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0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省政协提案
葛亮等2位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开发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津逮楼”功能 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你们的提案,我市与省文旅厅十分重视,共同作了认真研究办理。
一、 南京图书馆所藏甘氏旧藏情况说明。
历史上甘氏津逮楼藏书与甘宅的文澜轩、寿石轩、三十六宋砖等藏有书籍字画碑版金石垢建筑,已毁于咸丰三年(1853)春太平军乱之中。后甘炳建“小津逮楼”,甘元焕建“复庐”,都曾积极搜存图书,但所搜存的旧藏不及原津逮楼旧藏十分之一。建国后甘氏后人将部分图书捐赠给南京图书馆,此事有文献记载,但无捐赠书目。南京图书馆根据著作和藏书印等有关信息,查证目前该馆古籍中可以明证为甘氏旧藏的书,主要有两类:一是甘氏家族中甘煦、甘元焕、甘炳等著作稿本;二是铃有甘家藏书印的书籍。这两类藏书据现有目录统计约数十种。此外,馆藏中还有部分甘家刊刻的书籍,但不能确定为甘氏旧藏。因为甘氏刻书编选精当、版刻精美,在当时也有相当广泛的流传,可由多种途径收入南京图书馆。
二、关于促成南京图书馆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合作,将部分藏书以“回归”形式转移至津逮楼收藏。
南京图书馆是收藏古籍、民国文献重要机构,属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总量超过1200万册,其中古籍160万册,包括善本14万册;民国文献70万册,已有524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长期以来,该馆作为公共图书馆一直向社会开放,历史文献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利用。
购买、接受捐赠是公共图书馆收藏历史文献的重要来源。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国内古籍收藏大馆都曾多次接受著名藏书楼或藏书家捐赠的历史文献,南京图书馆也不例外,也有不少接受捐赠事例。这部分历史文献,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公共文化资源,也是国有单位主要资产。据了解,目前国内尚未出现捐赠古籍原书“回归”先例。省文旅厅从“避免因历史原因发生纷争,确保公共图书馆有序运行、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考虑,尚不建议将部分藏书以原件形式移至津逮楼收藏。
津逮楼在我国晩清藏书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力,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过积极贡献。我市积极采纳你们的意见,着手将“津逮楼”古籍电子化。一方面深化“津逮楼”史料研究,广泛向社会征集原“津逮楼”所藏善本、金石、彝鼎、碑帖、名人字画,昆曲相关物件。另一方面,将原“津逮楼”甘氏旧藏文献采取复制、拷贝、扫描,数字化展示“津逮楼”原有藏品风貌。此外,你们提案提及的《金石录》善本为纸质文物。根据国家文物保护要求,较为脆弱的古籍不宜将原件借调展出。
三、关于通过主动梳理与发掘,建立“津逮楼“的藏书特色,打造古典与创新结合的藏书楼文化与品牌效应。
我市民俗博物馆位于甘熙宅弟内,是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间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为我国首家民俗、非遗“双博馆”。“津逮楼”作为该馆内复建仿古建筑,面积仅300平方米,且收藏史料专业条件尚不具备,不宜作为收藏南京地方史志文献为主的南京文史资料馆。
四、关于发挥“津逮楼”的文化教育与昭示功能,多种形式开展文化活动,在功能性的角度,真正做到“还楼于民”。
“津逮楼”现为我市民俗博物馆临时展厅,主要展示南京非遗传承人作品。其中基本陈列的“金陵十八坊”以场景复原的方式,展出晩清至民国时期的南京老行当。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强民俗史料征集工作,不断丰富馆藏内容;科学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举办精品临展特展,策划精彩教育活动,打造精美文创衍生产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南京文旅融合示范地、城市特色文化名片。
五、关于从文旅宣传的角度,可进一步强调“津逮楼”在南京古建中的地位,加大多渠道、新媒体宣传的力度,发挥其促进文化旅游的多重功能。
我市民俗博物馆拥有“我们的节日”“我是小小传承人”冬、夏令营等品牌活动,其中“500娃娃学非遗——校本课程定制课”被专家评为“2013—2016年度南京市博物馆(纪念馆)‘十佳’优秀青少年教育项目”、“2015—2017年度江苏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十佳’教学设计”。甘熙宅第经专家和市民投票被评为“南京十大文化地标”“南京十大历史文化地标”。该馆微信公众号、微博年发布宣传信息700多条,新闻报道200多次。市民俗博物馆与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签署协议,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已共同举办七届“民俗文化节”,实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2019年,该馆年参观超过25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参观超过5万人次,举办临时展览26场,馆内外举办非遗主题活动300多场。“津逮楼”作为市民俗博物馆内重要建筑,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强“津逮楼”古建研究,邀请专家开设“津逮讲坛”和读书会,精品打造市民俗博物馆、南京非遗馆微信公众号,运用网络直播等手段,加大宣传报道力度,提升“津逮楼”在海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彰显南京古都文化神韵。
感谢你们对我市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南京市政府办公厅
2020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