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14日,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办、南京科远智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远智慧”)承办的“2025年钢铁行业智能制造专家工作组扩大会议暨融合发展与数字化变革IT之旅”在南京举行。多家南京企业在会上分享了最新成果,一幅“智能制造重塑钢铁产业”的画卷徐徐展开。
“屏”上炼钢,重塑钢铁生产形态
在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钢”)的智慧运营中心,一块长42米、高6米的超高清管控屏幕上,数万个光点闪烁明灭,26条产线在数字镜像中无声运行。没有机器的轰鸣,没有灼人的热浪,只有数据“奔流”不息。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远方高炉的实时温度、轧机的每一次压下、成品的每一道质检,就尽在掌握。
“过去老师傅们靠‘火眼金睛’,在千度炉前汗如雨下;如今我们靠‘数据透视’,在控制室精准炼钢。”南钢数字应用研究院院长汝金同的这番话,道出了行业变迁。
曾经依赖老师傅经验的高炉“黑箱”,因AI技术变得透明可控。“我们现在拥有138个智能应用模型、456张自动报表和1467幅监控画面,这些模型让铁区生产可视化,炉内各种化学反应也能精准预测。”汝金同补充道。
智能“体检”,质量管控精准高效
钢材在出厂前必须经过严格“体检”。
汝金同介绍说:“过去检测钢板表面质量,要靠老师傅拿着强光手电一寸寸查看。如今,金相智能识别技术将机器视觉与机器人系统相结合,机器人按照预设程序自动完成样品的制备、腐蚀、拍照等操作,再通过算法分析金相图像,自动判断组织类型和等级,检验效率提升50%。”
更令人惊叹的是相控阵无损探伤技术的应用。这项技术如同给钢板做“CT扫描”,利用超声波穿透钢铁内部,能精准发现肉眼无法察觉的内部裂纹、气泡等缺陷,让产品质量隐患无处遁形。
在设备运维领域,南钢部署的“设备神医”系统正在改变传统的维修模式。毫米波雷达振动检测、光纤传感听诊、声音识别等技术的组合应用,让设备维护从“坏了再修”变为“未坏先治”。工程师们佩戴的AR智能眼镜更是酷炫,戴上后即可在工厂展开各种巡检,每到一处,能反馈出设备的实时数据以及历史维修记录等,一旦发现问题,也可以即时拍照。
智慧调度,运行协同高效
“多年来,我们一直怀揣一个梦想,让工人走进控制室‘运筹帷幄’,让智能机械在现场‘协同作战’。”科远智慧冶金板块总经理刘进波道出了行业共同的心声。
如今,在江苏沙钢集团的焦化车间,这一愿景已成为现实。无人驾驶的焦罐车沿轨道平稳穿行,机械臂灵活完成接焦、导焦、装煤等一系列操作。这一切的背后,是科远智慧自主研发的智能调度系统。
这位“超级调度员”不仅会根据生产计划智能派单,还能动态优化作业节奏,在降耗增效的同时延长设备寿命。系统还会自动生成生产报表,支持全流程回溯。
“过去钢企80%的精力在协调日常和寻找问题,20%的精力用于思考如何寻优改进,如今我们可以将80%的精力用在流程优化、策略改进上,20%的精力用于管理日常生产。”汝金同的这句话,道出了智能制造的意义——让企业从日常琐事的泥潭中抽身,将最宝贵的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投入真正创造价值的创新与优化中,从“低头赶路”到“抬头看远”。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