围绕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在预拌混凝土行业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推动固废利用向精细化、大掺量、高附加值利用方向发展。四是加强政策扶持。在专项资金中持续加大对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相关机构和企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应用,组织推荐企业积极申报工信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业技术装备等。
您建议中提出的制定《南京市预拌混凝土行业去产能集约化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预拌混凝土产能布局和结构调整规划方案》等政策性文件,涉及我市总体产业规划布局,我们将与发改、建委等部门一道,结合陆续发布的综合性规划,开展专题研究,及时与代表们沟通并汇报最新进展。
再次感谢您提出的中肯意见和对我们工作的理解支持,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多提宝贵意见。
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年9月16日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