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0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省人大代表建议
吕凤显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高地、推进国际创新名城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政策引导,推进智能制造建设体系完善发展的建议。当前,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市委2020年1号文相关政策,全面推进创新名城建设,出台了《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0年)》,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实施初创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度培育,针对不同阶段企业给予相应扶持,打造“科创企业森林”。2019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680家,增长50.1%;其中秦淮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5家,目前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10家,其中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类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0多家,超过总数的74%。秦淮区委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创新名城示范区建设的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培育工业物联网及智能制造类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的目标;同时实施国家和省重大科技计划,组织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智能装备、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研发,力争突破智能制造部分“卡脖子”技术,形成一批原创性、标志性的科技创新成果,抢占产业技术竞争制高点。
二、关于围绕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园区的建议。秦淮区围绕创新名城,推动园区主导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持续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高地。一是优化产业布局,以“4+4+1”主导产业发展和优化为重点,按照“一区一主导产业”战略,促进产业联动和差异化发展。秦淮区重点建设白下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把金陵智造创新带作为白下高新区的特色产业片区,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促进新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智能产业集群,提升园区产业集群综合实力。二是大力推进“硅巷”建设。今年,我市针对“硅巷”制定了《南京城市硅巷建设绩效考评实施细则(试行)》,通过完善“硅巷”建设标准,根据绩效给予奖励,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载体活力。目前,秦淮区正大力推进“秦淮硅巷”提档升级,推动金陵智造创新带等园区错位发展,在2019年新增科创载体21万平方米的基础上,有序推进秦淮硅巷大学科技园、中电芯谷、创意东八区、南京工业设计园、江苏无线电厂研发基地建设,强化无人机、芯片应用、半导体及光电产业、物联网等4条主导产业链建设,落地运行新型研发机构,培育集聚智能制造,打造智能制造、总部经济、众创空间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新高地。三是开展人工智能军民融合示范。秦淮区通过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重点军工单位加强协作,以军民共享共用为导向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引导国防领域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应用。三、关于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构建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体系的建议。近年来,我市首先把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我市推进创新名城建设的先手棋、突破口和主抓手,加快打造特色产业创新集群。2019年,全市新增备案新型研发机构102家,累计备案210家,其中智能制造新研23家、人工智能新研28家、软件与信息服务新研40家、新型电子信息新研26家。秦淮区建设了南京天航智能装备研究院、南京网信技术研究院、南京莱斯网信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子信息类新型研发机构,全力构筑智能制造区域创新策源地。其次,我市进一步提升我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质量,不断完善新型研发机构管理体系,构建“技术+管理+资本”运作机制,重点以孵化产出为主要结果导向,优化新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新研金融、企业培育、平台建设等服务,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强化科技成果与服务供给,助推产业地标打造。秦淮区以提升新研机构质量为目标,充分发挥本区域科教资源优势,依托高校、大院大所和龙头骨干企业引领区域产业集聚。目前,秦淮区政府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约共建秦淮创新研究院,江苏博子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航天科工晨光集团以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和动力系统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以江苏金陵智造研究院有限公司为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全力推进区域技术协同创新、创新创业发展,形成具有创新创业活力的智能制造产业孵化器,实现从“制造”到“智造”转型升级,逐步构建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体系。四、关于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大力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的建议。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两化融合,一是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布局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全市已建成并具备对外服务能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40家,其中获省级认定的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0家,入围工信部2019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5家。二是全面推动两化融合体系建设。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和评定工作,组织上云企业申报省星级上云企业和相关奖补资金项目,推动企业“上云”和“用云”,省星级上云企业认定数达到440家。三是加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实现了千兆光纤网络和4G无线网络城乡全覆盖,目前共建设并开通5G基站7200个。五、关于提前规划人才战略,构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近年来,我市着力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一支懂制造、懂信息技术、懂管理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一是夯实教育培训,近年来先后组织企业参加省“英才名匠”智能制造专题培训班、省“中小企业智能制造创新转型研修班”、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智能制造系列培训班、南京大学智能制造产业人才高级研修班、南京理工大学智能制造知识产权培训班等培训活动,提升相关企业智能制造专业水平;二是实施宁聚计划、人才安居等政策,举办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加强人才引进,吸引优质人才来宁创新创业,并做好服务保障;三是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推进校企合作,全市现有13所高校设置了人工智能专业,6所高校有专业机器人研发团队,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四是加快布局国际化创新平台,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引进来、走出去”;支持世界500强、中国100强企业在宁设立高端研发机构,支持在宁企业以收、并购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同时,实施各类人才引进计划。目前,已有46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宁建设高端研发机构,32家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全市累计培育引进140余名科技顶尖专家,340余名创新型企业家,17个海外高端创新团队。此外,我市还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实施了一批省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19年,我市支持在宁企业或单位开展国际技术联合研发和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共计48项,派出“生根”出访团组42个,访问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18个国家,累计建立28家海外协同创新中心,签约合作项目109个,其中秦淮区“生根计划”6次组团出访生根国家,实现2个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挂牌。2020年,秦淮区将积极筹办中芬低碳生态城市推介交流等重大活动,高效运行海外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
下一步,秦淮区将围绕“一带三区”产业布局,结合金陵智造创新带整体规划,进行相关城市设计,细化确定创新带功能布局;综合南部新城建设对秦淮发展格局的辐射影响,通盘考虑区域功能配套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梳理现有各类产业资源,策划包装一批载体项目,明确操作路径方式,加快建设速度,最终实现区域内功能、结构、规模、产业上的整体提升。
感谢您对我市工作的关心,欢迎继续提宝贵意见。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