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南京信息

    南京已建成各类博士后载体428个
    打造博士后人才高地 激活创新“一池春水”
    发布时间:2025-09-17 09:02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9月9日,在栖霞区的一间实验室内,江苏现代路桥有限责任公司在站博士后李靖正专注地调试着一台精密仪器。他的研究课题——“固废基泡沫轻质土”,不仅是企业聚焦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突破,也寄托着南京这座城市对博士后人才的厚望与支持。

    “我来南京,是因为这里真正把博士后当‘宝’。”李靖笑着说。2021年从东南大学博士毕业后,他选择加入现代路桥,并在2024年进入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除了极具竞争力的薪资和先进的科研设备,公司和南京市政府还为他提供了多项生活与科研补助以及出站后留宁工作的额外激励。

    同样感受到南京“惜才”温度的,还有光大环境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专业工程师、在站博士后常俊俊。2020年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毕业后,她带着对环保技术的热忱来到南京。让她惊喜的是,甫一落地,南京的诚意便具体可感——她成功申请到2020年度“创聚江宁”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计划(企业创新类)资助。这份支持分两次发放,及时到位,切实缓解了她初到南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当时只提供了毕业证、参保证明等基本材料,没过多久第一笔钱就到账了。南京的开放和高效,让我看到了对人才的真心实意。”目前她正领衔开展垃圾焚烧领域课题攻关,这是公司今年重点攻关的环保项目之一。

    近年来,南京创新实施博士后宁聚项目,聚焦博站建设、招收和博士后进站、科研等关键环节,持续加大支持力度,推进青年科技人才集聚和成长。截至目前,南京已建成各类博士后载体428个,其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30家、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49家、南京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49家,近3年累计招收博士后约1500人。

    “我们不只‘筑巢引凤’,更要‘助凤高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扩大引才半径,南京主动组织博站单位赴北京、上海、武汉、哈尔滨等地高校开展招才引智活动;每年举办“海内外博士·项目对接会”和“百站千博”高层次人才对接会,提供岗位超千个。近3年,南京近300人获中博基金资助,432人入选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优秀博士后数量位居全省榜首。

    对企业来说,博士后人才不仅是科研攻坚的生力军,更是推动技术转化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

    李靖进入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后,带领团队研发和转化了泡沫轻质土、热熔型标线、不粘轮乳化沥青、常规桥梁水下桩基础病害加固成套技术等新材料、新技术20余项,在超5000公里高速路网上进行规模化应用,实现成果转化金额近5000万元。

    现代路桥副总童浩表示:“博士后进来不是‘单打独斗’,我们配备了由7名博士、20余名科研人员组成的支持团队,还有‘首席科学家’‘科技副总’等高层次人才。”目前,该公司已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项18项,发布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6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

    而在光大环境,博士后工作站已成为企业创新“引擎”。公司累计培养15名博士后科研人员,目前在站6人,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4项,获授权知识产权超1150项。“没有南京在平台搭建、资金支持、服务保障上的系统性助力,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集聚这么多高端人才。”光大环境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负责人庞媛媛感慨道。

    更让博士人才们感到暖心的是南京全方位的服务保障。除了“真金白银”的补贴,南京还畅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提供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配套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首届南京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的成功举办,也进一步激发了博士后的科研与创业热情。近3年,南京在站博士后累计获得奖项、专利及发表论文1500多项,科研项目带动企业近千个就业岗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一批像李靖、常俊俊这样的青年科技人才,正逐渐成为南京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届南京留交会暨青年人才交流(招聘)会上,将定向邀请发展前景好、科研水平高、人才需求量大、人才吸引力强的103家重点博站单位,精选近千个博士后岗位和2000多个高层次人才岗位,为优秀博士人才提供充分的求职对接机会。同时,组织150名海外博士深入园区和企业考察对接。南京正用诚意和政策搭建起一片博士人才茁壮成长的沃土,在这里,科研有平台、生活有保障、发展有空间——正如常俊俊所说:“这是一座你愿意留下来也值得留下来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