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20日世界儿童日来临之际,南京市儿童友好街区建设成果发布会在桦墅村儿童友好田园小镇举行。
今年初,“建设8个儿童友好街区”入选南京市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我市最终打造了10个特色鲜明的儿童友好街区,超额完成目标。其中,江北新区桥北商圈儿童友好弘阳欢乐街区、竹蜻蜓儿童友好街区入选全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可复制清单,为全国提供了“南京经验”。
儿童主导“定制”,童言童语变实景
“我想要不会被绊倒的小路”“希望有能种向日葵的农场”“需要有专门放童车的地方”——这些看似稚嫩的诉求,如今都已化作南京儿童友好街区的真实场景。2021年起,我市创新推行“小小民生观察员”机制,让孩子们从“使用者”变身“主理人”,全程参与街区设计与改造。
竹蜻蜓儿童友好街区的命名,就是源于前期网上“竹新路儿童友好街区昵称”征集及投票。不仅如此,街区还组织孩子们参与设计工作坊,通过写字、绘画和挑选意向卡等方式,一点一滴描绘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方案。“孩子们还亲手搭建了设计模型,反馈给施工方,基本按照1比1的比例还原。”江宁区妇联妇女儿童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
儿童参与不仅让街区设施更贴合需求,更培养了孩子们的社会参与感。月安完整儿童友好街区相关负责人在活动现场介绍,前不久,街区的一个孩子在雨天发现工具箱淋雨问题后,便在“小小民生观察员”议事会上,提出“给工具箱打一把伞”的建议。“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再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也是儿童友好的核心内涵之一。”月安完整儿童友好街区相关负责人说。
主题融合赋能,全场景覆盖成长需求
南京摒弃“千街一面”建设模式,结合“一江一城一山一河”城市特色与民生需求,打造了生活、文化、商业、游憩、田园小镇等五大类型街区。
金陵水乡·钱家渡儿童友好街区地处江宁区湖熟街道和平社区北部,位于秦淮河、溧水河、句容河三河交界处,兼具江南鱼米之乡风貌与深厚的湖熟文化底蕴。街区以“趣玩渡里”为主题,打破传统课堂界限,为儿童构建沉浸式户外成长与自然学习空间,引导孩子们以“一米视角”感受乡村。
作为生活在世界文学之都的孩子,怎么能不与文学打交道?世界文学客厅—鸡笼山文学小径儿童友好文学街区发挥世界文学之都地标001号枢纽功能,将文学元素游戏化转化,搭建趣味启蒙桥梁。“我们一方面链接全市儿童友好相关资源,另一方面牵头周边场馆、学校,实施儿童友好共建机制探索,让南京这座文学与童真交织的城市成为孩子们寻找自我故事、放飞梦想的乐园。”南京市文学之都促进会品牌部负责人史可介绍。
民生获得感升级,亲子生活更有质感
“以前带娃出门,找母婴室难、停车难,现在街区里啥都有,周末根本不用愁去哪儿。”家住江北新区的宝妈李娜的感慨,道出了南京家长们的共同心声。
儿童友好街区的建成,不仅让孩子们有了专属乐园,更破解了诸多亲子生活痛点,让民生幸福可感可触。以江北新区桥北商圈儿童友好弘阳欢乐街区为例,街区内设置了醒目的交通标识和防撞设施,专门规划童车停车场,彻底消除出行隐患;母婴室实现全覆盖,配备温奶器、尿布台等设施,“成长加油站”随时提供补给,让带娃出行更轻松。
“我们生活在老城区,以前没有地方可以带着孩子玩,现在我们一有空就到这个地方来。”在南湖记忆儿童友好街区内,一名家长表示。记者看到,总长368米的复古街区内,处处可见匠心设计的儿童友好细节——入口处打造了7米高的“时光沙漏邮筒”,街区IP形象“南南”“湖湖”以20世纪80年代少先队员造型亮相,另一侧的“鲁班工坊”文化展示墙则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养成工匠精神的平台。
目前,南京已建成110个儿童友好社区、19家儿童友好单位,与10个儿童友好街区共同织就立体友好网络。这些儿童友好空间如同撒在城市版图上的“彩色糖果”,让儿童成长更有温度、亲子生活更具质感。
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明年我市将重点推进儿童友好单元建设,覆盖学习、休闲、出行等儿童高频生活场景,形成“社区筑基、街区联动、单元补充”的空间体系化发展路径,推动儿童友好建设向实景化、场景化升级,让儿童友好成为南京最温暖的城市底色。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