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0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姚云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品牌’效应需要保护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乡村旅游工作的关注与支持。您的提案,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入点,深入研究和剖析了建设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点明了我市乡美丽乡村发展的现状,也指出了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考核机制,注重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的建议,符合我市美丽乡村及乡村旅游发展的发展方向。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市农业农村局进行了认真研究,形成如下答复意见:
近年来,我市坚持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以全域旅游为导向,坚持“五美”标准和“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目标,统筹推进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宜居村、田园综合体和乡村民宿村“五村共建”,形成了一批经典的乡村旅游线路、成熟的美丽乡村区块和各具特色的精品示范村,江宁特色田园乡村、高淳慢城、浦口珍珠村、六合茉莉花等南京美丽乡村品牌效应凸显。截至2019年,全市共建成各类美丽乡村示范村884个,市级乡村民宿村13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三批共17个村试点,五郊区建设5个市级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覆盖规划布点村42.8%,获评“全国美丽乡村建设优秀城市”,20个村先后被农业农村部等部委授予“中国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10个村获评“江苏最美乡村”,8个村获评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6个村入选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凤凰周刊》第689期专题报道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了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美丽乡村+特色产业”逐渐成为促进我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极。
一、关于按照顶层设计规划,严格落实南京市全域旅游发展计划的建议
我局编制的《南京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0)》于2017年5月份正式由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规划着眼于稳步推进观光类旅游产品转型升级,重点建设休闲度假类旅游项目,加快培育新业态类旅游项目。其中,着力推进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华侨城文化旅游综合体及欢乐滨江项目、老山生态旅游体验园、金牛湖主题乐园及电竞技娱乐产业园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同时,对现有的一批重点景区和度假区提档升级做了规划安排。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玄武湖景区争创国家5A级景区;高淳国际慢城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一批国家4A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培育高淳国际慢城小镇、汤山温泉养生小镇、栖霞山非遗文化小镇、浦口天景生态小镇等一批以旅游为主题的旅游特色小镇。目前,规划建设的项目和旅游产品,正稳步推进,部分项目已经初步建成,随着规划的不断推进,我市全域旅游工作将按片区、按项目、按时间稳步进行。
二、关于建立长期持续的考核机制的建议
近几年,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生产、生活、生态、村形、乡风“五美”要求,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为乡村振兴贡献了南京智慧、探索了南京路径、展现了南京作为,并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南京模式”,2018年,我市获得首批全国美丽乡村建设优秀城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市建立了高质量发展镇街分类考核以及美丽乡村和人居环境考核机制,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全程考核。为不断加大财政支持乡村建设力度,持续助力乡村振兴。2018年度至2020年度,南京市级财政安排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专项资金9.6亿元、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专项资金2.94亿元、田园综合体建设专项资金2亿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建设专项资金7800万元、乡村民宿村建设专项资金2200万元、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建设市级配套奖补资金2250万元。财政资金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关于重视美丽乡村项目的文化内涵建设的建议
我局注重以全域旅游创建为抓手,充分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通过大力推广乡村旅游典型发展模式,比如乡村民宿带动型,像江宁苏家、浦口不老村;民俗文化依托型,像江宁杨柳村;生态资源依托型,如黄龙岘、六合池杉林;景区带动发展型,像观音殿、徐家院等等,在完善功能的基础上,突出产业布局,致力于打造极具个性特色的乡村旅游风貌,从源头把关旅游策划规划,从旅游项目设置、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功能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以及旅游资源保护性利用等方面强化设计,为各旅游特色村量体裁衣,建设富含旅游元素的特色田园乡村。在产品打造上,尽可能的树立全市一盘棋的发展思路,最大限度的避免同质化竞争,有针对性的开展指导,寻求乡村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多样化发展,以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辨识度。
为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我局举办了“南京礼道·乡村好礼”乡村旅游及民宿特色伴手礼包装设计大赛,邀请专家学者对南京乡村旅游商品进行包装设计。组织南京乡村旅游商品及南京非遗传承人,参加“第十届江苏省旅游节”产品展览;开展了“南京特色文旅商品征集评选颁奖暨南京特色文化和旅游商品信息管理系统上线启动仪式”,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做好了文创商品的管理和展示工作。
在做好旅游+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我局积极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举办了“不止骑环南京美丽乡村分站赛”的自行车骑行比赛,分别在我市美丽乡村进行,吸引了全国各地骑友的参加;积极开展研学旅游,开展美丽乡村课外课堂,让游客在游学中增长知识;支持乡村旅游区开展养老、康养等项目,实现旅游+健康的融合发展;推进旅游+红色教育相结合,扶持溧水红色李巷、大金山,高淳西舍、六合竹镇旅游与传统红色革命文化有机整合。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围绕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考核评价、长效管理、文化内涵提升等重点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好南京美丽乡村建设“品牌”效应,把美丽乡村打造成南京精美的城市名片和彰显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品牌。
一是科学规划设计,推进美丽乡村高标准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在全市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统筹抓好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和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南京美丽乡村升级版,为《南京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南京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目标实现提供坚实基础。深入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规划编制工作,落实“五美”要求,实现多规融合,进一步改善农民居住和旅游环境,着力打造我市农村简洁、沉稳、素雅、淡朴的“苏式金陵民居”特色,增加民居、民宿等建筑和设施的旅游元素,形成特色建筑风貌,提高文化体验感。2020年,全市建设475个美丽乡村宜居村,创建30个左右美丽乡村示范村和一批民宿村、特色田园乡村,加快推进5个市级田园综合体。
二是严格考核评价,保障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指南》要求,严把各类示范村建设标准,强化现场调研督导,建设项目竣工后,会同第三方专业机构依据申报项目计划书认真开展考评验收。每年对上年度示范村建设项目全面开展绩效目标自评价和第三方评价,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情况开展阶段性政策评价,客观分析情况,总结经验做法,改进问题不足,完善政策措施,保障南京美丽乡村建设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是完善长效管护,保持美丽乡村持久性美丽。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成果,围绕生活垃圾收运处理、道路修护、绿化养护、河道管护、公共设施维护等“五位一体”建设,落实“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五有”要求,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得到农民支持、能够长效运行的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鼓励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有条件的地方推动第三方监管。定期开展文明户、文明家庭、美丽庭院、星级保洁员评比,设置荣誉榜。积极探索通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农村居民文明行为的新方法,促进农民形成自觉参与、自主管理的意识,共同建设美丽宜居的农村新家园。
四是提升文化内涵,挖掘美丽乡村深层次魅力。着力提升示范村建设的文化内涵,注重本地文化融入,强化特色塑造,讲好乡村故事,承载乡愁记忆。突出“五个一”建设重点,强化村民活动中心或村史馆、农家书屋等文化载体建设。强化“五美”之乡风文明和谐美,制定契合村庄特点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发挥乡贤作用,推进移风易俗和矛盾化解,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开展传统村落调查与甄选,新增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筑组群名录。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合理挖掘和利用各类文化遗存,发展村落经济,促进传统村落复兴。
五是强化宣传推介,扩大美丽乡村品牌影响力。整合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等各类宣传资源,广泛宣传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进一步扩大南京美丽乡村品牌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借助人民日报、央视、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利用互联网平台广泛宣传、深度推介,及时准确地向公众推介最新最优乡村旅游景点路线、旅游资讯及精品民宿信息。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节庆活动,吸引市区及外地游客前往乡村休闲旅游、观光采购,带动农村休闲旅游业收入增加,带动农村土特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再次感谢您对南京美丽乡村及乡村旅游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0年7月20日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