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0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市台联:
贵单位关于“做好南京大气环境综合整治的建议”的提案收悉,非常感谢贵单位的关心和支持。针对贵单位提出的建议,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南京市环境质量情况
2019年,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为255天,达标率为69.9%。其中,达到优秀天数为55天;超标天数为110天(其中,轻度污染97天,中度污染12天,重度污染1天),主要污染物为O3和PM2.5,其中O3污染天数69天,占污染天数比率的63%。
今年以来我市环境空气质量较去年同期明显改善。截至7月21日,南京市空气优良天数167天,同比增加34天;优良率82.3%,同比增加16.5个百分点;PM2.5均值32.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8.3%。其中我市PM2.5均值全省最低,居于首位。
二、南京市大气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
(一)污染特征分析
一是首要污染物由PM2.5逐步转变为O3。近年来,我市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2.5和O3,随着PM2.5浓度的不断降低,首要污染物由PM2.5逐步转变为O3。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天数的占比逐年减少,从2013年占比51.0%减少至2018年的21.1%,下降超过一半;以O3为首要污染物天数的占比逐年增多,从2013年的9.3%增加至2018年的38.6%,上升幅度大。2019年,O3超标天数同比2018年继续增加21天。二是“春夏臭氧秋冬霾”季节特征明显。我市空气污染呈现出春夏季O3超标,秋冬季霾污染(以PM2.5为主)的特征,2019年4-9月首要污染物主要为O3,6-9月仅有4天颗粒物或氮氧化物为首要污染物。
(二)污染成因分析
一是污染排放大。结构性污染面广量多。南京作为长三角和华东地区的特大城市,人口数量多,主城面积小,社会活动强度大。工业门类齐全,产业结构重化工特性明显,化工、钢铁、水泥产量、发电量均位居全省前列,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消耗量大。机动车保有量大且增长迅速,交通拥堵程度逐渐上升,移动源污染进一步加剧。各类建设工地数量多、体量大、易造成扬尘污染。
二是扩散条件差。我市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簸箕状地形,在不利气象条件下,污染容易滞留堆积形成污染天气。我市地处江苏最西部,不同季节易受到周边地区不同类型污染输送影响。大气环境容量不足,易受气象条件变化的影响,季节性污染特征明显。此外,空间布局不合理,大量重污染企业在城市主导风向上风向,严重制约城区空气质量改善。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虽然今年整体环境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但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这与今年受疫情及气象要素影响密切相关,要想保持住这一水平,还需要在“减量、系统、科学、精准”下功夫。
一是进一步提升监测能力。目前,全市已建成104个国标法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和700余个微站监测点。我局计划在未来三到四年内,在现有点位基础上,继续通过采购第三方服务的方式来完善重点企业、重点道路以及一些敏感点位的微站建设,同时完善VOCS组分观测网建设,为全市精准研判奠定基础。
二是进一步提升分析能力。动态开展PM2.5及VOCs源解析工作,明确PM2.5和VOCs的区域输送、时空特征和贡献分布;邀请环保专家组成南京专家团队,专题会诊,解析污染源。进一步完善污染物排放清单,建立重点管控区域内工业、机动车、工地、道路、餐饮等各类污染源清单,形成指纹库,强化污染动态溯源能力。在现有预测预报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区域数据共享、联动,进一步提升预报、研判水平,在7天预报的基础上,加强趋势研判能力,开展空气质量中长期趋势预测工作。此外,借助社会评估资源,对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实施治理效果预评估-强化监管-效果后评估的闭环管理,做到实施效果可监测,可评估。
三是进一步强化精准管控。严格执行大气法、江苏省条例、南京市条例等法律法规,从严控制新建审批项目,执行主要污染物“减二增一”的要求。强化执法监管,开展重点时段针对重点行业的专项执法行动,充分利用在线监测、走航观测、无人机航拍等手段加强对各类污染源的监管。同时,综合运用好法律、经济、行政手段督促企业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实施差别化管理政策激励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环境管理水平。引导市民形成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鼓励绿色消费。加强餐饮油烟治理,推广油烟在线监控设施安装,利用“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手段,对净化装置使用维护不当等行为加强监管。
四是进一步优化发展规划。目前在编的《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中,规划形成“一带、两片、两环、六楔”的绿地系统。结合南京地理条件,充分利用长江这个天然城市通风走廊以及紫金山、青龙山之间的自然地理走廊,结合滁河湿地-大厂隔离绿地-八卦洲、六合方山-灵岩山-八卦洲、长芦-雄州、长芦-大厂、新港-炼油厂、仙林-炼油厂等楔形绿地,成为春夏季南京盛行东南-西北风向的有效补充。
五是进一步提升绿化程度。截至2018年,我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了40.6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15.55平方米,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了92.33%,荣获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称号。后续将在现有121个游园绿地改造项目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亭子山-老山-长江”“紫金山-青龙山”“方山-灵岩山-八卦洲”等楔形绿地的建设,建设主城向外辐射的公路两侧防护绿地,维护生态安全格局,改善城市大气环境。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南京市生态环境局
2020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