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0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理海委员:
您提出的市政协第0677号“关于强化继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建议”提案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的关心与关注。收到提案后,我部高度重视,及时与文旅局、市妇联等单位的处室负责人,就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会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 我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
近年来,我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主题,bv加强未成年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一)聚焦课堂教学活动,原汁原味传承传统文化内涵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加强课堂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以经典诵读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主题实践活动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中小学校以班级、年级、学校为单位组建经典诵读团队,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通过举办中华国学经典诵读、校内诗词擂台赛、传统文化故事会、国学知识大PK、校园读书节等活动,推动全市未成年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正能量,在校园内外形成“读国学经典、做儒雅少年”浓厚氛围;通过举办“传统音乐文化节”、“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以及参观、调查、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丰富成长体验。
2.以区域优势为提升点,打造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全市各中小学利用区域优势,挖掘人文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如六合区将民歌《茉莉花》、非遗文化《手狮舞》《骨牌灯》、特色《雨花石》等都编入校本课程,秦淮区编写校本课程《民族乐器——葫芦丝演奏与合奏》《汉服印象》。此外,我市中小学校广泛开设了书法、空竹、舞狮、白局、花灯、风筝、戏曲、绳结、脸谱绘画等多种形式的社团。不断拓展校内传统文化基地,如石鼓路小学建立儿童版画博物馆,秦淮第一中心小学建立京剧馆、武定新村小学建立“秦淮灯彩稚趣馆”,通过校内传统文化拓展,讲好南京故事。
3.以语言文字为主抓手,提高传统文化运用能力。2019年,市教育局、市语委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教语司【2017】1号),大力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倡导爱汉字、爱汉语、爱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在连续4年举办“南京市中学生汉字听写大会”的基础上,成功举行了首届南京市初中生“汉语活动周”。活动周期间,举行了汉语讲台、经典诵读、读书演讲及“汉语之星”大会市级比赛。
(二)聚焦民俗文化活动,多措并举加强传统文化保护
1.开展“我们的节日”南京行动。在传统节日文化研究阐发、保护传承、国民教育、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一是创新节日传承方式。聚焦儿童读物,编辑出版《我们的节日—小学生读本》。注重在开放性城市公园、商业空间和各类文化公共场所和各类媒体平台的互动传播,倡导形成新的民俗。举办紫金山?中国七夕文化节暨第二届紫金山七夕荧光跑,点亮美龄宫“最美项链”;二是注重凸显城市特色。彰显浓浓的文化韵味。南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博场所众多,在南京科举博物馆、六朝博物馆等开展“博物馆里过大年”等系列活动。结合南京白局和现代说唱元素,创作南京“我们的节日”主题曲MV 。三是致力提高学术水平。聘请来自全国各地的10名中国民俗专家,扩大“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人才队伍。2019年12月21-22日,“我们的节日?南京”首届高端论坛在南京农业大学举办。来自日本、韩国、清华、复旦等国内外30余位学者参加,论坛就节日理论、传统节日与节气、节日与城市化、节日保护传承、南京节日文化等五个方面展开学术研讨。
2.精心组织“文博之夏”活动。连续18年组织“文博之夏”系列活动,成为南京市青少年暑期活动品牌。该活动由南京市文旅局、南京市文明办、南京市教育局等单位主办,依托南京地区的文博场馆,深入挖掘和活化全市地域文化资源,按照“传承红色基因、铸就爱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精神”“深化文旅融合、讲好南京故事”等板块,共推出26个主题展览和83场社会教育活动,通过研学夏令营、征文评选、讲座沙龙等多种形式,参与人数达10万人次。为孩子们带来了一个充实快乐的多彩假期,受到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
3.精心组织少年儿童阅读活动。组织少年儿童阅读指导讲座、好书推荐、小读者分享等公益活动,开展“ 2020暑期南京名家名师荐读活动”,在“六一”儿童节、寒暑假期间组织绘本剧表演、绘本展览、动画的拍摄、亲子夏令营等活动。广泛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深入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组织参加第二届中华经典诵写讲系列活动。举办2020年南京市中小学师生“读书节”活动,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出浓郁读书氛围,打造校园人文特色。选树书香润德“最美家庭”,深化“书香飘万家”家庭亲子阅读品牌活动,通过引导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培养幼儿爱阅读、乐阅读、会阅读的习惯,营造“书香家庭”浓厚的阅读氛围。
4.组织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加强戏曲师资队伍建设。市教育局举办“2019南京市中小学戏剧团教师培训活动”,全市12个区的70多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市文联联合市教育局,举办“越韵古诗”戏曲培训班,38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专题培训。积极推动戏曲普及工作,市文联在多所小学设立南青越小花班、越剧兴趣班。目前,全市共创建南京市中小学生戏剧团特色学校8所,其中京剧5所、昆剧1所、白局2所,这8所戏曲特色学校均研发了具有本校戏曲特色的校本课程。成贤街小学的京剧、金陵小学的昆曲、十三中锁金分校的白局等都别具特色。
(三)发挥文化市场作用,加大力度开发传统文化产品
1.积极开发文旅融合产品,发挥优秀展览的引导作用。制定并出台“南京特色文旅商品店”“南京特色文旅商品街区”认定办法,认定首批10家“南京特色文旅商店”。成功举办南京特色文旅商品征集评选活动。全国首个旅游商品信息管理系统——南京特色文化和旅游商品信息管理系统上线启动。在开展展览和社教活动的同时注重配套文创产品的开发。鼓励引导全市博物馆积极申报2019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征集活动和全省文物巡回展。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胜利记忆——解放南京部分参战老战士口述史实展》等2个展览入选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南京市博物总馆的《探秘六朝——瓦当的一天》等3个项目入选江苏“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示范项目”。
2.艺术创作亮点频现,成果丰硕。重点创排的剧目在全国和省各类艺术赛事、展评活动中获得了可喜的成绩,话剧《雨花台》荣获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杂技剧《渡江侦察记》荣获第三届江苏省文华大奖,越剧《八女投江》荣获第三届江苏省文华优秀剧目奖,舞蹈《梧桐的记忆》荣获第三届江苏省文华优秀节目奖,越剧《乌衣巷》获第四届江苏省文华奖文华大奖并获得2019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话剧《行知先生》获第四届江苏省文华奖优秀剧目奖,杂技《我们的芳华—四人芭蕾》、杂技《初心?前行—绳技蹬人》、歌曲《丝路》获第四届江苏省文华奖优秀节目奖,南京民族乐团大型民族交响乐《解放?1949》获2019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这些成绩为推动创新名城、美丽古都文化建设增添了新荣誉,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了新贡献。
3.加大艺术精品创作生产投入力度。一是为促进我市艺术创作发展,2018年我市设立了南京艺术基金,基金规模3000万元,为广大文艺单位和个人开展精品创作做好保障。2018年确定了资助项目175个,其中涉及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的有32个,截止到现在已全部实施完成。二是充分发挥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政府购买服务等市级资金的杠杆作用和国家、省艺术基金的孵化助推作用,促进艺术创作生产。三是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投资、捐赠、参股入股等方式参与文艺精品创作和生产,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4.鼓励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创作及表演。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积极组织策划各类文艺赛事、调演、汇演、交流活动。组织举办了第十八届南京文化艺术节,传统文化剧目演出6场;组织举办了2019年南京市群众文艺创作调演,以传统文化艺术为题材或者表现形式的作品共45件,传统美术、书法获奖作品总数为51件。深入实施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惠民公益演出,全年组织举办“百场公益广场行”、“戏曲进校园”、“送戏下乡”等政府采购的公益演出474场。在政府采购公益演出活动中,重点采购传统文化艺术类演出,采购演出203场,占全年采购量的43%,营造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氛围。组织开展南京市“倡导移风易俗 弘扬时代风尚”巡演活动12场,并结合传统时令节气、助残日组织开展主题活动等,丰富市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1.依托“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模式,完善运行机制。一是深入开展南京传统节日传承调研,探索建立节日综合工作体系。立足南京传统节日传承发展现状,重点对各市区乡村、社区中的传统节日活动进行系统田野调查,形成一份详实、可靠的《南京传统节日当代振兴状况调研报告》。二是整合发动多方力量,调动商家和社会团体参与积极性。探索政府引导、商家推动与民众参与三位一体的节日传承模式。鼓励商家主动参与“我们的节日”南京元素系列文创产品研发,进一步拓展传统节日振兴的市场化传播路径。充分发挥民众节日文化传承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激发民间社团群体的传统节日自组织活力。三是引导节日活态传承与实践,重点营造城乡共享的节日文化空间。完成南京绿博园、阅江楼中秋节日文化研究基地,莫愁湖七夕节日文化研究基地,牛首山、栖霞山重阳节日文化研究基地的挂牌创建工作,坚持点面结合,内外兼顾,打造城乡共享的节日文化公共空间。在设立南京节日文化研究基地的基础上,推动已挂牌基地跟进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推名家出精品,加强南京文艺创作和艺术生产。一是以艺术基金为重点,打造艺术重点项目。以艺术基金工作为抓手,培育更多优秀作品,调整艺术基金分配政策,以支持名家、精品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对戏曲创作的扶持力度,对戏曲相关项目申报南京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优先考虑立项。通过基金展览、座谈、沙龙、加强和专业类院校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与艺术家和艺术院团的联系,了解阶段性成果,计划完成情况。积极组织协助名家和精品向省及国家艺术基金申报。二是以重要赛事为契机,抓好艺术精品创作。着眼2021年第30届年梅花奖在南京举办,以此为契机,对越剧《乌衣巷》进行再创作,力争通过此剧使主演李晓旭获梅花奖,力推南京出名家。2020年“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与“南京文化艺术节”期间策划举办“梅花戏剧展演季”,着力打造梅花剧场群。同时协调组织南京市院团和艺术家积极参加文华奖、全国美展等参评,力争更多南京精品和艺术家走向全国的艺术高地。三是以服务院团实际需要为抓手,促进艺术创作发展。开展走进基层、走进院团广泛开展调研,了解发展情况和计划,积极给予创排原创优秀剧目的支持,帮助院团解决一定实际问题,会同宣传部门争取政策支持,搭建对外交流提升的平台。
3.完善传承体系,做好宣传和非遗保护工作。一是完善传承体系。进一步建立完善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体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加强非遗工作队伍建设,注重提升非遗传承人的能力素质,组织推荐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群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研修研习计划。二是开展记录工程。启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南京白局代表性传承人徐春华数字化记录工程,全面开展南京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群数字化记录(一期)”工程。三是加强宣传推广。积极指导参与各项非遗工作的宣传传播,重点组织好“文化遗产日”期间非遗宣传、展演、交流、研讨活动。
4.提升博物馆活力,创新文化产品供给方式。一是与时俱进提升展陈质量,打造独具特色、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博物馆之城”,制定博物馆建设规划,完善博物馆体系建设,积极举办特色文博展览和社教活动,提升博物馆展陈质量,加大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提升博物馆活力,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是举办好“文博之夏”系列活动,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吸收古代著名家训中合理内容,突出家庭、家规、家风、家教,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三是创新文化产品供给方式。线下有序推进各文博场馆恢复开放,线上持续推出“云展览”“云课堂”“云直播”等文化产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更好满足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2020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