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湖的更新既有历史感,也有生活味,很不错。”“石榴新村解决了居住区更新的许多难题,值得学习。”9月9日,住建部2025年第二期城市更新工作培训班在南京开班,在观摩一批优秀城市更新项目时,众多参会代表纷纷点赞南京的经验做法。
培训班举行期间,住建部、省市建设主管部门和行业大咖将为来自全国各地的120位参会人员带来城市更新规划实施体系、典型案例分析、一体化实践探索等经验分享,包括对《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的全面宣贯解读等。
南京是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并于去年入选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央财政首批支持城市。南京城市更新15项做法入选国家、省可复制经验清单,小西湖、颐和路2个项目入选住建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当天下午,培训班安排参会人员观摩调研南京一批城市更新优秀案例,实地了解南京在城市更新中的特色与做法。
走进小西湖片区,新与旧在此和谐共存,烟火气与时尚感相互交融,瞬间抓住了大家的目光。
“小西湖是南京老城南保存较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保护+民生改善’的典型案例。”南京历保集团现场讲解员介绍。
参会人员走进共享院,看刘光纪夫妇打理花园;在共生院,了解小西湖在社区规划师参与下的五方共建模式。作为南京首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小西湖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方式,实现了有机再生。
为保护传统街巷肌理,项目因地制宜在街巷内采用微型地下共同沟方式敷设,这样的微管廊,在全国属于首创。“一劳永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建厅参会代表王宁感慨道,小西湖把历史风貌、老旧住宅和现代商业融在一起,又如此自然,微管廊的建设,在狭窄空间内破解了民生问题,令人印象深刻。
“这里的前身是1959年建成的南京第二机床厂,经过城市更新,如今已转型为集文化创意、科技创新、设计研发等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在国创园,南京金基集团讲解员向参会人员介绍了园区更新前后的变化。
国创园在建筑上继承工业厂房的风骨结构,用红砖、角钢等展现出现代性的工业气质,130多家企业已入驻,出租率达90%,年产值十多亿元。如今的国创园不仅是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更因多元消费生态深受年轻人喜爱。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所长许刚点赞了国创园的更新和运营模式。他表示,作为发达省份,城市更新中尤其关注经济账,南京国创园由市场参与,在保护工业遗产、导入现代产业和对市民开放中实现功能复合,每年更有数千万元税收,值得广东在类似项目中借鉴。
在石榴新村,建设单位南京越城集团讲解员站在已交付的住宅楼旁,热情地向参会人员介绍:“石榴新村项目A地块已交付6幢住宅,每幢都配套无障碍坡道、智能安防系统和太阳能等设施,居民居住品质得到大幅提升。”
石榴新村临近新街口核心区域,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曾是南京拆迁“老大难”。从“一线天”“握手楼”到现代化新小区,这种变化让参会代表赞叹不已。
作为江苏首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石榴新村探索出“以原地重建、回迁安置为主,异地置换、货币回购、优先购买原地商用房屋相结合”的新路径,最终70%的居民选择回迁。在更新过程中,项目采取共商共建机制,居民成了城市更新的“主角”。
“原拆原建、自主更新,石榴新村是有示范意义的。”河南省平顶山市住建局总经济师尹建航一连问了多个问题。他表示,居住类更新关注度高,实施难度大,石榴新村在城中村违建问题、户型大小分配上多有创新,在政策上有很大突破,让他很受启发。