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0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林玮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高地、推进国际创新名城建设》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智能制造工作的关心,您客观地分析了我市智能制造发展现状,指出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建议,这对我们进一步推进智能制造工作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在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南京市坚持将智能制造作为推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创新名城建设的重要抓手,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战略部署,结合本地制造业发展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提升了智能制造整体水平。
一、当前工作推进情况
1、加强政策规划引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南京市智能制造名城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深化创新名城建设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市级新兴产业专项引导资金中设立智能制造专项,近年来共拿出2.3亿元用于加大对企业智能装备升级、智能工厂建设、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的扶持;2019年新设立市级10亿元企业技术装备投入普惠性奖补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加快普及数字化装备,目前,共支持技术装备普惠奖补项目490个,补助资金约5.4亿元,带动工业企业加大技术装备投入近百亿元;高起点实施产业地标行动计划,重点打造与智能制造相关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服务等五个产业地标集群,聚焦优势产业加快推进智能制造;2020年,围绕“战疫情扩内需稳增长”,发布新基建、新产业等四新行动计划,大力发展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壮大数字经济等新产业,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促进示范推广应用。加强典型示范引领,选择了一批基础条件较好、发展需求迫切的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培育了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前景好、对产业带动作用大的智能制造大型骨干企业,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近年来,康尼机电、国电南自等1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专项或试点示范,南钢、龙蟠科技等3家企业获批省级智能工厂试点建设项目,全市目前拥有65家省级智能车间、44家市级智能工厂。在示范企业的带动下,一批中小企业也开始在不同层面启动智能制造的改造和尝试。
3、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按照《南京市智能制造名城建设实施方案》中“一极三区多点”的规划,加强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江北新区重点打造国家智能制造新区,秦淮区、江宁区、雨花台区、南京经济开发区重点打造人工智能、机器人、智慧交通、工业软件等领域的智能制造示范区。其中:秦淮区重点建设白下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聚焦“金陵智造创新带”特色产业片区,充分发挥区域科教资源优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依托高校、大院大所和龙头骨干企业引领区域产业集聚,大力发展物联网、智能交通、航空产业、通信技术、智能装备、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积极打造“南京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南京天航智能装备研究院、南京网信技术研究院、南京莱斯网信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智能制造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先后在秦淮落地;中国航天科工晨光集团以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和动力系统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成立“江苏金陵智造研究院”,打造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全力推进区域技术协同创新、创新创业发展,形成具有创新创业活力的智能制造产业孵化器,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升级。
4、加快实施强基建设,着力构建支撑体系。一是强化装备支撑。实施强链补链专项行动,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全市累计获得22个国家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认定省、市智能制造装备领域首台(套)129个,中标省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项目13个;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发展势头良好,2019年产量达4697台套,同比增长8.9%。二是强化服务能力。大力培育本土智能制造优秀服务商,鼓励有能力的装备制造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全市5家单位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规范条件名单》,3家企业中标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项目,17家单位入选江苏省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三是强化软件支撑。充分发挥软件名城优势,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依托“一谷两园”,加快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优秀云计算和大数据软硬件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推进制造业“双创”示范平台建设,成功入选12个省级平台项目,数量居全省第一。
5、着力打造创新载体,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协同创新体系,全市目前拥有智能制造领域的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84家,占全市总数的42%;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等智能制造领域新型研发机构23家,占全市总数的11%;拥有江苏省高档数控机床及成套装备创新中心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建设单位,省增材制造(激光技术及应用)装备创新中心、省大数据创新中心、省工业软件创新中心等多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单位;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北新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江宁5G+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南京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公共平台和创新机构成功落地运营,国内首个国际化、服务大众的智能制造产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德国弗劳恩霍夫先进技术创新及展示中心项目一期已在江宁投入运营。通过加快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研发机构,不断发挥科技研发和创新资源优势,全市智能制造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6、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深入推进两化融合。一是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布局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全市已建成并具备对外服务能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40家,其中获省级认定的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0家,入围工信部2019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5家。二是全面推动两化融合体系建设。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和评定工作,组织上云企业申报省星级上云企业和相关奖补资金项目,推动企业“上云”和“用云”,省星级上云企业认定数达到440家。三是加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实现了千兆光纤网络和4G无线网络城乡全覆盖,目前共建设并开通5G基站7200个。
7、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夯实人才工作基础。着力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一支懂制造、懂信息技术、懂管理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一是务实教育培训,近年来先后组织企业参加省“英才名匠”智能制造专题培训班、省“中小企业智能制造创新转型研修班”、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智能制造系列培训班、南京大学智能制造产业人才高级研修班、南京理工大学智能制造知识产权培训班等培训活动,提升相关企业智能制造专业水平;二是实施宁聚计划、人才安居等政策,举办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加强人才引进,吸引优质人才来宁创新创业,并做好服务保障,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引进140余名科技顶尖专家,340余名创新型企业家,17个海外高端创新团队;三是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推进校企合作,全市现有13所高校设置了人工智能专业,6所高校有专业机器人研发团队,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8、打造行业品牌展会,深化产业合作交流。连续举办了15届中国(南京)软博会,成功举办2019、2020南京创新周,2016年以来连续四年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围绕智能制造前沿技术及发展成果,搭建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汇聚行业领军企业、权威机构、卓越领袖与前沿专家,促进设备、技术、人才等全方位合作交流,有力推动了全市智能制造相关产业的提升和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结合您提出的加强政策引导、打造示范园区、构建创新体系等有关建议,聚焦企业智能化改造需求及智能制造前沿发展趋势,重点推动示范应用、产业集聚、服务商培育、科技创新、两化融合等工作,在人才培养机制、标准和评价体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我市智能制造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高地,推进国际创新名城建设。
1、加强政策引导。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提升创新首位度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深化创新名城建设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若干政策措施》政策文件精神及其配套细则,落实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四新”行动计划,聚焦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工业软件、集成电路等智能制造关键环节实施强链补链专项行动,推进智能制造支撑要素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促进推广应用。坚持示范引领,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壮大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围绕我市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分步推进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强化智能制造重大项目、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聚焦中小企业智能制造关键服务需求,着力培育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应用服务商,开展智能制造诊断和服务工作,为中小企业定制智能化改造系统解决方案,加快其智能转型。
3、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园区。整合引导优势产业资源集聚发展,鼓励和支持秦淮金陵智造创新带等产业基础良好、产业特色明显的区域加快构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立完善政企及社会力量多方联动、智能制造产业链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围绕集群发展水平、产业链配套、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集成服务能力、重点项目引进等方面加快培育智能制造示范园区,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高地。
4、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依托龙头骨干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推进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装备、工业互联网平台、高端工业软件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5、加快“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一是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支持和鼓励运营商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一批信息基础设施领域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重点支持5G网络规划建设和商用部署。二是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把握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发展机遇,重点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国家顶级节点灾备中心等国家工业互联网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发挥高端发展和示范引领效能,聚焦工信部“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力争在关键技术、产业支撑、服务平台等方面持续打造国家级项目。三是推动“企业上云”工作,实施企业互联网提升计划,做好国家和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相关试点推进工作,推进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示范试点工作。
6、加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高质量、高标准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南京创新周和软博会等重大活动,加深与国内外企业、机构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人才和项目交流合作;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围绕企业人才智力需求,以园区、龙头企业和高校为核心建设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工作基地,组织开展智能制造定制化专业培训,提高智能制造领域人才供给能力;推进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建设,在产融合作、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与实践。
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0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