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0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民盟南京市委:
贵单位提出的《以水生生物保护为切入口,写好长江大保护的南京答卷》的建议收悉,非常感谢您的关心和支持。针对您提出的建议,现答复如下:
一、明确长江干流南京段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
(一)开展多样性观测,构建智能监测系统
在新济洲、大胜关长江大桥、子母洲、中山码头、鱼嘴湿地公园、八圩江边等江豚活跃区域设立6个人工观测点,安排观测人员常年监测该区域江豚群体动态及江岸环境状况。在中山码头、大胜关长江大桥和新济洲等江豚活动频繁、分布集中的三个重点区域共五个点位建设江豚水上智能监测系统,对江豚活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五个点位的实时监测信息均已接入长江生态环境智慧感知平台,同时积极探索水下声学实时监测。
2019年底,已在大胜关长江大桥北侧水域建立水下声学监测系统,通过监测江豚水下实时声学信号,探索研究江豚在水下的活动规律。
(二)加强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1、设立保护区域。紧紧围绕“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总体目标,全市共划定生态空间保护区107块,总面积1410.56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1.58 %。将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长江大胜关长吻鮠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及其他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重要湿地等均纳入生态空间保护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
2、强化保护区管理。一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对各类涉保护区工程专题影响论证评价的监督管理;二是严格执行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监督建设单位落实生态补偿措施;三是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加强对涉水工程施工期保护措施的监督管理,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扰动对主要水生生物保护对象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修复
1、开展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专项行动。2020年3月,我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2020年南京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要点》(宁长江发〔2020〕2号)。根据《工作要点》,开展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专项行动: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与管护;科学开展增殖放流,全年放流水生生物苗种等不少于7000万尾;开展珍稀物种保护工作,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6.5%。
2、贯彻执行长江重点水域禁渔期制度。我市已于2019年底全面完成水生生物保护区及长江干流361户渔民退渔转产工作。今年水生生物保护区实施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自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3、科学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为深度重建水域生态系统,恢复长江水生生物种群数量,我市持续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2016年以来累计向长江放流四大家鱼、长吻鮠等经济物种以及胭脂鱼等濒危物种4.5亿尾,有效补充水生生物资源。
4、建设江豚救护基地。随着未来江豚数量增加,栖息地范围扩大,江豚受航运等影响的程度极可能会加剧,保护区利用新济洲湿地公园管理处的趸船建立江豚救护基地,配备救护专用设备、医疗设施等,确保搁浅、受伤的江豚第一时间得到救助,减少江豚受伤、死亡率。
二、加强保护技术的提升,提高整体保护水平
(一)加强技术合作
积极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对长江南京段内中华鲟、长吻鮠等主要水生生物开展资源调查和监测,开展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和珍稀物种驯养繁育技术攻关。
(二)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试点工作
2018年,我市以自然禀赋较好的浦口区和溧水区为试点,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通过调查,全面掌握区域内生态系统和各类物种资源的现状,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物种、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分布和数量。在调查工作中,针对鱼类、浮游生物、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水生维管植物等淡水水生生物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摸清底数,为今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
三、解决生物入侵问题
加强对社会各界各类规模放流的监督指导,严禁向天然开放水域放流外来物种、人工杂交或转基因成分的物种,对可能影响江豚及各类水生生物的人为活动(钓鱼、随意“放生”等)进行监督和劝阻,增强社会各界对长江水域生态环境、渔业资源的保护意识。
四、在南京长江段做好科普文化展示
(一)强化宣传教育,树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通过南京电视台、南京日报、龙虎网等媒体平台,加强水生野生动物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水生野生动物保护、长江禁渔期等法规政策和科学知识,营造全社会关注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浓厚氛围。
以生态文明教育馆作为环保科普基地,向公众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以白鳍豚的灭绝来警醒参观者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通过“自然小课堂”和环境小记者主题实践活动等,带领孩子们了解自然、熟悉自然、亲近自然,让未来的小主人牢固树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二)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强化江豚保护意识
策划组织江豚保护主题月活动,举办了南京长江江豚保护主题研讨会、江豚生态摄影大赛、江豚绘画大赛、轮渡科普宣讲、江豚公益跑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同时面向社会持续常态化开展科普宣传与公众教育活动,通过江豚主题宣讲、野外观测等活动,推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知识上课堂、进社区,培养全民保护长江、保护生态的意识。2019年共开展了17场“江豚保护主题宣讲”、19场江豚保护区实地探访和宣传教育活动、11场江豚保护主题培训,这些活动得到了中央和省、市各大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报道,直接参与和间接影响受众有10多万人次,营造了浓厚的保护氛围。
此外,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还以长江江豚物种为出发点,拍摄保护区专题宣传纪录片,进一步提高南京长江江豚保护和宣传成效。同时打造“江豚书屋”“江豚邮局”等文化创意项目,出版南京长江江豚保护系列图书,引导全民参与长江江豚的宣传与保护。
五、加强执法监管
(一)开展专项执法行动
强化渔政执法能力建设,提升渔政执法队伍的专业水平与监管能力。加大对捕捞、涉渔工程建设等行为的监管力度,开展“绿盾”、“亮剑”等联合执法行动及违规网具清理、打击非法捕捞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渔业资源的违法行为。加强与检察院、法院、公安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健全完善“两法衔接”联席会议制度和部门协作机制。
(二)开展岸线巡护
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岸线巡护、江面巡航,观测记录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物种,及时发现、救助搁浅、受伤的水生野生动物,制止或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清理违规渔具。
下一步,我市将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贯穿到水生生物保护工作中,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力写好长江大保护的南京答卷。
南京市生态环境局
2020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