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0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对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建议第0348号建议的答复
    (在城市空间规划与设计中加大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20-06-22 14:36 来源:市规划资源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彭振刚代表:

    您提出关于“在城市空间规划与设计中加大文化内涵”的建议悉,经联系和征求意见,并综合市委宣传部、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协办单位的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南京是一座拥有近25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世界文学之都、国际和平城市等众多称誉。近年来,我市在城市空间规划、建设和更新工作中,愈加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文化创意元素的融入,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文化特色定位与空间体系

    结合《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了《南京市总体城市设计》《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南京市文化设施专项规划》。一是明确“自然山水韵、古都文化魂、国际现代貌”的城市空间特色;二是明确至2035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多元活力、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世界文化之城的发展目标;三是以山水、文化、都市为骨架,构建“古都为核、江河融汇、城丘绿间、多心辉映”的城市风貌格局;四是推进南京“博览之城、书香之城、艺术之城、文化体验之城”的城市空间文化品牌建设,营造城市文化氛围;五是构建“市级-副市级-地区级-社区级-基层社区级”五级文化空间体系,建设“长江路、老城南、河西中心区、江北中心区、红花机场文化中心”五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市级文化设施集聚区,在仙林、汤山、金牛湖、禄口空港、高淳等地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副市级文化功能区,集中展示南京文化特色,为市民提供文化消费空间;六是加强建筑风貌引导、强化建筑与周边环境协调,重视公共建筑的文化内涵,处理好传统风貌和现代风貌的关系,打造体现南京历史文化内涵、环境特色的精品建筑,防止贪大、媚洋、求怪,展现国际风范与地域文化交融的城市气质;七是加强城市色彩控制、建立城市色彩秩序,充分尊重山、水、城、林的色彩,以“梧桐素彩”暖灰色调为主色调,运用“锦绣妆花”手法点缀丰富明快色彩,塑造与历史文脉、地域特征相匹配“整体和谐、多样有序”的城市色彩形象。

    二、在中观层面上,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空间布局

    编制《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对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事迹内涵的165个红色文化资源点提出了保护内容框架及分级、分类的保护体系。规划分11个主题片区,对爱国运动、地下斗争、解放运动等三条主题性文化景观体验路径进行保护和利用引导。规划已于2019年经市政府批复后施行。为落实规划,制定了《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每季度开展一次督导问效,每年开展一次工作排查,确保各项工作按照计划和时间节点有效实施。同时,按照规划,升级改造了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建设了“王荷波纪念馆”等一批红色文化设施。

    编制《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一是建立“古都整体格局和风貌、历史地段、古镇古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类保护内容框架,明确“全面保护、整体保护、积极保护”的保护原则,强调将文化遗产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资源,积极保护与利用,引导人居环境提升;二是提出整体彰显名城历史文化氛围的战略,强调以老城为重点,以市域为扩展,将现存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功能、绿色开敞空间进行整合,构筑融入当代生活的历史文化网络体系,全面彰显名城历史文化氛围和特色;三是发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必要的空间,组织民俗、节庆等,丰富城市文化活动。通过规划,有机梳理了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施机制,在保护的基础上强调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复兴,加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功能的有机融合,促进历史文化永续利用。

    编制《南京“文学之都”城市空间建设规划》,大力推进南京“文学之都”城市空间建设规划。根据规划,将着眼建设世界文学成果展示中心、多元文化交流对话中心、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和市民文学交流体验中心,推动构建网络化的文学城市空间,包括1个枢纽性的世界文学客厅、N个联动的“文学+”空间、X个以共享坐标为关联的文学品牌场所。

    编制《南京主城公共空间规划》和《南京公共空间设计导则》。一方面构建公共空间网络,打造文化活动的载体。以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历史城区、绿地广场为主要载体,以街道空间、城墙绿带、沿山滨水等带状空间串联整合点状、面状公共空间,促进公共空间与城市文化、建筑功能、景观的整合,建构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网络。另一方面强调人的感知与参与,重视城市文化空间的氛围营造。关注绿地、广场、道路、建筑前区、街区内部空间等公共空间,立足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强调将文化与艺术、生活相融合,引导城市文化元素融入到公共空间中,让人们在轻松随意的氛围中获得精神的享受,提高文化修养,形成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三、在微观层面上,强调用文化滋养城市空间

    1.编制一系列重要历史文化资源点规划。

    一是编制紫东地区概念性规划和核心区城市设计、省第十一届园艺博览会博览园规划、老山总体规划等一系列文化旅游片区的规划,促进文化融入城市功能和绿色开敞空间。

    二是编制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等保护规划。近年来,编制与修编了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复兴规划及第11、13片区城市设计、中华门瓮城保护与展示工程方案、秦淮区西街地块城市设计、南京黄泥塘地块城市设计、南京官窑山砖窑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的保护规划。有序实施老城更新,统筹采取“拆、改、留、建”等多种措施,实施颐和路、南捕厅、小西湖等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建设,有效保护了历史文化肌理,培育出最有南京特色的文化精华区。

    三是编制一系列带状空间规划,串联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体验路径。例如:编制“一江两岸”整体规划,完善服务驿站、导览系统、城市家具、运动休闲等配套功能,彰显城市客厅的独特魅力。开展滨江两岸的宝船厂遗址、和记洋行、大马路、浦口火车站等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遗迹、历史地段保护利用规划。加快推动河西、下关、幕燕等区段功能品质提升,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增强岸线空间活力。又如:编制城墙沿线城市设计、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等规划。完成明城墙新模范马路—太平门段、东水关—西水关段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外秦淮河武定门—三汊河口段沿岸环境整治提升等,标识并展示了一批历史人文典故,增强沿线历史文化氛围。

    四是有序推进微空间规划建设。推进“以人民为中心、为城市而设计”为主题的公共空间设计活动,推进“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特色主题街巷等项目规划建设,用微小空间塑造城市大形象,用文化滋养城市空间。

    2.加强产业联动,推动“文化+”的实施。加强产业联动,促进文化与旅游、农业、工业、教育、康养、体育、科技等产业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省级工业旅游区创建,推进南京市文化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文化品牌建设,发挥南京山、水、城、林景观组合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打磨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化品牌,使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活跃起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

    3.落实“四新”行动计划。近期,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四新”行动计划。我市在新都市行动计划中,更加注重宜居环境、空间品质、城市活力的提升,安排了一批文化艺术、文化旅游、休闲健康、综合消费、共享阅读等载体及设施项目,2020年投资约177亿元,旨在为市民群众创造多样化、高品质的生活场景,增强市民、文化、产业的交融互动。

    同时,我市在推进城市空间规划建设工作时,还有一些提升空间。一是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强规划实施的计划性,加大督查督导力度和资金保障,保证专项规划的实施和重大文化项目的落地;二是要在公园绿地、街道空间等建设时进行精细化设计,将公共空间和功能设施与景观展示、文化彰显有效结合,提升城市空间的辨识度。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代表所提有关建议,继续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当代文化资源充分融入到现代城市公共活动体系中,用文化为城市空间赋能,以点带面,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感谢您对市规划资源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0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