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就《南京市国土空间综合交通规划(2021—2035)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进行公示并征询公众意见。记者昨天了解到,我市提出“27+1”过江通道规划,规划形成7个机场航空总体布局,并明确2035年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从14条增至27条,市民跨江通勤更方便
通过《草案》可以得知,“27+1”过江通道规划中,27条为已建成、在建和未来将开建的通道,而1条为远景预控通道。今年初,随着宁扬长江大桥通车,南京过江通道增至12处14条。目前,在建的过江通道包括新生圩长江大桥(仙新路过江通道)、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地铁4号线二期、S5宁扬线、上元门铁路过江通道等5处。
从《草案》规划图上看,其余规划过江通道包括七乡河过江通道公铁桥、汉中西路过江通道、锦文路过江通道,此外还包括轨道交通14号线(六合至栖霞)、13号线(应天大街长江隧道与定淮门长江隧道之间)、17号线(江心洲大桥与应天大街长江隧道之间)和18号线(定淮门长江隧道与长江大桥之间)等。而远景规划的过江通道位于栖霞区最东部,为龙仪过江通道。
此外,我市还规划了3条夹江通道。目前1条已建成,为浦仪公路上坝夹江大桥。规划的九里埂夹江通道位于八卦洲岛北部,即未来的浦仪公路东延夹江大桥。规划的江心洲中部夹江通道已列入建设日程,即江心洲独立通道。项目起于中新大道与安民街相交处,止于河西大街与扬子江大道相交处,路线全长1.5公里,跨江段采用桥梁方案,计划于明年上半年开工。
《草案》的提出,将满足国家和区域铁路、公路、城市道路等跨江联网通达,支撑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和双主城拥江发展等多重需要,也将让市民跨江通勤更加便利。
规划7处机场,布局“两环十八线”铁路网
南京的规划目标是2035年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包括构建链接全球的空港枢纽、建设面向亚太的海港枢纽、提升广域联通的铁路枢纽、完善国家公路主枢纽功能等。
空港规划方面,《草案》规划形成“一主一辅、五个通用机场”航空总体布局: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为主要机场,马鞍机场为辅助机场;规划高淳定埠、溧水和凤、栖霞龙潭、浦口老山、六合龙袍等5处通用机场。到2035年,旅客年吞吐量客运8000万人次、货邮年吞吐量货运140万吨。
《草案》提出,高效利用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以提升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势能、建设国家级物流枢纽为目标,重点强化近洋航线始发港地位,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与中西部地区江海转运门户枢纽,打造国际性多功能综合型江海转运主枢纽港。建成以长江航运为主干,芜太运河、秦淮河、滁河等内河航运为补充的水运体系。
在铁路方面,规划形成“两环十八线,四处跨江通道”铁路网布局。规划新增宁淮高速铁路、沪渝蓉高速铁路、宁蚌高速铁路等铁路;远景预控常芜铁路、北沿江铁路包括超高速铁路建设空间。同时规划“三主七辅客运站、两个编组站、四个物流基地”特大型客货枢纽格局。客运形成南京南站、南京北站、南京站三主与仙林、禄口国际机场、六合西等七辅格局。
打造“123”交通出行圈,1小时通达都市圈
在规划引领下,南京将打造“123”交通出行圈,即1小时通达南京都市圈各中心城市,2小时通达长三角城市群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
2035年,南京还将建成标杆型绿色出行示范城市,实现“4155”时空目标,即市域15分钟通达国省干道,中心城区15分钟通达高快速路,中心城区小汽车出行比例力争不高于15%,构建15分钟居民生活圈。居民步行5分钟公交站点可达,5分钟换乘可达,公交车到达及离开延误率小于5%,构建5分钟老幼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