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项!2189项!
这两组持续攀升的数字,是两大国家级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地南京一周年交出的亮眼答卷:前者为成功转化的科技成果项目总数,后者为累计对接入库的成果总数。
一年前的9月14日,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其中,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全国高校信息通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落地南京,着力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范式。
如今,彼时的期待已化作超百项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线”的实效。
一年“转”出上百项成果
“3年免租的办公场地,李教授来南京的差旅费全报,还有人才公寓拎包入住——这些政策,让我敢放下世界500强企业的工作,专心创业。”静界智控创始人高强博士的办公室里,墙上的“设备设施减灾防灾智能管控解决方案”海报格外醒目,桌上的电脑屏幕正显示着某火电厂发电机组的实时振动数据。
作为2025年初在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落地的企业,静界智控承载着军工领域的“大牛”、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李惠彬的技术梦想。李惠彬团队研发的故障智能诊断技术,曾服务于大型火箭和军用车辆等国之重器,通过信号处理与AI算法,能在设备不停机的情况下实时监测并分析故障,甚至精准到“缺油”还是“部件磨损”。“火电厂一台机组停机一小时,损失就高达几十万元,可传统诊断必须拆机,企业根本不敢试。”高强说,李教授一直想把这项技术民用化,并且“想专注于技术研发,不想被企业经营繁杂事务干扰”。
2024年底,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的“校企对接专员”找到了高强。当时他刚从某世界500强企业离职,带着十余年研发管理经验,正寻找技术落地的机会。“我们把高强的履历递给李教授,又帮李教授申请了人才政策。”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校企事务负责人回忆,两个月后,静界智控在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落地。
如今,高强的团队已接到多家能源企业的订单,今年目标产值500万元,“分中心还帮我们对接了江苏的风电企业,下个月就要去谈合作。”而李教授只需每半个月来一次南京,给团队做技术辅导,“不用管工商、税务,不用跑市场,我只要专心搞研发就行。”视频里,李惠彬教授的笑容格外轻松。
奔赴南京转化科技成果的,还有北京大学李源博士。记者在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实验室内见到她时,李源正忙着测试实验数据,神情专注,一点也看不出几个月前她带领的北京大学“星智云开”团队还困在实验室的技术转化瓶颈中。当时,他们掌握着具有高信噪比的基因编码膜电位探针突破性技术,却受限于设备验证与产业对接等现实困境,在产业化道路上频频碰壁。
改变的背后,是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的精准出击:对接国际标准仪器资源保障实验精度,提供专业算法缩短数据分析周期,更通过转化平台集聚的18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资源,为其牵线多家药企。
眼下,“星智云开”团队成功注册公司落地南京,公司研发的电生理与多模态成像技术平台,成为创新药研发的加速引擎。
8月22日,南京市专门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新一代信息通信专场)。会上,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负责人表示,分中心坚持“项目为王、创新为要”,全力构建成果转化项目、科技型企业的“热带雨林”,通过“线上匹配+线下路演+揭榜挂帅”等多种撮合机制,已落地注册成果转化型公司61家,其中22家企业明年有望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来自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的数据显示,分中心挂牌运营以来已对接全国78所高校、遴选高校医药成果1441个、转化落地项目47个。
“开门红”何以实现
作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核心承载地,南京两个分中心何以在短短一年内突破瓶颈,实现“开门红”?
先发优势,源于南京得天独厚的创新禀赋。作为科教资源大市,南京全市共有50多所高等院校、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90余位两院院士和超过百万名在校大学生,为成果转化提供了“人才蓄水池”;358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超万家高新技术企业、2.1万余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起“从研发到产业”的完整链条。
尤其在信息通信、生物医药两大领域,南京拥有紫金山科技城、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等产业载体,集聚了一批龙头企业,创新氛围浓厚、转化需求旺盛、产业底气十足。
基础好是优势,但不到一年时间,超2000项成果驶入转化快车道,靠的是系统集成式发力。
以精准供给对接真实需求,加快项目落地生根。走进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超市”,28所参建高校的700余项科技成果,以商品二维码的形式贴满整整两面墙。记者拿起扫码枪轻轻一扫,“5G-A通感融合定位精度”项目的技术参数、应用场景、团队联系方式等信息便展现在眼前。
“要是没有分中心帮我们对接‘试验场’,这项技术可能还要躺在专利上‘睡大觉’。”南京鑫合通感科技有限公司市场负责人尹晓磊感慨。
该团队一度因为缺少应用场景陷入困境:实验室测试的数据再完美,企业也不敢轻易下单;没有真实场景检验,产品也很难迭代升级。一筹莫展之际,是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上门帮助对接应用场景,还协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紫金山集团提供了近2000万元的启动资金,解了设备采购和团队运营的燃眉之急。经过试验,该团队5G-A通感融合定位精度相较5G定位精度提升10倍,解决了卫星导航系统在室内“失灵”的问题。如今,这套技术已“上架”广州、成都的商业体,赋能线下商业的数字化升级,成为实打实的“热销商品”。
用有组织、有计划的高效创新网络,服务高校团队,推动全国优势高校与南京优势产业双向奔赴。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技术经理人吴昊工作的一大重点,就是梳理高校技术成果。“项目的技术特点、目前研发的阶段、未来倾向于转化的模式都梳理出来。然后针对成熟度高、转化意向明确的,对接合适企业,促成转移转化;有孵化意愿的,就承担起全流程孵育功能,帮助高校团队找产业需求、找市场方向,更好地促成项目落地。”吴昊说,一街之隔的南京生物医药谷,就有成熟的生命健康产业链条,从上游原料药到中下游研发服务,形成完整产业配套。
让创新团队轻装上阵。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建立精准需求匹配机制,专门解决“科技商品”缺场景验证、缺资金支持、缺供需对接的“三缺”痛点,让每一件“成果”都能达标上架、精准匹配。对于外地创新团队,还有“来宁无忧”政策——每次来南京,车票、住宿、工作餐全免,人才公寓14天免费居住。
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价值千万元的国际顶尖分析仪器更是24小时运转,技术、商务、财务、法务等专业人员随时待命。“高校团队可以拎包入驻,最‘烧钱’的环节,我们兜底。”工作人员表示。
为帮助科研人员从“不会转”到“放心转”,南京还一边建立起覆盖初创期到产业化的全生命周期资金池,一边培育数百名“技术红娘”,为高校团队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支持,助力项目快速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一系列“组合拳”下,南京两个分中心逐步构建起“高校研发—平台转化—企业应用”的良性循环。
“全国首个”能否做成“全国最好”
一年“开门红”只是起点。面对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广阔需求,南京的两个国家级分中心,如何从“全国首个”迈向“全国最好”,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南京经验”?
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常务副主任阚苏立表示,下一步分中心将聚焦“营造充满活力的转移转化创新生态,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示范地”这一目标,打造“前沿产品与技术+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信息交互”的生物医药研发全链条服务平台,重点打造“创新药首发地”,让南京成为全国高校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的“首选地”。
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则计划锚定“全球6G之城”和产业高地目标,深度融入5G/6G、未来网络、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优势领域的创新协作,全力协助培育创新主体,持续完善分中心的成果转移转化对接机制,紧扣“概念验证—场景测试—产品推广”链条,为技术落地提供场景支撑。
在两大分中心积极谋划未来的同时,南京也从城市层面出台举措,为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近期,南京市印发《关于支持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南京两个分中心建设的任务清单》,明确从优化高校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健全各方协同联动机制、提升平台服务支撑能力、放大财政金融综合赋能效应、强化分中心综合服务保障等五个方面,细化出台22条专项措施,既为两个分中心“提质增效”按下“快进键”,也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制度基础。
此外,南京将继续用好全国高校技术转移分中心这一“金字招牌”,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成果转化交易市场”——线上搭建对接服务展示中心,实现成果、需求、服务的“一键匹配”;线下打造成果转化超市,定期举办“技术拍卖会”“成果路演周”,让成果在供给端、应用端、服务端实现高效衔接,让两个国家级分中心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加速器”,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注入更“硬核”科技动能,也为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可借鉴的“南京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