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南京信息

    种田更智慧 产业更融合 增收更多元
    看南京都市现代农业“三重蝶变”
    发布时间:2025-09-23 09:03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金陵大地上不仅铺展着五彩斑斓的丰收画卷,更跃动着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的强劲脉搏。从智慧温控的玻璃大棚到稻蟹共生的生态农场,从直播间里飞向全国的“土特产”到市民餐桌可追溯的“安心菜”……南京农业,已跳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模式,蝶变为优质高效的都市现代农业。

    科技蝶变:从“汗水农业”到“智慧种田”

    9月22日,在浦口区南京桥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智能温室蔬菜大棚里,值班工人手持遥控器,轻松完成卷帘、通风、补光等操作,顶部大屏上显示着棚内的湿度、温度、二氧化碳含量等数据。

    这座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智慧大棚年产蔬菜150多吨,销售收入400多万元,亩均产值20多万元,从种到收仅需6人。该公司总经理陈洪告诉记者,大棚内安装了多个智能传感器,当检测到棚内温度超过设定值时,会提醒工作人员打开风机和湿帘,及时控制棚内湿度。

    大棚还有个“智慧大脑”,通过物联网感知技术实时监测蔬菜长势,工作人员在手机客户端或者电脑上就可以轻松精准控制蔬菜需要的温度、光照、湿度等生长条件,还能实现智能水肥调控,让果蔬既能“吃得饱”又能“吃得好”。

    科技带来生产方式的改变,让我市农民种田变得轻松又高效。在江宁的南京太和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260多亩有机水稻进入灌浆末期,此时田间水分管理十分关键。传统农业中,水分管理特别考验农户的经验技术,每天都要巡田管水。而在太和合作社,智能灌溉设备自动精准管控水稻用水问题。

    合作社负责人李运东介绍,田里装了100多个智能阀门,利用水位仪和流量计等设备,实时监测灌溉水位和灌溉水量,结合平台系统的作物需水模型、长势长相等数据,可自动调控水阀启闭,实现智能灌溉,确保水稻产量品质更均匀。

    浦口桥丰、江宁太和是我市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应用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南京以深化整市推进农业数字化试点建设为契机,大力开展数字化设施装备提升改造、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数字农场(牧场、渔场)建设。截至目前,建成智慧农业(渔业)园区5个,数字农场(牧场、渔场)11个,打造市级数字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创新与示范项目21个。统计显示,南京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7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

    思维蝶变:从“传统单一”到“融合发展”

    当下,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正由主食型向“粮肉菜果鱼”多元化消费模式转变。主粮不再是餐桌的唯一“主角”,副食也不仅是“配角”。肉蛋奶、果蔬菌、水产品……多样化的食物悄然成为餐桌上的“新主角”。

    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意味着“传统单一”的农业模式必须改变。对于南京来说,低山丘陵岗地面积占比60.8%,人均耕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造成农业“先天优势”不足,必须突破农业种植传统思维。

    在高淳区和丰园生态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孔祥华近几年一直不停地“折腾”。从2014年最初单纯养虾蟹,到现在种植蔬菜、食材配送、电商直播等融合发展。2023年,他又和当地村集体合作引进7D菜籽油生产线,年产菜籽油80—100吨。

    孔祥华表示,只做农业一产没办法提高土地收益,必须从地里、水塘里延伸出二产、三产,深化产业融合,打破季节局限。如今合作社除了一产,还从事虾蟹即食加工、粮油蔬菜配送等,去年合作社总产值达4000多万元。

    “要以市场化导向、产业化思维来发展农业,要从卖原料走向卖产品,从种得好转向卖得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延伸农业产业链,农民进入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才能获得更多附加值、提高收入。

    近年来,我市按照链式思维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优质稻米、多功能油菜、绿色蔬菜、精品虾蟹等8个特色产业链建设,去年农业特色产业三产融合总产值超470亿元、同比增长超17%。

    下一步,如何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品牌溢价能力?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系副教授黎孔清建议,要把挖掘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分析结合起来,强化自身产品的独特性,避免盲目跟风、无序竞争;要注重健全全产业链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为品牌培育奠定基础;此外,还要高度重视消费者体验,如重视流通销售环节的分级、包装和创意设计等,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效益蝶变:从“靠田吃饭”到“多元增收”

    “这盆三角梅长得不错,得精心养护。”在栖霞区上坝村百草园盆栽展厅,村民马金玲正细心擦拭着展台上的花卉。展厅内,上百盆天竺葵、三角梅、红枫等争奇斗艳,生机盎然。这些花卉盆栽,并非产自专业基地,而是由马金玲等村民在自家小院里精心培育。村里定期筛选,统一在展厅进行展示、销售或租摆,收益直接归种植户所有。

    特色种养、特色手工和特色休闲旅游等庭院经济,盘活了农民房前屋后的闲置空间,推动了农民就业增收和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光我们家小院就种了近300盆,去年通过村里展销,加上企业直接上门购买租摆,收入增加了不少。”尝到甜头的马金玲,最近琢磨起了直播带货,想给自家“庭院出品”再拓宽线上销路。

    秋日的江宁上堰村景美如画,青龙山脉绵延起伏,黄龙埝水库波光粼粼,村里不时能看到拿着手机拍照的游客。而该村村民朱德兰正在村里的云居·楠山里酒店工作,打扫卫生、管理民宿,动作娴熟利落。

    “没想到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不仅比在外面赚得多,还能照顾家庭。”去年9月,在外打工的朱德兰返回家乡。她在村里民宿工作,每月工资4000多元,加上自家闲置农房出租给社区做民宿,每年也有6000元租金,“以前守着几亩薄田,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现在在家门口打工,一年实际到手近6万元。”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近年来,我市牢牢把握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多途径构建农民较快增收长效机制,还创新探索“小庭院大经济”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建设庭院经济试点村51个、示范户1020户,带动原建档立卡户145户试点农户户均年增收约5000元。同时,做优“莱斯乡村”一站式乡村旅游服务平台,上半年上线各类产品近200款,平台整体直接营业额近300万元,带动各类主体增加销售1400多万元。此外,我市还积极探索打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用地路径,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为持久而强劲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