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南京信息

    9万名家政从业者的期盼有了回应 南京以立法推动家政服务业告别“低小散弱”
    发布时间:2025-10-31 09:13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干这行16年,和姐妹们聊天,大家最希望的就是权益有保障、技能有提升,现在终于等来了专门的法规!”10月29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首次审议《南京市家政服务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高级家政服务员廖广丽的心声,道出了全市约9万名家政从业者的共同期盼。

    这部聚焦“小切口”、关乎“大民生”的地方性法规,正以法治力量推动家政服务业告别“低小散弱”,迈向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新阶段。

    九万从业者的期盼照进立法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南京家政服务市场需求持续释放,但称心如意的家政服务“找不到”、服务管理“不规范”、各方权益“难保障”等矛盾问题依然存在。据不完全统计,南京目前存续的各类家政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约9万人,行业虽发展迅速,却长期受困于无序竞争、标准缺失等问题,规模化、品牌化推进缓慢。

    作为江苏省首位从家政行业走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已深耕行业15年的高华瑞,既亲历过从业者技能提升无门的迷茫,也见证了“一老一小”服务需求与行业供给不匹配的痛点。自2023年第一次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为家政服务立法的建议起,高华瑞每年都在呼吁,盼着能为家政人员谋一部安身立命的法规。

    家政服务业既是民生产业,也是民心事业。市商务局负责同志表示,正是针对行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有必要通过地方立法予以引领和保障,提升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南京家政行业发展活力。

    一线声音筑牢法规民意根基

    民生诉求就是立法方向。

    今年3月,《条例(草案)》被列为市人大常委会年度立法正式项目。9月以来,立法工作组先后走进玄武、秦淮两区,邀请市人大代表、基层立法联系点代表、行业协会、家政机构、从业者及消费者座谈,广泛征集意见建议。

    “希望《条例(草案)》对政府部门职责作出更具体、清晰的界定,这样更有助于建立协同共治的管理体系。”在调研座谈会上,玄武区锁金村街道锁一社区主任、锁金村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联络员胡蓉说。

    市人大代表、秦淮区月牙湖街道梅花山庄社区党委书记张水花从事社区工作多年,处理过多起服务双方的矛盾纠纷。结合工作经历,她与胡蓉有着相同的感受:“建议把规范家政服务合同、保障消费者和家政服务人员必要的知情权与隐私权等内容写进《条例(草案)》,让‘家政进社区’行得更稳、走得更远。”江苏省家庭服务业协会秘书长曹阳也表示,希望条例立足南京行业发展实际,在建立家政管理服务平台、发挥协会作用等方面有所突破。

    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经论证后不少已被吸纳进《条例(草案)》,让法规更贴近行业真实需求,也让家政从业者的期盼逐步落地。

    三十三条法规赋能行业升级

    提交常委会审议的《条例(草案)》共三十三条,在完善管理体系、加强权益保障、强化发展促进等方面有着鲜明的南京特色。

    《条例(草案)》拟明确,商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家政服务业的产业发展、政策制定、行业管理等工作,厘清相关部门管理边界,明确家政服务协会要发挥行业指导、服务职能,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

    在权益保障方面,《条例(草案)》拟要求家政服务机构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履行查验告知义务;拟规定家政服务人员如实告知信息、参加体检、遵守职业规范;拟明确消费者的知情权,要求消费者为家政服务人员提供工作生活条件、按时付费等;拟通过对三方权责的明确,有效平衡各方利益,构建公平、安全、互信的服务关系。

    为推动行业提质升级,《条例(草案)》拟鼓励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开展家政服务相关的科学研究活动,鼓励家政服务行业组织、家政服务机构参与标准化工作;拟支持依托社区服务设施开展家政服务,支持家政服务机构员工制转型、数字化转型;拟在行业技能培训、技能认定等方面作出规定,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看到《条例(草案)》关注技能培训、家政服务与社区服务融合发展这些关键问题,我真的打心底高兴!”高华瑞说。此前,她曾在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完善家政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议,推动江苏开放大学开设省内首个家政学本科专业。“如今看到地方立法及时跟进,更感行业发展有了坚实保障。”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