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南京信息

    分享更新经验,成立更新联盟
    沪宁两地城市更新开启深度合作
    发布时间:2025-11-21 09:02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昨天下午,“梧桐深处·巷弄新生”沪宁双城记活动在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落幕。这场以“创新实践与协同发展”为核心的双城对话,会聚沪宁两地城市更新领域180位专家学者、行业同仁及社区营造师。

    作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南京19项更新经验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上海则以超大城市的先行探索,积累了大量成功案例,为全国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启示。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夏雨分享了上海城市更新的实践经验与难点化解思路。在产业上,上海以三大先导产业、六大重点产业为内核,布局未来健康、数字经济等新赛道;在盘活存量空间方面,上海改造老厂房、老仓库、老大楼等存量建筑,适配新经济需求;在打造消费场景方面,上海发展非购物消费经济,培育演唱会、体育赛事、艺术展览等沉浸式体验场景,吸引跨区域客流。

    活动围绕上海智慧湾、硅巷和南京金基·国创园、颐和路片区等典型案例,分享实操经验与见解。上海智慧湾与南京金基·国创园均是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上海智慧湾由原第三毛纺织厂仓库、码头等工业遗存改造而成,其核心特点是以3D打印、AI等科技为核心驱动力,深度融合文化创意,包括打造中国首家3D打印文化博物馆、全球首个3D打印咖啡屋等标志性业态,构建起“科创+文创+消费+社区”的多元融合生态。

    南京金基·国创园前身为具有百年工业文脉的南京第二机床厂,经改造后成为聚焦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产业园区,深度保留工业遗存价值,实现“工业记忆+当代文创”的有机融合。

    作为历史街区,南京颐和路片区与上海硅巷分别提供了典型样本。颐和路片区采用 “织补式更新”,保留片区历史肌理与建筑风貌,以“建筑+”模式引入适配业态,并设计多项活动,吸引居民与游客参与,延续城市烟火气。上海硅巷依托愚园路历史风貌区存量空间与周边高校科研资源,对老工业建筑进行“适应性再利用”,聚焦硬科技产业,形成AI、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以产业活力带动社区更新。

    本次活动由南京市城市更新促进会与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沪宁城市更新联盟”宣布成立,共同为沪宁两地的城市更新注入新动能、探索新路径、树立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