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0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林玮代表:
您提出《以智能化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建议》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智能制造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南京市坚持将智能制造作为推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创新名城建设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制造强国、制造强省战略在南京落地实施,实现了阶段性的进展和突破。
一、工作推进情况
1、加强政策规划引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南京市智能制造名城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深化创新名城建设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市级新兴产业专项引导资金中设立智能制造专项,近年来共拿出2.3亿元用于加大对企业智能装备升级、智能工厂建设、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的扶持;2019年新设立市级10亿元企业技术装备投入普惠性奖补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加快普及数字化装备,带动工业企业加大技术装备投入近百亿元;高起点实施产业地标行动计划,重点打造与智能制造相关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服务等五个产业地标集群,聚焦优势产业加快推进智能制造;2020年围绕“战疫情扩内需稳增长”,发布新基建、新产业等四新行动计划,大力发展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壮大数字经济等新产业,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近期,市委市政府又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作为南京市重点发展的八大产业之一,推动智能制造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2、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促进示范推广应用。加强典型示范引领,选择了一批基础条件较好、发展需求迫切的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培育了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前景好、对产业带动作用大的智能制造大型骨干企业,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近年来,康尼机电、国电南自等1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专项或试点示范,南钢、龙蟠科技等3家企业获批省级智能工厂试点项目,全市目前拥有65家省级智能车间、44家市级智能工厂。在示范企业的带动下,一批中小企业也开始在不同层面启动智能制造的改造和尝试。
3、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江北新区建设为契机,按照《南京市智能制造名城建设实施方案》中“一极三区多点”的规划,加强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江北新区重点打造国家智能制造新区,南京经济开发区、江宁区、雨花台区重点打造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和工业软件等领域的智能制造示范区。江北新区成立了智能制造产业园,集聚了一批人工智能、系统集成、高端装备企业,依托国际合作组织或平台机构,打造国内一流的应用研究中心和智能制造创新平台,成为南京率先、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4、加快实施强基建设,着力构建支撑体系。强化装备支撑,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智能制造装备,全市累计获得22个国家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认定省、市智能制造装备领域首台(套)129个,省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项目13个;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发展势头良好,2019年产量达4697台套,同比增长8.9%。强化服务能力,大力培育本土智能制造优秀服务商,鼓励有能力的装备制造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全市5家单位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规范条件名单》,3家企业中标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项目,17家单位入选江苏省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
5、着力打造创新载体,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研发机构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协同创新体系,全市目前拥有江苏省高档数控机床及成套装备创新中心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建设单位,江苏省增材制造(激光技术及应用)装备创新中心、江苏省大数据创新中心、江苏省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江苏省工业软件创新中心等多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多家培育单位;以及江北新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江宁5G+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南京智能制造研究院(麒麟)、南京智欧智能技术研究院(江宁开发区)等公共平台和创新机构,国内首个国际化、服务大众的智能制造产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德国弗劳恩霍夫先进技术创新及展示中心项目一期在江宁投入运行。通过加快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研发机构,不断发挥科技研发和创新资源优势,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6、打造行业品牌展会,深化产业合作交流。连续举办了15届中国(南京)软博会,成功举办首届南京创新周,2016年以来连续四年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围绕智能制造前沿技术及发展成果,搭建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汇聚行业领军企业、权威机构、卓越领袖与前沿专家,促进设备、技术、人才等全方位合作交流,有力推动了全市智能制造相关产业的提升和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挑战
南京智能制造总体呈现良好发展趋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目前仍处于数字化制造推广应用阶段,数字化网络化制造仍亟待进一步发展,企业智能化整体水平还不够高;二是中小企业受技术、人才、资金等因素制约,智能化改造推进缓慢,参与程度较低;三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精密减速器、高端工业软件等一些核心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智能制造是南京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将智能制造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已成全市上下的共识。代表所提出的建议对我们工作有很大指导意义,全市将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着力提升智能化改造水平。全面实施智能制造标准战略,依托优势产业和智能制造发展基础,鼓励我市企业、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开展智能制造标准制定,全面推进江宁智能电网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园区和工信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建设。深入开展智能示范车间、智能工厂创建,支持企业大规模运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建设智能化生产线,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和产品,推进以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为重点的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推动智能电网、集成电路、轨道交通等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制造迈进;充分发挥南京软件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智能家居、虚拟现实、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无人驾驶汽车等智能产品。。
2、着力打造智能制造发展平台。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江北新区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江北新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载体,创建智能制造相关产业和技术策源地,统筹和引领区域智能制造一体化发展。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依托优势学科和国家级平台,重点在智能制造领域,引进高校院所优质创新资源,布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集中优势资源,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每年组织实施2-3项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突破重大项目。积极搭建智能制造合作交流平台,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和软博会等重大展会活动,加深与国内外企业、机构在智能制造软件、系统、互联网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创新打造基金支持平台,在市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的子基金中,加快推进海尔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航天紫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智能制造领域产业基金,支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3、着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2019年深入实施工业企业技术装备投入实施普惠奖补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奖补力度,对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高端项目的奖补比例提高到15%,对中小微工业企业疫情期间采购技改设备给予15%比例实施无差别、无门槛的奖补,激励广大企业加大有效投入,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提升经济效益。加大对企业创新产品市场开拓支持力度,通过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示范推广、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采购方和研制方等实施奖补,助推企业拓展市场、提升产品竞争力。
4、着力强化产融合作支持。通过整合设立“宁创贷”风险代偿资金池、做大民营企业转贷互助基金、做强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完善金融机构信贷激励机制等举措,激发在宁银行机构加大对制造业信贷投放,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充分运用政府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地标产业、主导产业的企业以及园区重大创新载体、创新空间建设等进行全生命周期的项目投资;充分运用PPP模式、政府采购政策等,激励民间加大资金投入,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依托建邺区金鱼嘴基金街区和江北新区扬子江国际基金街区“一江两翼”基金集聚区建设,汇聚资本力量,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5、着力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国家出台的系列税收政策,对企业开展税法宣传、辅导企业用足用好国家税收政策。在增值税留抵退税方面,对符合条件的部分先进制造业纳税人,按月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在专用设备税额抵免方面,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在提高研发费加计扣除比例方面,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75%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75%在税前摊销。在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适用范围方面,加速折旧优惠的行业范围,扩大至全部制造业领域。
6、着力强化审批制度改革。以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府执行力和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为目标,认真落实国家、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规定。重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流程,按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要求,推行事项办理“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积极探索工业用地方式改革,试行工业用地出让“标准地”制度,进一步缩短工业项目从洽谈到落地的时间,力争出让后即可实现拿地开工,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推进环评制度改革,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对符合规划环评结论和审查意见的建设项目,依法简化项目环评内容。
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0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