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0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崔曙平委员:
您提出关于“关于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不断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人才培育新举措,加快培育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推进南京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持。
一、主要做法
1、加大政策扶持,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积极性
(1)培育工作纳入政府考核。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5年,省市相继出台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这一指标被列入省市农业现代化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南京市也将之纳入农业主导型镇街分类考核指标,极大的促进了基层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视,吸引了社会各界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关注,为各级农业部门开展培育工作赢得了主动。自2015年起,市级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加上部省扶持、各区配套,每年培训总经费超过1000万元,形成了以部、省、市、区四级财政共同投入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市人社局出台了《关于落实我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若干措施》(宁人社规〔2020〕2号),扩大培训对象范围,针对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精准施策,开展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加大补贴资金扶持力度,将培训补贴由每年1次调整为每年不超过3次。针对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农村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及其他本市农村户籍人员,参加培训考核合格的,在培训期间还可享受生活费补贴。
(2)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办法。市政府印发《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各涉农区政府相继转发或者出台各区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积极推动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按照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不同生产力等因素,科学制定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认定主体,明确承办机构和相关责任,建立初、中、高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体系,重点将生产经营型农民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范畴。按照自愿申请、镇街推荐、区级审定、市级备案的程序,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认定管理。截至2019年全市共认定各级新型职业农民6600人。调整全市郊区镇街分类考核办法,将涉农镇街开展职业农民认定情况纳入到市对镇街考核范围内,明确每个农业主导镇街认定人数不少于农民培训任务数的10%,进一步推进职业农民认定工作。
(3)强化政策落实。南京市统筹各部门资源,积极推动各类农业政策及项目向新型职业农民集聚。一是对认定后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免费培训,按照产业、类别、规模等分批实施;二是将认定后的新型职业农民全部纳入到部省科技入户示范户范围内,享受科技指导服务和物化补贴;三是在各类农业项目申报过程中,向新型职业农民集聚的主体进行倾斜;四是设立“金陵惠农贷”。市级财政出资2.5亿成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授信南京紫金农商银行作为承担银行,授信额度25亿元,专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惠农贷款。同时开展贷款贴息项目,符合相关条件的可以享受40%的财政贴息。
2、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人才培育有效性
(1)强化农业人才引进。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来宁从事农业就业创业。出台了《南京市引进青年大学生新型职业农民学费补助实施办法》,积极引导全日制高校大专以上毕业生及留学归国人员来宁,进入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企业、农村社区等农业领域,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服务等各项工作,引导他们领办或创办各类农业科技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省内外大专以上的全日制高校毕业生进入南京市农业领域就业或创业满3年的,给予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全额学费补助。2016年至2019年,南京市共有171名青年大学生新型职业农民享受学费补助政策,市区共下达补助经费376万元。
(2)强化培训管理。统筹部省市各级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制定市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市级将培训任务分解到各区及有关实施主体,并明确培训的任务类别、补助标准、经费管理、绩效目标、台账规范、检查考核等要求,适时召开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布置会和推进会,详细解读任务要求,督促任务实施进度,规范培训项目管理。根据各地的农时农事特点,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开展培训,提高培训的有效性,每年培训超过1万人。在实施过程中,积极发挥南京农业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与南农大、江苏省农科院、金科院、晓庄学院、南京大学创意农业研究院等涉农院校合作,将新型经营主体高级研修班交由在宁涉农院校实施。市人社部门扩容培训项目清单,将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类、特种作业操作证书类等职业(工种)全部纳入市政府职业培训补贴目录,我市补贴培训职业(工种)由2019年的66个扩大至708个,增加近10倍。同时,在培训项目上,我市还鼓励优质培训机构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龙头等企业围绕乡村人才就业、创业需求,开展能落地、可实施的项目制培训。培训项目立项后,由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先行拨付不高于50%的培训补贴,培训结束通过验收后,按实结算培训补贴。
(3)探索线上培训,加强就业指导
打破原有线下集中培训模式,在全市广泛征集线上培训平台及数字资源,积极为有培训意愿的乡村人才提供优质线上课程、政策解读、远程答疑等培训服务。同时将在人社局公共服务平台开设“e起学”职业培训栏目,加强职业培训政策宣传,强化就业重点群体职业指导、就(创)业微课的在线公益学习;积极推进特色职业培训数字资源建设,充分发挥技能大师等优秀高技能人才作用,组织开发绝招绝技、技能及工艺操作方法等技能训练微课,鼓励采用仿真模拟和技能视频演示等方式开展线上培训,加快促进政府补贴培训由“线下”向“线上”的升级。
3、加强培训载体建设,提高培训针对性。
(1)积极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建设,主要建设对象为各类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行业协会等,几年来共认定34家农民田间学校。市级每年给予每个农民田间学校一定的补助资金,明确市级以上认定的农民田间学校,每年至少承担100人以上的培训任务。
(2)积极创建教育服务“三农”高水平基地。我市一直重视做好教育服务“三农”工作,始终将教育服务“三农”作为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为社区教育的重要使命。“十三五”以来,共创建省级教育服务“三农”高水平基地7个,市级教育服务“三农”高水平示范基地10个。仅2019年一年,全市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07万人次,从业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1.1万人次。
(3)成立“农科教讲师团”。市教育局与金陵科技学院共同成立“农科教讲师团”,主动承担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与指导工作。讲师团成立以来,按照“农民出菜单,街道成校编菜单,区教育局汇总单,讲师团接单,市教育局埋单”的工作流程,持之以恒地深入农村为农民致富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讲师团每年都超额完成“百场”“万人”的培训计划。2016年获评全国“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2019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
4、加强典型宣传,发挥带动作用
注重典型培育宣传,按照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培育对象,多途径多方式开展宣传工作。一是在各类载体上开展典型宣传。近年来,在都市农业“每周一星”电视栏目、南京日报、农民日报等媒体,累计宣传各类典型200多人次。在全国双新双创大会、农业嘉年华等活动期间,累计对近百名农业创业创新典型进行了宣传,积极展现南京新型职业农民双创风采;二是在各类培训过程中进行典型宣传。在市级举办的青年大学生农业创业培训班上,邀请创业青年大学生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创业经验分享,现身说法。在实践观摩过程中,带领学员们到典型新型职业农民举办的家庭农场、合作社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开展媒体宣传、现身说法、现场教学系列活动,强化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典型培育,对全市广大农业从业人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科学实施培训计划。扩大利用在宁涉农院校资源,增加涉农院校作为培训承担单位,针对不同类型培训对象,科学制定培训方案,遴选优质师资,进一步提高培训的精准性和质量。
2、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完善初、中、高三级贯通的认定体系,引导新型职业农民根据认定条件开展认定。继续将职业农民培育和认定管理工作纳入全市镇街分类考核重要指标范围内。
3、继续实施好宁聚计划和青年大学生来宁创业就业学费补助等工程,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来宁创业、就业,推进全市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4、进一步做优做强新市民和失业、转岗、新上岗农民工岗前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区两级社区学院着力进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有效整合,征集培育一批“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优秀项目”,切实服务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
5、进一步提供精准高品质讲师团服务。讲师团与各区社区学院、各街(镇)社区教育中心密切配合,开展现代种植业、现代养殖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进一步拓宽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内涵,扩大社会影响。
6、进一步建设好长效高标准 “三农”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等载体。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培训,积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探索协同育人的新途径新方法,拓展农村社区和农民田间学校等教育发展的新领域和服务的新功能。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